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富,李 輝
(濰坊市峽山水庫管理局,山東 濰坊 261325)
峽山水庫是濰坊市主要水源地,承擔著向濰坊市區、寒亭、濱海、昌邑、高密等縣(市、區)和濰坊發電廠、海龍化纖、恒聯紙業、海天生物等大型工業企業的供水任務,年實際供水量達2億m3。為保護水源地水質,濰坊市按照“守水有責”和“水源地安全重于泰山”的原則,圍繞打造高端水源地的工作目標,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保障水質安全,使峽山水庫水質始終保持在國家規定的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以上標準,多項水質檢測指標呈下降趨勢。但近年來,因受上游工業污水排放、農業面源污染等多種因素影響,個別指標呈現上升趨勢,水源地保護的形勢仍很嚴峻。
濰坊市市自來水取水口處于水庫下游末端,其作為重點監測對象,對于研究峽山水庫水質變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通過對2008—2011年自來水取水口的水質監測數據對比分析,發現水庫水質呈現如下特點:
從重要水質監測指標COD、總磷、氨氮的含量(見表1)可以發現:COD監測數值是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值(年平均值)為19.12 mg/L,總磷監測數值穩中有降,氨氮濃度逐年增加。
導致氨氮濃度增加的原因:一是雨水徑流及農用化肥流失。從2011年8月開始,水庫累計進水10.8億m3,9月氨氮濃度達到當年度最高值0.558 mg/L(取水口),且水庫周邊農業發展還局限于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農藥化肥使用量有增無減,過多化肥流失進入水庫;二是水庫上游未設立限制納污紅線。水庫上游位于濰坊市諸城境內,當地工業、企業眾多,由于水庫沒有設立限制納污紅線,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庫,最終超出了水庫自身凈化能力,導致氨氮濃度偏高。

表1 2008—2011年市自來水取水口重要水質監測項 mg/L
2011年水庫取水口鐵濃度一直維持在<0.03 mg/L范圍內,而2010年9月自來水取水口出現了鐵濃度超標現象,9月26日最高監測數值為0.26 mg/L。通過調查發現,濰河上游某污水處理廠排水口在一次取樣中測得COD為479.9 mg/L,鐵濃度為3.46 mg/L,鐵濃度為水庫Ⅲ類水鐵濃度的100倍。2011年對該污水處理廠進行的幾次取樣化驗中,其COD濃度維持在40 mg/L左右,鐵濃度維持在0.4 mg/L以下。
2011年藍綠藻持續的時間較長,分布較零散,從5月開始出現至12月初基本結束,持續時間8個月。立秋之后,小規模爆發次數增多,進入10月后多次在棧橋以北、水電站碼頭附近出現小面積帶狀藍綠藻。
總體來看,峽山水庫水質呈現逐年好轉的發展趨勢,這與峽山水庫管理局高度重視、不斷加強水源地保護工作密切相關。
2007年9月,濰坊市委、市政府依托峽山水庫組建了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把峽山水庫和周圍4個鄉鎮納入同一個行政區管轄,實現了庫內庫外一體化管理。峽山區成立以來,始終堅持生態立區,把打造高端水源地作為工作目標,“守水有責”已經成為全區上下的共識,庫區社會和諧穩定,為做好水源地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建立了動態化的水質檢測機制,每月兩次對市自來水取水口、庫中、三河入庫口的水質進行取樣化驗,在水庫上游建立了4個固定斷面檢測點,每月至少兩次對上游河道、重點企業、污水處理廠進行巡查,密切監控上游來水水質變化。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投資600多萬元在水庫上游濰河、渠河、浯河入庫口建立了3處水質在線自動監測站,實現了對上游來水的24 h動態監控。建立了峽山水庫管理局、公安分局、環保分局聯合執法的工作模式,把日常管理與水面集中整治相結合,及時查處各種非法捕撈活動,全面實現了水面“三無”工作目標;加強環庫巡邏,認真做好沿庫及上游排污的監督調查工作,聯合區環保部門依法取締了水庫周邊的畜禽養殖點,及時制止和查處各類污染水體活動。
建立了全年封庫禁捕、隔年開庫捕撈制度,既有效恢復了漁業資源,又切實增強了生物的水質凈化功能。嚴格執行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計劃,自2008年起,每年自籌資金200多萬元,向水庫投放鰱魚、鳙魚等濾食性魚苗4 000余萬尾。制定了《峽山水庫水生生物放流管理規定》,對社會放生行為進行規范化管理,進一步發揮好社會放生對凈化水質的作用。認真研究水庫富營養化問題,切實做好夏秋高溫季節藍綠藻的打撈工作,購置了藍綠藻打撈船,用于藍綠藻爆發時的應急處理。
峽山區管委會在水庫周邊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退耕還林還濕800 hm2、栽植蘆葦253.3 hm2,沿環湖路建設了100 km水源地涵養林帶。積極引導庫區群眾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完成魚塘改藕塘60.7 hm2;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目前已發展有機蔬菜基地533.3 hm2。規劃了總投資40.76億元的峽山水庫增容提質生態建設工程。該工程主要包括提高水庫興利水位、上游人工生態濕地公園、下游濰河河道治理3個項目。其中,總投資18.11億元的上游人工生態濕地公園已開工建設,計劃到2015年,建成國家級生態濕地公園的典范。
為深入貫徹生態山東建設會議精神,今年實施了水庫防護網和視頻監控工程。防護網工程主要是沿水庫周邊安裝90 km圍網;在一級保護區內設置界標17個。視頻監控工程主要是沿水庫鋪設90 km線路,設置視頻監控點80個。兩項工程完成后,對峽山水庫的水質安全將起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作用。
由于上游入庫污染物未實行總量控制,峽山水庫水源地水質保護的形勢仍然非常嚴峻。對此,建議:
1)建立峽山水庫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按照2011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設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的要求,確立峽山水庫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嚴格控制入庫排污總量。成立流域水資源統一合作管理機構 (流域水資源管理協調委員會),制定流域綜合規劃與管理標準,明確流域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職責;建立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與水環境保護統一監督管理制度。
2)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借鑒千島湖水源地保護工作的經驗,從水庫上游選取幾個水質檢測斷面,如果水質達標,濰坊市政府給上游縣(市)的相關政府一定的資金補償;如果水質不達標,上游縣(市)的相關政府給濰坊市政府一定的資金補償。
3)修訂并完善《濰坊市市區水源地保護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峽山水庫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的范圍、水質標準和禁止污染水體的各項規定。對一級保護區實施封閉式管理;在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內協調相關縣(市)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對上游流域的污染源進行綜合整治。
4)做好峽山水庫增容提質生態建設工程。通過提高水庫興利水位,增加蓄水容量,切實發揮好水庫自身的凈化功能;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認真抓好生態濕地工程建設,充分發揮好生物對水質的凈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