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明
(泰安市岱岳銀河水務有限公司,山東 泰安 271000)
高真空擊密法是一種快速加固軟土地基的新技術,比傳統(tǒng)強夯的方法適用范圍更廣,該技術在2005年已由上海港灣軟地基處理工程有限公司申請專利,并隨后在軟土地基處理中得到較好的應用。其加固機理是采用快速高真空排水法快速排出土中自由水,再結合變能量擊密法增加土體的密實度,通過調整高真空排水與變能量擊密的施工參數(shù),反復擊密土體,在表層形成厚度約6~7 m的超固結硬殼層,使得表層荷載有效擴散,減少了因荷載不均勻產生的沉降,從而達到降低土層含水量,提高密實度、承載力,減少地基工后和差異沉降量并消除砂土液化的目的。本文對采用該工法進行施工的現(xiàn)場試驗成果及理論計算結果進行研究,驗證了高真空擊密法在軟土地區(qū)處理地基是可行的,并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
該工程位于長江三角洲軟土地區(qū)。該地區(qū)土層分布如下:第一層是淤泥,流塑,為河底、魚塘浮泥,河道及魚塘內有分布,層厚0.30~1.3 m,壓縮性極高,工程性能差。第二層是素填土,松軟,成分以黏性土為主,除河道、魚塘外均有分布,層厚0.50~3.60 m,壓縮性高,工程性能較差。第三層是粉質黏土,可塑,局部有分布,層厚1.0 m,壓縮性中等,工程性能一般。第四層是淤泥質粉質黏土,流塑,層厚0.60~16.6 m,部分路段缺失,一般均有分布,壓縮性高,工程性能差。第五層是粉質黏土,流塑,層厚1.5~4.4 m,壓縮性中等,工程性能一般。
通過對該處采用高真空擊密法施工中孔隙水壓力、地下水位、地面沉降等的監(jiān)測結果以及現(xiàn)場土性指標試驗、靜力觸探試驗、載荷板試驗等現(xiàn)場資料的對比分析,評價地基處理方法的效果及其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試驗方案見表1。
高真空擊密處理前后的地基在0~1.0 m范圍內ps值提高幅度約44%~100%,1.0~2.0 m范圍內ps值提高幅度約57%~353%,2.0~3.0 m范圍內ps值提高幅度約16%~281%,3.0~4.0 m范圍內ps值提高幅度約8%~51%。處理后的土層在強度與變形性質方面有明顯的改善。
地基處理中高真空排水引起的孔隙水壓力消散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真空度的直接傳遞導致的孔隙水壓力下降;二是抽真空引起水位線下降進而引起的孔隙水壓力消散。軟土在夯擊過程中會產生較大的動球應力,主要表現(xiàn)為動孔隙水壓力的增加,引起的附加應力增大,造成了土體骨架結構的破壞,并使土體抵抗體積收縮的能力下降。在假定水和土顆粒體積不可壓縮的前提下,這部分不平衡的體積收縮力必然要由孔隙水來承擔,因而,造成孔隙水壓力的上升。當土體內孔壓大于周圍壓力(即存在一定的水力梯度)時,孔壓隨之減小,并隨土體的卸荷膨脹而下降到某一穩(wěn)定值 (即在土體內部產生殘余孔隙水壓力)。由于土體處于不排水狀態(tài),孔隙水壓力不會立即消散。在后續(xù)的夯擊荷載作用下孔壓不斷積累,然后進行第2次真空排水,引起孔隙水壓力的進一步消散。各監(jiān)測點不同深度處的孔壓變化趨勢相似,在前25天變化平緩;后期由于擊密作用,孔壓變化比較大,但最終趨于穩(wěn)定。

表1 試驗方案
共分4個觀測期計46 d:第1次為擊密前沉降、第2次為第1次擊密后沉降、第3次為第2次擊密后沉降、第4次為第3次擊密后沉降。某路段的地面沉降情況見表2。可以看出第1次擊密后沉降較大,經(jīng)過3次高真空擊密后地基沉降量減小,地基趨于穩(wěn)定。

表2 地面沉降量 mm
地基處理過程中,觀測點的水位與第1次夯擊過程有關。隨后的夯擊過程中水位變化緩慢,整體變動不大,水位變化在25 mm之間,表明地基處理過程對周圍地面沉降等環(huán)境影響很小,如圖1所示。


表3 高真空擊密法與低位高真空預壓法比較
如表3所示,相同條件下,高真空擊密法和低位高真空預壓法加固地基后承載力差不多都在130~140 kPa,采用高真空擊密法的施工工期大大縮短,造價降低約40%??梢姼哒婵論裘芊ǜ袃?yōu)勢。
通過對相關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可知:
1)采用高真空擊密法進行軟土地基處理無論在成本、工期還是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上,都比低位高真空預壓法有優(yōu)勢。
2)路基處理后地基承載力提高較明顯,幅度在540%~700%,處理后的土層在強度與變形性質方面有明顯改善。
3)通過沉降量分析,路段施工完成后的沉降量約達到工后沉降量的80%,說明該工法可有效地減小工后沉降。
因此,在軟土地區(qū)地基處理時采用高真空擊密法是可行的,并具有一定優(yōu)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