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迅雷
風云雜談
真愛國與非暴力
文/徐迅雷
當年甘地在論及非暴力的時候,曾這樣說:“一邊是真理和非暴力,一邊是謬誤和暴力,在這兩者之間沒有調和的余地。”“非暴力并不是一件可以隨意穿上和脫下的衣服,它的地位是在心靈中,它必定是我們存在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當我們的民眾走上街頭,為“保釣”吶喊的時候,理性與非暴力是至為重要的。然而,有多個城市的“保釣”活動出現打砸行為、發生暴力事件:西安、青島、長沙等地,抵制日貨的民間情緒高漲,甚至有人當眾焚燒或打砸日系車;某些地方發生了襲擊日本人的過激行為。
為此,李開復發布微博說:“今天最高興的應該是日本人,因為他們看到數萬中國人走上街頭,破壞了自己同胞的汽車,掠奪了自己同胞的財產。”
暴力是一種謬誤,它所稀缺的正是理性。這種謬誤顯而易見:打砸搶燒本身就是一種犯罪行為,其對象貌似是日企日貨日系車,其實那受害的貨主車主,是正經八百的自己的同胞!這真是:親為之痛,仇為之快。

沒有目標,就找個似是而非的目標來攻擊。“愛國”的口號,成了犯罪行為的遮羞布。“暴徒化”的游行,再愚蠢不過了,而且也讓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混跡其中,發泄各種跟“保釣”無關的不滿。對于這種行為,也有許多網友發出冷靜而理性的聲音:“理性的抗議是必要的態度,暴戾的憤怒是愚昧的行為。”“砸的都是自己人的,毀的都是自己人的,這怎么能叫愛國?”
愛國和誤國、害國、偽愛國,往往只是一步之遙。泄憤式的愛國,保衛不了釣魚島,更保衛不了國家利益、民族尊嚴。對于一個法治國家的公民來說,在法律框架內進行愛國行為是一個基本的底線,任何僭越法律的“愛國”行為都只會授人以柄,損害國家形象。依法、理性地表達愛國情感,才是一種對他人、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態度。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文章所說:“愛國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智。愛國主義從來就不是抽象的,它和國家的根本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大國的公民,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愛國主義熱情時,應該堅守文明法治的底線。只有以大局為重,冷靜理智、合法有序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自覺維護社會秩序,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的團結、理性、智慧與勇氣,讓世人看到中國的堅定、開放、自信與自強,才能更有效地凝聚起捍衛民族尊嚴、國家利益的強大力量,贏得國際社會更多的理解、尊重與支持。”
多少狹隘之思,其實自以為是。民間的所謂“抵制日貨”,大抵只是個人意愿的表達,并沒有太多的實質意義。經濟性的制裁,只有政府才能“精確制導”,才會具備真正的力量。
非暴力的理性,最需要避免“廣場心理”。當很多人走上街頭、聚集在一起的時候,變成特殊環境下的公眾聚合體,人就很容易產生“廣場心理”。“廣場心理”是一種從眾心理、一種盲從心理、一種在“公眾掩護下”放縱自己的心理。當一個人陷入“廣場心理”的旋渦中之后,就很容易盲目從眾,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失去正常理性,從而干出沖動的暴力之事。所以,要想遏制非理性的暴力、實現理性的非暴力,很重要的是讓每個人都知道“廣場心理”,懂得“廣場心理”的危險性與危害性,有意識地提前防范陷入“廣場心理”的旋渦。
真愛國需要非暴力。甘地說:“勇敢在于赴死,而不在于殺戮。”我寫這篇文字的時候,是“九一八”前夕——九一八,救一把。現在最需要“救一把”的,是不是那些有暴力、無理性的“自己人”呢?
圖:季平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