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瑋 湯 哲 李 霞 高 琦 孫 菲 刁麗君 郭秀花*
(1.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家庭醫學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北京市臨床流行病學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69;2.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流行病學和社會醫學部,北京 100053)
膳食結構是指膳食中各類食物的數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1]。傳統提取膳食結構的方法為因子分析[2]或聚類分析[3]。這兩種方法處理的數據類型以計量資料最為適宜,對應于膳食調查中的家庭食物三日稱重法及二十四小時個人膳食回顧法。而慢性病調查中的膳食部分采用的大多是膳食頻率調查(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得到的大多為有序或無序多分類資料及二分類資料[4]。最近國外開始有使用潛在類別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定性提取膳食模式[5-6]的報道。本研究擬通過潛在類別分析提取北京市老年人的膳食模式,描述和比較各組膳食頻率分布特點及生化指標在8年后的變化狀況。
樣本來自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主持的北京老齡化縱向研究[7]。研究人員于1992年采用按類分層、隨機、整群等距的抽樣方法,調查了宣武區(城區)、大興縣(郊區)和懷柔縣(山區)55歲及以上人群3 257人,其中男性 48.9%,女性 51.1%,農村 34.4%,城區65.6%,基線年齡55~97歲,平均年齡70.12歲,其中有2 101人在基線調查時完成生化檢查。此人群在1992年至2000年間,共計死亡660人,失訪210人,在剩余的1 231人中選取在2000年完成各項血液生化檢查和膳食頻率調查的受試者698人參與本次研究,其中男性50.6%,女性49.4%,農村42.3%,城區 57.7%,基線年齡55~93歲,平均年齡68.70歲。
本研究組采用問卷法于1992年和2000年收集調查對象近3個月的飲食情況,包括是否經常吃早餐,每天進食主食情況,攝入鹽、油情況,每周食用肉類(在2000年修改為豬牛羊肉和雞鴨肉分開詢問)、蛋類、豆制品、魚蝦情況,是否每天飲用牛奶、食用蔬菜和新鮮水果等。
調查內容包括血壓、體質量和身高,抽取晨間空腹血進行生化指標檢查等。
1)血壓測量方法:采用標準汞柱血壓計坐位測量右上臂血壓2次,以Korotkoff第I音為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第V 音為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取2次測量平均值用于分析。
2)身高、體質量測量及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的計算:身高采用靈敏度為1 cm的標尺測量;體質量采用彈簧秤測量,以kg為單位,每次測量前校正零點。體質量指數 =體質量(kg)/身高2(m2)。
3)生化指標檢測方法: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檢驗中心完成,采用國際通用方法和標準試劑進行,儀器為日立7170型全自動生化儀,檢測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血清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等項目。
膳食結構分析采用潛在類別分析,使用SAS 9.1軟件 PROC LCA Version 1.2.7[8]軟件包完成,組間比較采用方差檢驗,配對t檢驗,χ2檢驗以及Kruskal-Wallis秩和檢驗等,采用雙側檢驗,檢驗水準取α=0.05。
通過潛在類別分析,得到不同組別個數的模型適配程度結果(表1)。從表中可見,當Adjusted BIC為最小值時潛在類別數為3,此時3組中人數最少的組別占17.9%。參考專家意見,確定北京市老年人按照膳食結構可以分為3類。

表1 不同組別個數的模型適配程度Tab.1 Goodness-of fit indices for models with different number of latent class
根據膳食頻率調查表中各項目的分布狀況對3種膳食結構進行命名。北京市老年人按照膳食結構可以分為3類,各組分別為營養充足型314人(45.0%),中間型259人(37.1%)和主食肉類為主型 125人(17.9%)。不同膳食模式人群的人口學及膳食習慣特征比較詳見表2。從表中可以發現,營養充足型人群絕大部分居住于城市,具有吃早餐的習慣,吃肉的頻率大多低于一周1~2次,一般一周食用蛋類大于等于3次,喝牛奶、食用豆制品、蔬菜、新鮮水果和魚蝦的頻率都較高,可以看出這部分人傾向于攝入優質蛋白,注意礦物質維生素攝入。主食肉類為主型的人主要居住于郊區或者山區,大部分人一天中主食攝入大于等于350 g,食用動物油比例相對高,食用肉類頻率大于1周2次,食用蛋類小于1周2次,食用豆制品、新鮮水果和魚類的比例較低。而中間型的人群年齡較高,其余情況介于營養充足型和主食肉類為主型二者之間。運用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膳食模式人群代謝指標的差異,總體來說,指標在3組間比較,在體質量指數、收縮壓、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的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1992年不同膳食模式人群的人口學特征、膳食習慣及代謝狀況Tab.2 Demographic,dietary and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for people with different dietary pattern in 1992
保持1992年膳食模式分組不變,各組在2000年的膳食習慣特征及代謝狀況如表3。可見與1992年相比,主食肉類為主型老年人食用動物油的比例有所下降。將紅肉白肉分開后發現營養充足型老年人攝入各種肉類的頻率更高,蛋類的攝入頻率在營養充足型和中間型的老人中有所下降;奶類和豆制品的攝入普遍有所提高,攝入蔬菜的比例普遍有所下降,中間型以及主食肉類為主型老年人食用新鮮水果和魚蝦的比例有所提高。運用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膳食模式人群代謝指標的差異,可得3組間體質量指數、收縮壓、三酰甘油、血清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3 2000年不同膳食模式人群的人口學特征、膳食習慣及代謝狀況Tab.3 Demographic,dietary and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for people with different dietary pattern in 2000
使用配對t檢驗比較1992年與2000年各組的代謝變化狀況(表4),可得營養充足型老年人的體質量指數、收縮壓、血清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都有所增加;中間型老年人的體質指數、收縮壓、血清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水平有所增加,而主食肉類為主型老年人的體質量指數、收縮壓、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水平有所增加,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所下降。
在潛類分析中,根據受試者對多項問題的作答情況,可將其分為不同類別,彌補了結構方程模型僅能處理連續變量的不足。潛類分析的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潛在類別數解釋顯變量(直接測量變量)之間的關聯,使得研究者能夠透過概率更加深入地了解分類變量背后的潛在影響因素[9]。不同人群擁有不同的膳食習慣,但這種特征通常不能直接測量。通過調查居民對不同食物的食用頻率,可以反映這種潛在的差別。此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食物頻率問卷法不斷得到精簡、評估和修改。很多地區開始研制自己的食物頻率問卷,或利用食物頻率問卷研究膳食因素與疾病之間的關系[10],因此應用潛在類別模型對人群膳食結構進行分析具有明顯的優勢。

表4 1992年與2000年代謝變化狀況前后比較Tab.4 The comparison of metabolic indicators between 1992 and 2000
從分析中可知,北京市居民在2000年時體質量指數、收縮壓、空腹血糖、血清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等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水平有所增長,具有隨年齡變化的特點。而蛋類的攝入頻率在營養充足型和中間型的老人中有所下降;奶類水果和豆制品的攝入普遍有所提高,中間型以及主食肉類為主型老年人食用魚蝦的比例有所提高。這說明與1992年相比,人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食物的可及性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與健康生活方式的傳播有關。這與付萍等[11]報道的動物性食物、奶類攝入量有所增加,以農村變化更為明顯的結論相符。
代謝性疾病是多因素疾病,而膳食習慣僅為慢性作用的因素之一。膳食結構會隨時間變化、代謝狀況也具有隨年齡變化趨勢,因此確認二者的關聯需要進一步進行多因素分析排除混雜。此外多次測量工具的一致性是必要的。本研究中2000年的調查問卷在肉食攝入問題上的條目與1992年不完全一致,可能導致結果出現偏倚。最后生化檢查時要求停藥進行測量,但實際無法評估受試者服藥對于其生化指標的影響。從文中可知,對《中國老年人膳食指南》的宣傳和推廣,尤其在農村地區的推廣仍然是我們的主要任務。另外,對標準化膳食調查量表的潛在類別分析亟待進行,從中提取中國人群的膳食模式,并進行國際間、地區間的比較。
[1]孫長顥,孫秀發,凌文華.營養與食品衛生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60.
[2]代璇,何平,章溢峰,等.上海市社區中老年婦女膳食模式研究[J].衛生研究,2010,39(4):472-477.
[3]李善姬,劉文生,白雪松,等.吉林市部分男性膳食模式與肥胖、高血壓和血糖異常的關系[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9(3):232-234.
[4]郝玲,李竹.營養流行病學[J].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9.
[5]Patterson B H,Dayton C M,Graubard B I.Latent class analysis of complex sample survey data:Application to dietary data[J].J Am Stat Assoc,2002,97:721-741.
[6]Padmadas S S,Dias J G,Willekens F J.Disentangling women’s responses on complex dietary intake patterns from an Indian cross-sectional survey:A latent class analysis[J].Public Health Nutr,2006,9(2):204-211.
[7]項曼君,劉紉蘭.北京人口老齡化多維縱向研究的基線調查[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1996,15(6):328-331.
[8]Lanza S T,Dziak J J,Huang L,et al.Proc LCA & Proc LTA users'guide(Version 1.2.7)[EB/OL].(2011)[2012-12-15].http:∥methodology.psu.edu/downloads/proclcalta.
[9]裴磊磊,郭小玲,張巖波,等.抑郁癥患者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分布特征的潛在類別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0,27(1):7-10.
[10]于科,項永兵.食物頻率問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進展[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6,14(2):136-139.
[11]付萍,張堅,王春榮,等.中國中老年人群膳食結構及其變化趨勢[J].營養學報,2008,30(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