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明,胡守平,葛孚強
(德州市李家岸灌區管理局,山東 臨邑 251500)
李家岸灌區是全國大型引黃灌區之一,設計流量100 m3/s,設計灌溉面積21.43萬hm2,1971年建成引水。灌區位于德州市東部,灌區范圍包括齊河、臨邑、陵縣、寧津、樂陵、慶云等6縣、市部分或全部,總人口196萬人。開灌40年來,年平均引水量4.8億m3,為灌區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家岸灌區總干渠建于1970年,由于當時堤防采用就地取土人工填筑而成,存在土質差、填土未碾壓或碾壓不實等情況,致使部分壩體疏松,引水時出現滲漏。特別是在2011年初冬季引水期間,由于運行水位高、時間長,總干渠崔許閘下(K12+700~K17+000、K31+817~K32+817)5.3 km 堤防滲漏嚴重,而且出現裂縫,縫寬達到2 cm,不僅影響了工程效益的充分發揮,而且還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為此,灌區管理局決定采用黏土灌漿技術提高堤防防滲能力和穩定性,消除安全隱患,以發揮灌區的最大效益。
為了掌握灌漿效果和灌漿設計所需的基礎資料,在灌漿施工前,對擬定灌漿范圍的堤防鉆探取樣,勘探深度15 m,每米土層取一個土樣,檢測壩體的土質、干容重、孔隙比及壓縮系數等指標(詳見表1)。

表1 大堤灌漿前檢測鉆孔各土層物理力學指標
灌漿是為了提高堤防的抗滲能力和穩定性。因此,土料黏粒含量不能太少,黏粒含量太少的土料成漿率低,泥漿容易沉淀,堵塞裂縫,致使細縫灌不進泥漿,不能達到防滲的目的。但黏粒過高的土料制漿,土料不易粉碎分解,制成的泥漿粒度大,容易堵塞灌漿設備,且析水性能差,凝結后體積收縮也大。漿料的含砂量也不宜過多,砂粒過多時,泥漿的穩定性不好,在裂縫中沉淀后會形成透水的砂層。通過試驗檢測,確定宮家和李英兩處土場的土質主要為粉質黏土。其黏粉含量為30%~40%,粉粒含量60%~70%,砂粒含量小于10%,有機質含量不超過2%,符合要求。
通過現場模擬操作,觀測灌漿壓力、泥漿注入量和灌漿時間,及灌漿前后試驗數據對比,確定本次灌漿泥漿比重為1.3~1.7 g/cm3。當泥漿比重<1.3 g/cm3時,泥漿含水量偏大,不僅起不到堵塞漏水空隙的作用,反而將空隙周圍土粒帶走,進一步擴大了漏水縫隙;當泥漿比重>1.7 g/cm3時,泥漿含水量偏小,漿料偏稠流動性低,容易堵塞灌漿機械,不利于施工。
實際灌漿施工時,測定泥漿比重的儀器較多,其中比重瓶的測量精度高,為了保證灌漿質量采用了比重瓶測定法。
泥漿擴散范圍的大小與灌漿壓力有關,灌漿壓力大,泥漿擴散范圍就大。但是,灌漿壓力過大會破壞壩體結構,影響壩體安全。因此,灌漿壓力的控制非常關鍵。通過現場實驗,在相同條件下,對10組鉆孔在不同灌漿壓力下的泥漿注入量、灌漿時間、冒漿、串漿等技術指標進行比較,得出本次灌漿最佳壓力(孔口壓力)為0.3 kgf/cm2,對比數據見表2。

表2 灌漿壓力實驗數據對比表
在泥漿中摻入一定量的外加劑,可以改善泥漿的性能。根據李家岸總干渠堤防實際情況,本次施工采用添加水泥外加劑來改善泥漿的性能。
水泥黏土混合漿開始時,其黏度比未加入水泥的黏土漿要小些,可凝固的時間要快的多,固結后的強度也較高。水泥加入量宜控制在干料重的10%~30%之間,若水泥摻加量超過干料重的30%,則混合漿很快初凝,使漿液面不能隨著漿液收縮而下沉,但漿液要不斷析水固結,因而在泥漿中產生許多水平方向的細裂縫,這對防滲是十分不利的。綜合比較后,確定水泥加入量控制在干料重的15%。
灌漿方式分為劈裂式灌漿和充填式灌漿。劈裂式灌漿適用于處理范圍較大,問題性質和部位都不完全確定的隱患;充填式灌漿適用于處理性質和范圍都已確定的局部隱患。由于本次灌漿的隱患性質和范圍都已確定,故灌漿方式采用充填式灌漿。
灌漿鉆機機械采用HD12-1型全液壓錐探機和ZK24型錐孔機。灌漿機械采用BW-250型灌漿機組。
根據李家岸總干渠堤防的實際情況,確定本次灌漿孔按6排梅花形布孔,間距2 m,孔深10 m,超過隱患深度3~4 m。
1)灌漿順序。在灌漿過程中,采用“少灌多復”的方法,對灌漿孔分3序灌漿,先灌上游,再灌下游,最后灌中間排孔,每序灌漿時間間隔不少于20 d。
2)灌漿程序。首先,按照設計要求造孔,造孔應保證鉛直,偏斜不得大于孔深的2%。然后,采用機械制漿,漿液各項指標要嚴格按設計要求控制。最后灌漿,灌漿過程中要控制好灌漿壓力、灌漿量等技術指標。
當漿液升至孔口,經連續3次復灌不再吃漿時,即可停止灌漿。待孔周圍泥漿不再流動時,用黏土將孔口封閉。
3)灌漿記錄。現場管理人員對每孔灌漿的灌漿時間、壓力、注入漿量及泥漿容重等數據進行了翔實的記錄。灌漿結束后,經施工單位技術人員認證后保存。
1)冒漿處理。灌漿時堤頂、堤坡出現冒漿,應立即停灌,挖開冒漿出口,用黏土土料回填夯實后再進行灌漿。對于不能堵塞的情況,應待已灌泥漿初凝后再繼續灌漿,或者提高泥漿濃度。
2)串漿處理。灌漿時相鄰孔出現串漿,用木塞堵住串漿孔,然后繼續灌漿。
灌漿施工過程中,在每個施工單位安排2名質量監督人員,吃住在施工一線,全程監督灌漿施工的布孔、造孔、工藝操作、漿液性能、綜合控制情況等技術指標,嚴格按規范要求施工質量。
1)檢查內容。主要包括:壩體各土層的干容重、孔隙比、壓縮系數及滲流量變化情況等技術指標。
2)檢查方法。首先通過在總干渠引水期間安排站所管理人員,對灌漿后堤防的運行情況進行觀察,發現灌漿范圍內的堤防滲漏情況已經全部杜絕。然后在總干渠停止引水3個月后,對堤防鉆探取樣,檢測灌漿后壩體各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檢測數據見表3。并對灌漿前后各土層的滲透系數進行了詳細對比,對比數據見表4。

表3 大堤灌漿后鉆孔各土層物理力學指標

表4 各土層滲透系數對比一覽表
根據各勘探點不同深度取樣的試驗結果,對灌漿前后堤防各土層物理力學指標及滲透系數進行對比,形成如下結論:
1)通過對試驗指標中干容重增幅為2%~6%,孔隙比降幅為7%~14%,滲透系數降幅為7%~80%的數據進行分析,大堤灌漿后,各層指標均有變化,雖然變化幅度不同,但全部是有利的。大部分層段土體干容重已達到16.1 kN/m3以上,滿足15.0 kN/m3的設計要求。處理深度范圍內滲透系數由1.14E-05 cm/s減為4.39E-06 cm/s,滿足堤防要求。
2)對灌漿深度以下地基也有一定的益處,如多數堤段地基土體干容重已達到12~17 kN/m3之間,較灌漿前也有增加,滲透系數也略有減小。
3)通過以上數據充分說明,李家岸灌區堤防除險加固工程應用黏土灌漿技術,有效提高了堤防防滲能力和穩定性,消除了安全隱患,為灌區發揮最大效益提供了可靠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