文Ⅰ本刊記者 任玉梅 朱海波
構建“大扶貧”新格局
——省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葉韜訪談
文Ⅰ本刊記者 任玉梅 朱海波
《當代貴州》:《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將貴州定位為“全國扶貧攻堅示范區”,并對如何推進扶貧開發做出詳細部署,省扶貧辦將如何貫徹落實這些部署?
葉韜:這一定位,確立了貴州扶貧開發的中心地位,使貴州扶貧開發步入嶄新的發展階段。未來幾年,我們將立足這一定位,在“一個主基調”、“兩大主戰略”、“三化同步”和“五個載體”(國有經濟、民營經濟、縣域經濟、東西協作和對口幫扶)的大背景下,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目標,以強基礎、扶產業、提素質、保民生、創機制、探路子為著力點,在重點區域、重大民生事項、重點工程上實現重大突破,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五年上臺階,十年大跨越”。
《當代貴州》:“五年上臺階,十年大跨越”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葉韜:我們將力爭在今年內,減少貧困人口130萬人,完成扶貧生態移民 10萬人,50個重點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6%,4個重點縣76個貧困鄉“減貧摘帽”,培訓20萬農村貧困人口,完成100個鄉800個村整鄉(村)推進任務。
到2015年,貧困人口數量比2010年減少一半,3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500個貧困鄉“減貧摘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增幅2個百分點以上,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平均指標達到2010年省內先進地區水平,發展差距擴大趨勢得到初步扭轉。
到2018年,全面實現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934個貧困鄉“減貧摘帽”。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發展差距擴大趨勢得到根本扭轉,貴州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圍繞這些目標,我們將著力于破解以交通、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瓶頸制約,構建特色優勢扶貧產業體系,發展以教育、衛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大力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的社會化大扶貧新格局。
《當代貴州》:省扶貧辦將采取哪些具體措施,構建這一扶貧新格局?
葉韜:首先,我們將探索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把就業作為農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把“減少農民、富裕農民”作為根本目標,重點實施“3個15萬”工程,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進程。
在壯大縣域經濟總量上,按照“接產業、建園區、轉勞力、促增收”思路,大力支持對貧困人口帶動力強的實體經濟發展,增加縣域經濟總量,提高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和縣域經濟在全省經濟中的比重,加快“脫貧摘帽”的步伐。
在產業化扶貧上,大力推廣“畢節試驗”、“威寧實踐”、“晴隆模式”、“長順做法”、“印江經驗”等,不斷探索貴州扶貧開發新途徑、新方式。
在創新融資體系上,依托組織平臺、融資平臺、擔保平臺、社會公示平臺和信用協會“四臺一會”的融資運作模式,加快組建扶貧投融資公司,開展投融資扶貧試點。
同時,探索構建大扶貧格局的新路子,推進大連、青島、深圳、寧波四城市對口幫扶和23家中直機關定點扶貧工作,深化幫扶內涵,拓展幫扶領域,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
(責任編輯/趙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