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王子壽,高 天,周亞莉,李 夏,馬京津
(1.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610037;2.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610072;3.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四川 成都610017)
參麥注射液由紅參和麥冬制成,主要含人參皂苷、人參多糖、甾苷、有機酸等成分[1],用于治療氣陰兩虛型之休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心病和粒細胞減少癥.作者對四川省五家醫院在2010年7月1日~2010年9月30日期間使用參麥注射液的患者進行調查研究.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范圍是2010年7~9月五家醫院使用四川大學華西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三精升和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參麥注射液的患者.
1.2 觀察指標及方法
1.2.1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包括:一般指標,受試者年齡、性別、一般生命體征;主要指標,不良反應(事件)、原患疾病及用藥情況.
1.2.2 觀察時間及方法 從開始用藥即觀察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時間為30min.后采取醫護人員定期檢查和病人主動匯報的方法,出院后電話回訪至用藥后15d.
2.1 患者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入組336例患者.男195例,占總數的58.04% ;女141例,占41.96% ,男性多于女性.從年齡分析,平均年齡60.23,最小15歲,最大92歲.40~59歲及60歲以上患者最多,分別為112例和183例,占總年齡段的構成比分別為33.33%,54.47%.
2.2 原患疾病分析 根據中醫癥型或西醫病名判斷所有患者基本符合應用參麥注射液的要求.腫瘤患者最多,占30.95%.該藥廣泛用于腫瘤的輔助治療,對放、化療治療具增效減毒作用,用于放、化療前后的預防或保護性治療[2];另外,該藥也常用于冠心病和肺心病等的治療,患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分別占23.81%和25.00%(見表1).
2.3 過敏史分析 參麥注射液使用人群中有藥物過敏史患者占8.33%,91.67%的患者無藥物過敏史,說明書表示有藥物過敏史或過敏體質者應慎用或禁用.共有36例次患者對10種藥物過敏,最多的為對青霉素類過敏的患者,占27.77%;其次為磺胺類藥物,占25%;羅紅霉素占19.44%.對其它7種藥物過敏的只有1~3例次.

表1 原患疾病分析
2.4 合并用藥分析 本研究共有18類藥品與參麥注射液合用,其中電解質、酸堿平衡及營養藥最多,占22.31%;其次為抗微生物藥、消化系統藥、中藥注射劑,占15.49%、13.58%、10.81%.275例 有 合 并 用 藥,占 83.04%;57例 不 詳,占16.96%;未合并用藥4例,占1.19%.聯合1~3種藥品的最多,為28.57%;其次為4~6種,達25%(見表2).據報道,合并使用5種以下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5%;使用6~10種藥物,發生率為10%;使用15種藥物,則高達28%.

表2 合并用藥種數
2.5 劑量、用法及溶媒分析 根據說明書的要求,參麥注射液應靜脈滴注,一次20~10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釋后使用.調查發現40mL為使用頻率最多的劑量,占38.10%.溶媒為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鈉注射液及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3種.74.41%病例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符合說明書的要求;另有25.39%患者未按說明書的要求使用溶媒.77例高于說明書用藥濃度,占22.92%.317例靜滴速度為30~60滴·min-1,占94.34%,為正常靜滴速度;10例為20滴·min-1,均為60歲以上患者;9例滴速超過60滴·min-1,占2.68%,2例達80滴·min-1.
本調查共收集到3例不良反應,生廠企業均為四川三精升和制藥有限公司,規格為20mL,批號為1004108和1007126.1例為男性,2例為女性.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89%,與廣州中醫藥大學DME中心溫澤淮等[3]研究報道的ADR發生率0.82%相近.原患疾病分別為水腫、系統性紅斑狼瘡、原發性“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癥,其中1例為超濃度使用.3例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時間:1例在用藥后3h,1例用藥過程中,1例連續用藥3d后發生.不良反應的表現及轉歸:1例皮疹,經停藥后好轉;1例心慌、氣緊、寒顫高熱,經對癥處理后好轉;1例發熱,經減小劑量后癥狀消失.以上癥狀均為說明書或文獻所提及,關聯性評價為很可能.
通過分析發現參麥注射液不合理用藥主要表現為不對癥用藥,超說明書適應證使用,超說明書用藥濃度使用,靜滴速度過快等.
4.1 臨床辨證與ADR 辨證論治是中醫診療的基本原則,參麥注射液用于氣陰兩虛癥,老年人多虛證,故臨床上多用于老年人.在實證及虛實夾雜證情況下不宜使用.調查發現臨床用藥存在不對癥情況,按中醫癥候判斷得出其中對癥為60例占17.86%,不對癥為84例占25%,無法判斷192例,占57.14%.84例不對癥的病例中出現1例不良反應,其余2例發生在無法判斷的192例中,可見臨床準確辨證能有效避免不良反應發生.2009年9月第23期《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指出,穿琥寧注射劑11%的嚴重不良反應病例報告存在明顯超適應證用藥現象.有關報道稱半數以上的中藥注射劑由西醫使用,因此醫院有必要對醫生進行中醫藥理論培訓,規范臨床用藥.
4.2 用法用量與ADR 中藥注射劑應作為臨床急癥的治療用藥,而不是用于疾病的預防和保健.由于種種原因,如中醫藥無毒副作用等錯誤觀念的影響,臨床醫生在使用中藥注射劑過程中容易忽視用藥劑量和濃度.王德才等[4]發現,39例不正確使用中藥注射劑導致患者死亡的病例中,有11例屬于用藥劑量過大或藥液濃度過高,占28.21%.2010年版《中國藥典》規定,靜脈給藥的內毒素閾值是5EU·(kg·h)-1.如果劑量過大,濃度過高或輸液速度過快,進入人體的內毒素可能超過閾值,對內毒素敏感的患者將出現反應.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應嚴格按藥品說明書的要求使用.
4.3 溶媒對ADR的影響 調查發現使用的溶媒為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0.9%氯化鈉注射液.參麥注射液的pH值為5~6.5,呈弱酸性,與這些大輸液配伍后可能因鹽析作用而產生大量不溶性微粒[5].當不溶微粒顯著增多時,將增加ADR的發生機會.本次出現1例不良反應是由配伍了氯化鈉注射液使用而引起的.另外溶媒用量也是影響ADR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文發現1例不良反應因超濃度使用引起.因此應按藥品說明書要求選擇溶劑類型和用量,強化合理用藥意識,規范臨床用藥,防止不良事件的發生.
[1]曹旭東,丁志山,陳建真.參麥注射液藥理及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3):104-106.
[2]李仁延.參麥注射液輔助治療惡性腫瘤的臨床研究[J].華西藥學雜志,2002,17(4):308-309.
[3]溫澤淮,庚慧,伍耀衡,等.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監測的初步報告[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3,14(4):278-281.
[4]王德才,張玲,李愛珍.中藥注射劑致死亡39例文獻分析[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4,13(2):77-80.
[5]景艷萍,王才夫,崔俊鳳.參麥注射液與輸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變化[J].齊魯藥事,2006,25(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