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馮曙光 本刊記者 李坤
蔡加芹:把真愛獻給大山
文Ⅰ馮曙光 本刊記者 李坤
也許有一天,山里娃的夢想,不再僅僅是走出大山,甚至不光是擁有山外的一片天空,而是讓大山里面的世界,也和山外同樣精彩。
生長在江蘇鹽城的80后女孩蔡加芹,2005年,考入貴州警官職業學院,第一次踏入貴州這片土地,讓她第一次看見了貴州的莽莽群山,也看到了山里的另一個世界,并從此與貴州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貴陽求學期間,作為學校的一名青年志愿者,蔡加芹經常利用周末時間深入到貴州邊遠貧困山村,目睹了那些破舊的學校和那些吃不飽、穿不暖的孩子,很受震撼。
“當我從那些貧困的山區回來后,我覺得自己不再是那個只會和媽媽吵架、逛街、看電視的我了,原來我可以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蔡加芹在自己的日記里寫道。她狠下決心:畢業之后一定要留在貴州,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2009年8月,蔡加芹在黔西縣素樸小學如愿開始了一年的支教之旅。
因為蔡加芹的到來,素樸小學終于有了第一個英語老師。
遠離城市的喧囂,堅守大山的寂寞,艱苦的生活環境對從未體驗過農村生活的蔡加芹而言,那些體驗是難言又難忘的。
素樸鎮的孩子有一半是留守兒童,大多數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開學第一天,一個年過七旬、身著補丁衣服的老奶奶,拉著她的孫女去交雜費。老人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很舊的塑料袋,一層一層翻開,里面有一塊的,有2角的,有1角的。老人小心翼翼地數著,最后只有5.7元,離本子費8元還差2.3元。
更讓蔡加芹倍感驚奇的是,有的孩子居然騎著牛來上課。蔡加芹后來才知道,放學后這些娃娃還要去放牛,還要打豬草。
這一幕幕場景,讓蔡加芹久久不能平靜,看著那些臉蛋上掛著鼻涕和滿手是泥的孩子,蔡加芹心想一定要盡力去幫助他們。
工作之余,她用鏡頭記錄了大山里孩子的生活和受教育情況,然后用“珠溪玉”的網名發帖子,拉贊助,搞募捐。
一張張真實的圖片,一句句樸實的話語,讓見者為之動容,網友們開始關注并不斷作出回應。在她的努力下,一批批捐贈物資來到了素樸小學,衣被、書包以及各種文具,不僅溫暖了孩子們的身子,也溫暖了他們的心。
2010年3月2日,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寄來衣物、文具;4月22日,80來歲的美籍華僑李長科先生捐資2萬元為學校購買多媒體教學設備;5月22日,貴州愛心家園公益網的志愿者為學校捐贈圖書1300余冊。
……
因為蔡加芹的善舉,她被網友們稱為“中國最美支教女教師”。
2010年7月,在蔡加芹即將結束素樸小學支教生涯之際,她在天涯社區發帖——《一個支教女教師的告白》。記錄了一年來的支教生活,并表達了希望在離開之前再為孩子們做點什么的念頭。帖子一發出,引發網友熱議。
“捐錢,給他們改變一下生活現狀。”
“寄些城市的照片,讓他們了解外面的世界。”
網友們熱心地想辦法。
“要不,帶孩子們去看世博吧!”網友“照片在相框”語出驚人。
看世博!這大膽的提議讓蔡加芹激動不已。支教一年來,孩子們總纏著她問這問那,問“世博”是什么,問她家離天安門多遠,問她坐過飛機沒,問飛機這么小怎么能裝下她……
蔡加芹眼前總是浮現著孩子們對“外面世界”渴望的眼神。
安全能保障嗎?食宿怎么解決?網友們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討論。
就在蔡加芹感到希望渺茫時,網友“照片在相框”再次發出大膽提議——發動各地車友接力送孩子們去上海。
網友們很快在“召集令”的組織下行動起來。7月9日,10名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接到貴陽,經各地車友愛心接力,途經懷化、長沙、南昌、浙江順利抵達上海。車友們不但負責接送,還自籌資金解決孩子們的食宿問題,安排孩子們游覽當地名勝。7月15日,蔡加芹和10個山里娃帶著上海網友捐贈的門票,手拉手走進了世博園。
孩子們第一次坐地鐵,第一次看到了海豚和海獅的表演,第一次看電影,第一次喝可樂……
世博游讓孩子們大開眼界,他們玩得不亦樂乎。蔡加芹卻一點都不敢怠慢,每到一站,她都要和車友們討論和安排孩子們的行程,要時刻注意孩子們的身體狀況,晚上安排孩子們洗完澡睡下后,她又忙著寫日記、更新帖子,向關心此次行動的網友們介紹孩子們的情況,幾乎每晚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
自信、微笑是蔡加芹展示給人們最直接的美。圖為蔡加芹(左二)和素樸小學的孩子們在上海世博園開心留影。(受訪者供圖)
千里接力直播感動了全國數百萬網友,點擊率一路飆升,并引起了國內多家媒體的關注。2011年1月,站在“中國網事·感動2010”年度網絡人物頒獎臺上,蔡加芹接過證書:“我要把愛心接力繼續下去!”
2011年2月,一次偶然的機會,蔡加芹在北京認識了“微博打拐”名人鄧飛。蔡加芹給他講述了很多她在貴州支教的見聞,說她不敢在教室吃飯,因為孩子們聞到香味就會眼巴巴地看著她;說有的孩子中午擰開水龍頭大口大口喝生水是為了填飽肚子,鄧飛聽了很不是滋味,決定親自到貴州看看。
2011年3月,鄧飛一行來到素樸鎮,蔡加芹陪著他到附近幾個鄉鎮考察。回到北京后,鄧飛發動了500余名記者,開始推廣一項“免費午餐”公益活動。
“免費午餐”活動迅速得到了網民的積極響應,公募24小時后,就收到了4.6萬元的善款。隨后活動擴展至湖北、湖南、四川、河南等省份,短短半年時間就惠及千千萬萬農村孩子。
更加可喜的是,民間的這種行動演變成了政府的作為。2011年10月,國務院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每年撥款160多億元,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政策惠及680個縣(市)的2600萬名在校學生。
2011年底,貴州已完成9901個農村學校學生食堂的建設任務,基本實現了全省農村中小學除教學點外“校校有食堂”的目標。今年,貴州將進一步實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在3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65個縣實現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人人吃午餐”。
蔡加芹得知這一消息,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但她并沒有停下來。孩子們吃午餐的問題解決了,可是他們中午沒有睡午覺的習慣,而是幾個一起滾鐵環、跳皮筋、甚至玩泥巴。
“要是他們有一本書捧在手里該多好!”蔡加芹心想。因為她明白,山里娃除了擁有教材之外,很少有課外書看。
“一本小字典可能會陪伴他的整個讀書生涯,一本書可能會改變他們的一生。”蔡加芹又通過微博,并開“愛心淘寶店”,將所得善款用于為貴州貧困山區的孩子購買字典和課外讀物。并將所用資金、所購圖書、所捐贈學校的發票、收據、照片等實時公布在微博上,接受網民的監督。
為防止盜版,每次購書,蔡加芹都會親自去新華書店一本一本地挑。
“這些書是他們的‘精神午餐’,相信他們會更加充實。”蔡加芹說。
2011年6月,蔡加芹在搜狐微博的幫助下,在中山大學的一次慈善拍賣會上以3.6萬元拍賣掉了自己兩個月的工作時間,還拍賣了自己的支教手記以及山里孩子親手制作的手工藝品,籌集了12萬余元善款。目前為止,蔡加芹所參與幫助的學校已超過30所,發動好心人捐錢捐物價值已過百萬,大半個貴州留下了她的足跡。
談及自己的所作所為,她很謙遜地說:“僅僅靠我一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網絡的作用是巨大的。我們更應該把掌聲獻給那些在網上不留名的愛心人士,我只是為他們牽線搭橋而已。”
對話蔡加芹
記者:通過網絡你發動了更多的網友參加慈善,如何做到讓他們信任你?
蔡加芹:我珍惜網友的愛心,因為大家都是真心在做公益,或許別人剛開始會不了解,甚至誤會,但只要做到公開、透明、誠信,網絡是一個很好的愛心平臺。
記者:你在上海找到過一份穩定的工作,為什么又回到了貴州繼續從事慈善事業?
蔡加芹:2010年,帶學生看完世博之后,經朋友介紹,我在上海找到一家培訓公司上班,收入也還不錯。幾個月過去了,我總覺得那里的生活不屬于自己,像一個過客,我想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從心而為。所以又回到貴州繼續做我想做的事。
記者: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做經濟支撐,能堅持下去嗎?
蔡加芹:我現在準備和天涯論壇合作繼續做公益,如果簽約了,就會有固定收入,也能做公益,一舉兩得。我沒有雄心壯志,我只做我覺得應該做的事,哪怕兩個月才能幫助上一所學校。
(責任編輯/彭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