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忠 王剛 陳艷
(1. 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 滕州 277500; 2.滕州市洪緒衛生院 滕州 277500)
老年糖尿病已成為影響健康的常見病,其并發癥如冠心病、腦血管病及肢端壞疽等也成為老年人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從分子水平,結合臨床觀察,探討老年糖尿病人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表達、血栓素 B2(TXB2)、6-酮 -前列腺素 F1α(6-K-PGF1α)等指標的改變,旨在探討血栓前狀態分子標志物改變與老年糖尿病人血栓性疾病發生、發展的關系,為臨床有效地防治提供依據。
PAF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試劑盒購自上海麥莎生物技術公司(美國),試劑盒批內CV為5.69%,批間CV為9.37%,儀器為意大利產Alisei酶標儀。所有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并進行質量控制。
TXB2和6-酮-PGF1α測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試劑購自北京北方免疫研究所,批內CV分別為6.47%和9.28%,批間CV分別為5.79%和9.12%,用西安凱普公司產10探頭γ-免疫計數器測定,探頭間的誤差小于1%。
老年糖尿病病人為本院住院和門診病人,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標準,共98例,根據有無并發癥將病人分成無慢性血管性并發癥組[A組n=49,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齡65~80歲,平均年齡(69.7±4.9)歲]。有慢性血管性并發癥組[B組n=49,男性23例、女性26例,年齡65~80歲,平均年齡(71.3±6.2)歲]。
健康對照組(C組)選取體檢中心體檢健康者,均無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腦、肝、腎和肺等臟器疾病,無出血性和血栓性疾病史,共50名,男、女各25名,年齡65~80歲,平均年齡(70.2±5.6)歲。
入選條件:98例病人在抽血前均繼續維持原降糖治療(包括胰島素、磺脲類藥物或α糖苷酶抑制劑),凡在試驗前服用阿斯匹林、潘生丁、消炎痛等抗凝抗纖溶藥物及雙胍類降糖藥、ACEI類藥物者均不可入選。
觀察指標:血糖、血脂、肝功、腎功、血常規、尿常規、PAF、血漿 TXB2和 6-酮 -PGF1α。
取血時間及方法:1)PAF測定 于清晨空腹時用一次性自動定量抽血器(武漢智源現代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由同一實驗員從肘靜脈采血,取2 ml血注入肝素鈉抗凝管中,抽血后顛倒混勻2次,立即分離血漿(4℃離心,半徑18 cm,3 500 rpm,離心8~10 min)取血漿放入-30 ℃保存,集中檢測,保存時間不超過3個月。2)血漿TXB2和6-酮-PGF1α測定 空腹血1.8 ml放入0.2 ml EDTA-Na2的試管中混勻,立即分離血漿(4 ℃離心,半徑18 cm,3 500 rpm,離心8~10 min)取血漿放入-30 ℃保存,集中檢測,保存時間不超過3個月。
入選病例人口學及相關資料見表1,病人在性別、年齡、體重、BMI、血壓等方面,三組之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A組與B組在血糖、血脂、HbA1c方面無明顯差異(p >0.05)。
表1 病人一般情況比較( ±s)

表1 病人一般情況比較( ±s)
病人一般情況 A組(49例) B組(49例) C組(50例)性別比(男/女) 25/24 25/24 25/25年齡(歲) 69.7±4.9 71.3±6.2 70.2±5.6體重(kg) 70.8±7.8 71.6±8.1 72.2±7.9 BMI(kg/m2) 27.4±1.4 26.7±1.6 25.9±1.3收縮壓(mm-Hg) 138.8±11.7 136.9±10.8 137.6±9.6舒張壓(mm-Hg) 71.2±6.8 69.6±8.2 70.1±7.8空腹血糖 11.70±1.12 11.92±0.99 5.53±0.81早餐后2 h血糖 15.55±1.87 15.86±1.51 7.21±0.33午餐后2 h血糖 15.22±1.71 15.49±1.12 7.33±0.54晚餐后2 h血糖 15.46±1.74 15.91±1.13 7.20±0.58 HbA1c 12.67±1.75 12.89±1.87 5.34±0.61甘油三酯 3.27±1.01 3.52±1.23 1.68±0.34總膽固醇 5.96±1.89 5.87±1.68 4.98±0.46
與對照組相比,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血漿PAF、TXB2及6-K-PGF1α活性明顯升高。有慢性血管性并發癥老年糖尿病病人較無并發癥病人升高更明顯(見表2)。
老年糖尿病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易并發心、腦血管等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冠脈綜合征、腦梗死等,一旦發生,治療效果不佳,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故對其有效預防成為近年來醫學界的研究熱點,并傾向于用血栓前狀態(PTS)對是否發生血栓作出預測[1]。PTS是指機體可能發生血栓形成的狀態,即纖維蛋白產生前的狀態。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內皮細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纖溶系統以及血液流變學等多種因素改變的綜合作用下發生的,這些因素在血栓形成之前,可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2]。研究表明,只有多種因素同時改變或某一種因素有嚴重改變時,才能形成血栓前狀態[3]。如血中PAF表達、TXB2及 6-K-PGF1α等指標的改變。通過監測識別血栓前狀態,并及時給予有效的藥物治療,對防止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血栓性并發癥發生,無疑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TXA2具有極強的促使血小板聚集和收縮血管作用,而前列環素I2(PGI2)具有很強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擴張血管的作用。但TXA2和PGI2很不穩定,測定TXB2和6-K-PGF1α可間接反映TXA2和PGI2的水平。近年來研究證實,絕大多數PTS病人,可檢出血小板聚集性增強[4],由血小板主要代謝產物TXA2而介導的血小板聚集,在血栓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5]。

表2 三組間PAF、TXB2及6-K-PGF1α活性及結果比較
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PAF是目前所知反映血小板活化和釋放的最特異性標志物,且在激活和擴大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意義[6]。目前研究已表明,血小板的激活在冠狀動脈事件發生時的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血栓前狀態病人體內的血小板已經處于活化狀態,而活化的血小板是血栓的主要成分,也是引起血栓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老年糖尿病病人體內存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TXB2及6-K-PGF1α活性含量明顯升高,其中有慢性血管性并發癥的病人升高更明顯。及早發現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血栓前狀態為預防血栓性疾病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1] 胡大一,王宏宇. 高血壓病流行的全球趨勢及對策[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2, 22(4):193-194.
[2] 王淑娟.關于選擇血栓前狀態實驗診斷指標的建議[J].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8, 21(5):305-307.
[3] 郭濤,宋善俊.老年血栓前狀態[J].臨床內科雜志,1998, 15(3) :113-114.
[4] Gu D, Reynolds K, Duan X,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n the Chinese adult population: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sia[J]. Diabetologia, 2003, 46(9): 1190-1198.
[5] 王年貴,丁鉻臣.缺血性腦血管病內科治療的研究進展[M]//孟家眉.神經內科臨床新進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107-112.
[6] 梁旭,羅林杰,王新根,等. 伴缺血性心腦血管病變的高血壓患者血小板活化的表達[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3, 23(4):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