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軼 藺 莉
(1.民航總醫院婦產科,北京 100123;2.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婦產科,北京 100050)
早產為自末次月經第1日開始計算,妊娠在孕28周至不滿37周間終止妊娠者,其發病率國內為5% ~15%[1]。早產兒生存能力低下,病死率達 2.5% ~11%[2],并且早產兒易發生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顱內出血等疾病。孕婦分娩孕周越少,新生體質量越低,圍生兒預后越差,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因此,積極尋找早產的病因,在孕前做到預防,孕期積極處理,降低早產的發生率,改善新生兒預后,是產科醫生面臨的重要問題。
影響早產的因素很多,目前已明確的早產危險因素有感染、子宮頸口關閉不全、妊娠合并癥等。但上述因素還不能涵蓋所有早產,國內外研究人員對早產的危險因素亦進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馬曉梅等[2]的研究顯示2009年甘肅省371例早產孕婦中,25歲以上人群中早產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有逐步上升的趨勢,并且早產易發生在低社會經濟階層內。張芬梅[3]報道在中國陜西洛川縣3 100例孕婦調查中發現早產與文化程度低有相關性。Murphy D J等[4]報道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本地出生的黑人女性的早產風險是外地出生的黑人女性的1.5倍,說明早產與地區種族之間有所關聯。Kristensen J等[5]報道前次自然早產的孕婦再次發生早產的幾率上升,有早產史的孕婦可能存在內分泌和免疫平衡失調,增加早產的危險性。
本研究是對自發性早產孕婦145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同時以同期足月自然分娩的孕婦290例作為對照組,對其一般情況、危險因素進行比較,且加入了孕期的體質量指標來探討與自發性早產的關系,以期研究與早產的關系,找出引起自發性早產的主要高危因素,便于在孕前、孕期積極處理,有助于指導臨床,預防早產的發生。
選擇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婦產科分娩的自發性早產孕婦145例為早產組;同期足月自然分娩的孕婦290例為對照組,以上兩組作為研究對象。
目前中國的早產定義[6]:自末次月經第1日開始計算,妊娠在孕28周至37周間終止者為早產。
早產組為自然臨產而分娩的孕婦,對照組為自然臨產足月分娩的孕婦。
不包括醫源性早產、手術分娩及過期妊娠而施行的人工引產。
年齡,孕次,文化程度,負性事件,不良孕產史,家族疾病史,孕婦本人早產,產檢次數,胎膜早破,宮內感染,孕期陰道炎,妊娠期糖尿病,多胎妊娠,子宮畸形,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孕前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長 BMI。
設計調查表格,查閱孕婦孕期產檢記錄,住院期間病歷及各種化驗報告,并且進行電話隨訪,錄入SPSS 11.5建立SPSS數據庫。將分析變量進行χ2檢驗和t檢驗,把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一步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自發性早產的高危因素。然后對篩選出的高危因素分組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自發性早產主要高危因素。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1 年齡
早產組孕婦145例,年齡17~42歲,平均年齡(28.21±4.45)歲。對照組290例,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8.01±2.85)歲。兩組年齡進行比較,統計學分析采用 t檢驗,得出 F值為31.221,t值為0.501,P值為0.617,結果顯示兩組孕婦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1.2 孕次
早產組與對照組相比,早產組孕次為1次的77例,2次的34例,3次的22例,4次及以上的為12例。對照組孕次為1次的169例,2次的79例,3次的30例,4次及以上的12例。統計學方法采用χ2檢驗,χ2值為5.887,P值為0.118。結果顯示兩組孕婦孕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1 計數資料
本研究選擇的高危相關因素包括文化程度、負性事件、不良孕產史、家族疾病史、孕婦本人早產、產檢次數、胎膜早破、宮內感染、孕期陰道炎、妊娠期糖尿病、多胎妊娠、子宮畸形、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統計學方法采用χ2檢驗,詳見表1。結果顯示在早產組文化程度、產檢次數顯著低于對照組;早產組合并負性事件、不良孕產史、胎膜早破、宮內感染、孕期陰道炎、妊娠期糖尿病、多胎妊娠、子宮畸形顯著高于對照組。
2.2.2 計量資料
孕前BMI和孕期增長BMI作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詳見表2。結果顯示早產組與對照組比較,早產組孕前BMI顯著高于對照組、孕期增長BMI顯著低于對照組。
2.3.1 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以上選擇出的高危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文化程度低、負性事件、不良孕產史、產檢次數少、胎膜早破、宮內感染、孕期陰道炎、妊娠期糖尿病、多胎妊娠、孕前BMI這些相關因素P<0.05,回歸系數為正值,OR值>1,表明是自發性早產的相關高危因素,隨著事件的發生,自發性早產發生的危險性升高。
孕期增長BMI的P<0.05,回歸系數為負值,OR值<1,表明是自發性早產的保護性因素,隨著孕期增長BMI的升高,自發性早產發生的危險性降低。
2.3.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研究經逐一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自發性早產與上述因素有關,但由于早產往往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采用多因素分析可以避免各個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或因某些干擾因素而造成的假象,克服單因素分析的片面性,故將篩選出來的因素分組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詳見表3。

表1 兩組孕婦高危因素比較Tab.1 The comparison of high risk factors in the two groups of pregnant women n(%)
表2 兩組孕婦孕前和孕期增長BMI比較Tab.2 The comparison of gestation BMI beforepregnancy and gestation BMI increase in the two groups (±s)

表2 兩組孕婦孕前和孕期增長BMI比較Tab.2 The comparison of gestation BMI beforepregnancy and gestation BMI increase in the two groups (±s)
*P <0.05 vs control;BMI:body mass index.
Item Preterm labor group(n=145)Control group(n=290)t P BMI before pregnancy 21.24±3.56*20.36±2.40 2.696 0.000 Gestation BMI increase 5.56±2.13* 7.06±1.79 -7.679 0.000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3 The multiple factors Logistic regression
結果顯示負性事件、產檢次數少是自發性早產的獨立高危因素,隨著事件的發生,自發性早產的危險性升高。孕期增長BMI是自發性早產的獨立保護性因素,隨著孕期增長BMI的升高,自發性早產發生的危險性降低。
2.3.3 孕期合并癥因素
經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對篩選出來的與孕期合并癥有關的自發性早產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詳見表4。

表4 孕期合并癥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4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of pregnancy complication factors
結果顯示胎膜早破、宮內感染、孕期陰道炎、妊娠期糖尿病、多胎妊娠均是自發性早產的獨立高危因素,隨著事件的發生,早產的危險性升高。
本研究是對在本院婦產科分娩的人群進行的調查研究。研究顯示自發性早產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孕期發生負性事件,產檢次數少,胎膜早破,宮內感染,孕期陰道炎,妊娠期糖尿病,多胎妊娠。而孕期增長BMI是自發性早產的主要保護性因素。
是指孕期發生的心理社會應激事件。本研究結果顯示孕期負性事件是自發性早產的高危因素。妊娠期間發生負性事件可以引起孕婦孕期心理激動、憤怒、煩躁等不良心理社會壓力,對妊娠和嬰兒的結局可產生消極的影響。研究表明[7],壓力過大可以導致機體免疫和內分泌的失調,破壞溶酶體的穩定性,釋放磷脂酶A,啟動前列腺的合成而導致早產,增加不良分娩結局的發生率。
Orr S T等[8]報道產前檢查開始的時間和次數與早產的發生有關,缺乏產前檢查的孕婦發生早產的危險性可以增加2.8倍。孕婦對妊娠的認識不足,孕期不按時產檢,就不能及時發現妊娠合并癥,得不到及時的治療,亦不能得到良好的孕期健康指導,導致早產的危險性升高[2,9]。提示孕婦應提高對產檢必要性的認識,孕期按規定積極產檢,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以降低早產的風險。
胎膜早破的原因主要有感染、胎膜本身病變、宮內壓力增加、子宮頸關閉不全等。其中,細菌性感染是其最重要的原因。在早產胎膜早破中,約40%有絨毛膜羊膜炎的臨床癥狀,約70%有絨毛膜羊膜炎的證據。當早產胎膜早破合并感染時,孕婦羊水中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1,2,6,8 和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tic factor,TNF-α)等細胞因子均明顯升高,降解細胞外基質的酶類增加,通過降解胎膜細胞外基質破壞胎膜局部結構及促使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使宮頸軟化、宮縮強度及頻率增強,引發早產。因此,孕期應積極處理各種感染因素,注意休息,以期降低早產的發生率[10-12]。
孕婦孕期發生宮內感染,大量病原微生物入侵,細菌內毒素在羊水中可以激活各種細胞活性因子的釋放,同時促使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合成的增加。PGs能誘發宮縮并能促進宮頸成熟。其中PGF2α主要刺激子宮收縮,PGE2主要促進宮頸成熟。PGs能促進肌細胞間隙連接蛋白合成,改變膜的通透性,使細胞內Ca2+增加,引起子宮收縮,對分娩發動起一定作用。宮內感染時,增加的細胞活性因子如IL-1、IL-6、IL-8 及 TNF-α 對分娩均起著重要作用[13]。因此,孕期應積極處理各種炎性反應,監測體溫、血象等指標,以降低早產的風險。
在感染方面,陰道的感染是早產的十分重要的因素[2]。妊娠期陰道感染主要有以下幾種,細菌性陰道病、外陰陰道念珠菌病及滴蟲性陰道炎等。陰道感染時,病原微生物逆行性上升,最易發生胎膜早破,早產等[14]。因此,孕期若存在白帶增多,有異味,外陰瘙癢等不適,應及時就診,積極處理各種陰道炎癥,以降低早產的發生率。
是指妊娠期發生或首次發現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謝異常。妊娠期糖尿病可導致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羊水過多,胎兒窘迫,且易合并感染等多種合并癥,均可導致早產的發生率升高。2003年Hedderson M M[15]對46 230例孕婦進行調查,血糖正常組早產的發生率為4%,糖耐量異常組早產的發生率為5%,妊娠期糖尿病為6.7%。妊娠糖尿病組相對正常組OR值為1.42(95%CI 1.15~1.77)。故孕婦孕期應按時產檢,及時測定血糖篩查試驗或糖耐量試驗,如出現問題及時處理,控制飲食,適當運動,必要時藥物治療,對防止早產的發生,改善母兒預后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次妊娠宮腔內同時有2個或2個以上胎兒時稱多胎妊娠。由于多胎妊娠可以使宮腔壓力升高,子宮過度膨脹,以致提早臨產而發生早產。有報道[6]顯示雙胎的平均孕期為260 d,雙胎胎兒中,有一半體質量小于2 500 g,早產部分是自然發生的,部分發生于胎膜早破以后。1998年Pons J C[16]曾報道842例雙胎的平均孕齡為36.2周,早產率達45.96%。故孕婦若為多胎妊娠,孕期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預防早產的發生。
BMI涉及身高和體質量兩方面,使不同身高孕婦的體質量有了相對統一的標準,排除了不同身高因素的影響,更具有科學性。Marsoosi V[17]等人2004年曾報道孕期體質量增長不足會增加早產的風險。故妊娠婦女孕期適當補充營養,增加體質量,對于預防早產的發生有重要作用。
總之,自發性早產的危險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積極尋找早產的病因,及時處理,對于預防早產的發生是十分重要的。
[1]張高峰,王志萍,林大楓,等.早產相關危險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08,16(5):70-74.
[2]馬曉梅.早產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優生優育,2009,15(4):219-220.
[3]張芬梅.早產社會相關因素的臨床分析(附260例報告)[J].當代醫學,2009,15(32):38-39.
[4]Murphy D J.Epidemiolog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preterm labour[J].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2007,21(5):773-789.
[5]Kristensen J,Langhoff-Roos J,Kritensen F B.Implications of idiopathic preterm delivery for previous and subsequent pregnancies[J].J Obstet Gynecol,1995,86(5):800-804.
[6]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62-370.
[7]陳皎榮.影響早產發生的社會相關因素及預防[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8)144-154.
[8]Orr S T,James S A,Blackmore Prince C.Maternal prenat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pontaneous preterm births among African-Amrican in Baltimore.Maryland.[J].Am J Epidemiol,2002,156(9):797-802.
[9]吳麗萍,張弘,姜陵.226例早產原因及相關因素分析[J]. 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0(2):434-435.
[10]陳麗萍.早產合并胎膜早破30例分析[J].安慶醫學,2009,30(1):15-16.
[11]閔漢珍,林璇,李增慶.影響早產的危險因素研究[J].醫學與社會,2006,19(4):18-20.
[12]陳麗梅.87例早產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2):195-196.
[13]陳惠池,付凌婕.早產危險因素的識別[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8,24(5):327-329.
[14]廖百花,肖小敏.541例自然早產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15):2061-2063.
[15]Hedderson M M,Ferrara A,Sacks D A.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lesser degrees of pregnancy hyperglycemia:association with increased risk of spontaneous preterm births[J].Obstet Gynecol,2003,102(4):850-856.
[16]Pons J C,Suares F,Duyme M,et al.Prevention of prematurity in 842 consecative twin pregnancies[J].J Gynecol Obstet Biol Reprod(Paris),1998,27(3):319-328.
[17]Marsoosi V,Jamal A,Eslamian L.Pre-pregnancy weight,low pregnancy weight gain,and preterm delivery[J].Int J Gynecol Obst,2004,87(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