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克良 焦金波
摘要:大革命期間毛澤東形成了豐富的推進農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主要是:大眾化是動員農民實現黨在農村奮斗目標的需要;為完成民主革命而進行的階級意識教育是大眾化的首要內容;大眾化要以滿足農民利益和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為根本方法,以黨組織和農會為維系力量,以社會建設為載體。大革命期間是毛澤東農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的萌芽時期。
關鍵詞: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農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中圖分類號:D61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2)03-0094-06
當代中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正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茶地展開。農民占我國人口大多數,農民受教育水平低于其他社會群體,農村發展落后于城市。基于此,在農民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毫無疑問是當前我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點和難點。
大革命期間毛澤東形成了豐富的推進農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集中體現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里。從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為了駁斥當時黨內外對于農民革命斗爭的責難,毛澤東用了32天時間到湖南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實地考察,最終寫成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報告》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客體內容、路徑選擇、力量維系、載體建設等方面,都有詳細論述,成為大革命時期指導農民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力作,也給今天留下有益啟示,為當代所借鑒。
一、大眾化是動員農民實現黨在農村奮斗目標的需要
在農民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動員組織農民實現黨在農村奮斗目標的需要。農民中間蘊含著巨大潛能,被真正動員起來的農民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毛澤東形象地描繪了農民組織起來的巨大力量:“因為目前農民運動的興起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他們將沖決一切束縛他們的羅網,朝著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污吏、土豪劣紳,都將被他們葬人墳墓。”毛澤東還指出,發動農民參與革命,關系著革命成敗,“一切革命同志須知: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現在有了這個變動,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黨的事業,必須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才能推進。
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其前提是獲得他們的認同。沒有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方針路線的理解與支持,就無法有效動員民眾參與,實現黨的奮斗目標也就無從談起。這是因為,“共產黨員自始至終都只是人民中的極少數,沒有絕大多數人民了解我黨主張,真心實意地愿與我黨合作,我黨主張便無從實現。”因此,“我們的政策,不光要使領導者知道,干部知道,還要使廣大的群眾知道。”“有關政策的問題,一般地都應當在黨的報紙上或者刊物上進行宣傳。”“各項政策,都應當在報上發表,在電臺廣播,使廣大群眾都能知道。”“群眾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會齊心來做。”大眾化是動員民眾,實現黨在農村奮斗目標的需要。
大革命期間,毛澤東在湖南考察農民運動時,親眼目睹了當地農村政治宣傳的廣泛深入程度和由此產生的巨大影響,認識到理論宣傳教育對于動員農民參與革命的重要性。農會所做的政治教育,能夠“在這樣短時間內普及政治教育于窮鄉僻壤的男女老少”,這是“開一萬個法政學校”都不能相比的。“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紳,這幾個政治口號,真是不翼而飛,飛到無數鄉村的青年壯年老頭子小孩子婦女們的面前,一直鉆進他們的腦子里去,又從他們的腦子里流到了他們的嘴上。”“很簡單的一些標語、圖畫和講演,使得農民如同每個都進過一下子政治學校一樣,收效非常之廣而速。”“在這些集會里,有農會的地方普遍地舉行了政治宣傳,引動了整個農村,效力很大。”很顯然,政治口號之所以“不翼而飛”,是因為政治宣傳發揮了重要作用。政治宣傳喚醒了民眾的階級意識,極大地調動了民眾追隨革命的熱情,起到很好的組織動員作用,推動了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從大革命實踐中進一步意識到馬克思主義真理與民眾結合的巨大威力,正如毛澤東自己所說:“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二、為完成民主革命而進行的階級意識教育是大眾化的首要內容
“進行學習馬恩列斯的理論及中國革命各項具體政策的計劃,必須適合目前革命形勢和革命任務的需要。”在農民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根據不同時期的中國國情,來確定不同時期推進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內容和任務。不同時期的中國社會性質及其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不同,推進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內容和任務也不一樣。
“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根據。”因此,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把對國情的科學分析和認識作為行為向導,作為解決中國一切革命和建設問題的出發點,這也是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出發點。正確認識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認識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的社會性質及其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變化。
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民主革命時期,農村社會主要矛盾最主要的就是封建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毛澤東強調,反對封建主義,消滅地主階級,完成民主革命,是農民面臨的最重要的現實和最迫切的任務。在農民中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就是為了反對封建主義,消滅地主階級,完成民主革命服務。毛澤東具體分析道:“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紳,不法地主階級,是幾千年專制政治的基礎,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污吏的墻腳。打翻這個封建勢力,乃是國民革命的真正目標。”正因為如此,“農民有了組織之后,第一個行動,便是從政治上把地主階級特別是土豪劣紳的威風打下去,即是從農村的社會地位上把地主權力打下去,把農民權力長上來。這是一個極嚴重極緊要的斗爭。”這個斗爭不勝利,一切減租減息、要求土地等經濟斗爭,決無勝利之可能。“所有一切封建的宗法的思想和制度,都隨著農民權力的升漲而動搖。但是現在時期,農民的精力集中于破壞地主的政治權力這一點。”“因此,目前我們對農民應該領導他們極力做政治斗爭,期于徹底推翻地主權力。并隨即開始經濟斗爭,期于根本解決貧農的土地及其他經濟問題。”在民主革命時期,在農民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為反對封建主義,消滅地主階級,完成民主革命服務。
要反對封建主義,消滅地主階級,完成民主革命,就需要民眾增強階級意識,提高階級覺悟。這是毛澤東對工農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他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一貫主張。早在中共成立時期,他在初步意識到要用馬克思主義武裝民眾,推動馬克思主義與民眾結合時,就強調要對工農進行馬克思主義階級意識教育。1921年11月21日毛澤東在湖南工會刊物《勞工周刊》上發表文章時,就曾提出:“勞動組合的目的,不僅在團結勞動者以罷工的手段取得優益的工資和縮短工作時間,尤在養成階級的自覺,以全階級的大同團結,謀全階級的根本利益。這是宗旨所在,希望勞工會諸君特別注意的。推動整個無產階級“養成階級的自覺”,提高整個階級的階級意識,以實現整個無產階級的團結和根本利益,這是毛澤東對民眾進行階級教育的最早的初步流露。
大革命期間,毛澤東首次強調要對農民進行馬克思主義階級意識教育。不僅如此,階級意識教育還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首要內容。他指出:“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作為小生產方式的代表,農民深受封建思想意識的毒害。他們往往把自己的命運改變,自身利益的實現寄托于神仙和宗教,甚至具有濃厚的“宿命論”色彩。在《報告》中,毛澤東舉例說,耕牛是農民的主要工具,然而舊社會里受壓迫的農民無力阻止殺牛的行為,只能詛咒“殺牛的來生變牛”,“用宗教觀念反對殺牛,沒有實力去禁止”。缺乏階級意識和階級自覺,農民就無法組織團結起來,這是農民受壓迫和剝削,制約農民革命斗爭的重要因素。在民主革命時期,必須增強農民的階級意識,引導農民打破封建意識枷鎖。毛澤東在湖南鄉村考察時,就曾向農民宣傳說:“不要農民會,只要關圣帝君、觀音大士,能夠打倒土豪劣紳嗎?那些帝君、大士們也可憐,敬了幾百年,一個土豪劣紳不曾替你們打倒!現在你們想減租,我請問你們有什么法子,信神呀,還是信農民會?”在這里,毛澤東引導教育農民,使他們認識到自身力量的巨大作用,認識到實現自身解放不是靠救世主和神仙,而是只能依靠本階級的組織力量,靠本階級的組織——農會才能實現。
相對而言,社會習俗觀念的革命,則處于次要位置。對此,毛澤東曾指出:“農民的主要攻擊目標是土豪劣紳,不法地主,旁及各種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貪官污吏,鄉村的惡劣習慣。”“至于家族主義、迷信觀念和不正確的男女關系之破壞,乃是政治斗爭和經濟斗爭勝利以后自然而然的結果。”之所以如此,“地主政權,是一切權力的基干。地主政權既被打翻,族權、神權、夫權便一概跟著動搖起來。”
三、滿足農民利益,尊重農民主體地位是大眾化的根本方法
馬克思主義認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現代傳播學也認為,有效性是任何一種信息得以流傳的前提。一種信息只有對受眾是有用的,能夠在某些方面滿足受眾的需求,才能吸引受眾,為受眾所接受、認同和信仰,產生一定效用。因此,推進大眾化的關鍵是要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農民利益。對農民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與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農民利益是一種良性互動關系。一方面,對農民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提高其階級意識,可以實現充分的組織動員,形成強大的革命和建設隊伍,從而為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農民利益奠定群眾基礎。另一方面,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農民利益,對農民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就能收到良好實效。如同中國其他群體一樣,農民同樣也是以經驗、直覺、感受為基礎,通過直覺領悟來認識事物的。理論宣傳只有著眼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農民利益,農民才能從給自己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中認知、接受理論。因此,“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也就是說,關注民生,滿足農民利益是馬克思主義價值意蘊的體現,也是馬克思主義在農村傳播的切人點、立足點和落腳點。
民主革命期間,“要使廣大群眾認識我們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要使他們從這些事情出發,了解我們提出來的更高的任務,革命戰爭的任務,擁護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國去,接受我們的政治號召,為革命的勝利斗爭到底。”。要得到群眾擁護,讓群眾全力投入革命,“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解決了群眾的一切問題,“廣大群眾就必定擁護我們,把革命當作他們的生命,把革命當作他們無上光榮的旗幟。”
大革命期間,湖南農民在農會的領導組織下,在鄉村社會各個層面展開行動,來維護和實現自身利益。在政治上推翻土豪劣紳的封建統治,實現了當家作主。在經濟上,不準谷米出境,不準抬高谷價,不準囤積居奇;不準加租加押,倡導減租減押;不準退佃,實行減息。文化上,普及政治宣傳教育,興辦農民夜校,普及教育,粉碎“祠堂族長的族權和城隍土地菩薩的神權”的束縛。此外還廢除陋習,實行各種社會禁止。在這些禁令中,既是“對于社會惡習之反抗”,也是“對于城市商人剝削之自衛”。“把幾個月來農民的行動分類總計起來,農民在農民協會領導之下總共作了十四件大事。”毛澤東在湖南實地考察期間,充分利用農會給農民帶來的切身經濟利益,來引導農民反對封建迷信。這樣的教育方法收到了立竿見影的良好效果。“我這些話,說得農民都笑起來。”笑聲意味著農民的認同,表明宣傳取得實效。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依靠群眾,相信群眾,是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在對農民教育時,同樣要尊重農民的主體性地位,相信農民能夠解放自己。在談到破除迷信時,毛澤東明確表示:“菩薩是農民立起來的,到了一定時期農民會用他們自己的雙手丟開這些菩薩,無須旁人過早地代庖丟菩薩。共產黨對于這些東西的宣傳政策應當是:‘引而不發,躍如也,菩薩要農民自己去丟,烈女祠、節孝坊要農民自己去摧毀,別人代庖是不對的。”毛澤東在這里用“引而不發,躍如也”來比喻共產黨人應當善于教育和啟發農民,尊重農民的主體性地位,提高農民思想覺悟,使農民自身能夠自覺地去破除迷信和其他不良習俗,而不是不顧農民覺悟程度的實際,靠發號施令代替農民去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