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超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柳州 545007)
蝸桿是減速機構蝸輪副中非常重要的零件,與普通的蝸桿不同,雙導程蝸桿齒的左、右兩側面具有不同的導程,而同一側的導程則是相等的;雙導程蝸桿的齒厚從蝸桿的一端向另一端均勻地逐漸增厚或減薄,所以雙導程蝸桿又稱變齒厚蝸桿。雙導程蝸輪副的嚙合原理與普通蝸輪副嚙合原理相同,蝸桿的軸向截面相當于基本齒條,蝸輪則相當于與其嚙合的齒輪。但因雙導程蝸桿齒的左、右側面具有不同的齒距,而與之嚙合的蝸輪齒厚卻相等。這樣,當蝸桿沿軸向移動時,它們之間的嚙合側隙也隨之改變。當蝸輪副因磨損而造成齒面嚙合側隙加大時,可通過蝸桿的軸向位移來調整間隙,側隙可調整至0.01~0.015 mm,而普通蝸輪副一般只能達到0.03~0.08 mm,因而雙導程蝸桿可提高分度精度或傳動精度,常用于具有分度運動的數控機床中。

雙導程蝸桿如圖1所示,其參數見表1。

表1 蝸桿基本參數表
雙導程蝸桿的軸向齒形為直線,與梯形螺紋相似,但齒距大、齒槽深、切削面積大,車削比較困難。如果切削進刀方式選擇不當,則會使刀具受力大,產生振動甚至折斷,從而影響齒面加工精度。經多次分析和實驗,摸索出解決蝸桿加工難點的主要措施有:
(1)小切深分層切削;即把要加工的齒槽分成若干層,先加工完第一層,再加工第二層,每層的切削深度階梯減小,這樣既降低了切削難度又保證了齒槽的加工表面精度;
(2)粗車按公稱導程采取中—左—右切削法,盡快去除齒槽余量;除中間一刀外,左右兩邊切削都是單刃切削,減小了切削力,只要中間一刀不“啃刀”,左右兩邊就不會啃刀。實質上,粗車是分層切削法與左右切削法的綜合應用。精車采取左—右兩邊分開按不同導程車削齒槽的兩側面。切削方法見圖2所示。
在粗車時在齒槽兩側面分別留下0.2~0.4 mm左右的精車余量,粗車時選擇刀尖角略小于齒形角的車刀,如選39.5°的粗車刀具;精車則選擇刀尖角等于齒形角40°的精車刀具。

數控車床中應用分層切削法和左右切削法加工蝸桿螺旋線,有幾個特點:
(1)每一層的切削余量不同;切削余量的變化規律如圖3所示,與每一層的切削進深值有關。即隨著每進一層切削,走刀的次數會逐步減少;
(2)為保證齒槽兩側面的加工質量,切削進深即背吃刀量應逐步減小,為編程方便,可采用階梯減小的方法進行處理;
(3)每一層的中—左—右切削中,螺紋切削的起點并不相同。切削余量大,走刀次數就多,切削起點一直是個變化的位置,這是中左右切削編程的難點。
綜合分析以上3個特點以及走刀路線,適合選擇G32或G92指令編程。如果選擇單一螺紋切削指令G32,則不但程序段會非常多,而且計算切削起點的坐標位置也會是非常大的工作量,而且容易出錯;如果選用單一固定循環指令G92編程,則每一次走刀的循環起點都不相同,但卻有規律可循,在編程時可利用這點恰當設置變量進行編程。
(4)編程處理:使用宏程序的循環指令及循環嵌套,把每一層車削作為一個內循環,在這個循環里車至少3條螺旋線:中線—左線—右線,粗車均按公稱導程加工;精車只走三刀中—左—右,分別按公稱導程、左側導程、右側導程加工。把車削直徑由大到小作為一個外循環。通過循環嵌套配合螺紋加工指令G92完成整個齒槽的加工。
3.2.1 相關尺寸及計算
從圖1和表1知:軸向模數mx=8 mm;線數z=1
蝸桿齒頂徑da=104 mm
齒槽底徑df=67 mm
齒頂槽寬:ea=25.133-0.843,mx=18.389 mm
齒底槽寬ef=0.697,mx=5.576 mm
齒形角α=20°
公稱導程pz=25.133 mm
左側導程p左=24.862 mm
右側導程p右=25.404 mm
3.2.2 宏程序


對這種雙導程、大模數的蝸桿,通過綜合使用分層切削和中左右切削法,合理地安排走刀路線,有效地降低了蝸桿的切削難度,避免了通常蝸桿加工會出現“啃刀”的現象,但數控編程卻變得更加復雜。通過恰當設置變量,利用宏程序的循環指令與循環嵌套功能,配合螺紋切削固定循環指令,巧妙解決了編程難題,這種工藝與編程處理方式適用于任何大模數的螺旋槽加工。
[1]劉春利,張艷華,劉勝永.運用宏程序在數控車床車削梯形螺紋[J].煤礦機械,2012(6):137-138.
[2]徐德灼.宏程序實現變螺距螺桿車削的應用與分析[J].精密制造與自動化,2011(2):36-41.
[3]耿金萍,高頂,王森,等.在數控車床上加工大模數蝸桿的研究[J].制造技術與機床,2011(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