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中醫藥大學 葛德宏
老人養生三法
文/上海中醫藥大學 葛德宏
人到老年,五臟六腑均處于衰弱狀態,腎氣和腎精尤為明顯。這就需要通過補養脾胃,增強各器官功能,從而達到防病保健、抗衰延年的目的。

當今不少老人受“營養互補”一說影響,以為每餐吃得越雜,獲取營養就越多,越能互補營養不足。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唐代享有101歲天壽的大醫家孫思邈晚年說:“雖有水陸百品珍饈,每食必忌于雜,雜則五味相擾,食之不已,為人作患。”這一忠告依然值得當今老人借鑒。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之所以強調每餐忌雜,就在于過雜非但不能獲取“營養互補”, 反倒導致“營養拮抗”。即同時攝入繁多美味菜肴,各種營養成分之間會產生互相抑制或抵消作用。如纖維素抑制某些微量元素吸收,引起人體微量元素不足。另外,人的脾胃不能同時消化高濃度食品,消化了其中一種而另一種則處于積滯狀態。更何況老人脾胃本來就呈弱勢,如果一餐進食過雜,越發加重脾胃負擔,勢必造成消化功能紊亂,豈不加速了脾胃衰竭的后患?故老人尤應強調每餐忌雜。
要消除每餐雜食埋下的隱患,就得提倡雜則分餐的原則。意指每餐菜肴要有變化,日日菜食有所更換,把多樣品種的美味佳肴分散在不同日不同餐次中。這樣,既可一改“雜則五味相擾”,避免因每餐過雜而招致“營養拮抗”的弊端,又有利于充分發揮食物中的營養作用,體現出從雜食分餐中達到“營養互補”目的。
歷代養生家認為,老人要少吃葷腥多吃素,菜肴調味宜清淡。這一觀點與現代營養學研究相符。因為肉類尤其紅肉即牛肉、豬肉、羊肉中的肥肉,含高膽固醇且飽和脂肪酸甚多,最易引起冠心病,使血脂濃度增高,導致血管硬化。但完全不吃葷腥則屬片面,因肉食品蛋白質與人體蛋白質極為相似,容易吸收利用,特別是白肉中的魚類、雞肉、鴨肉和禽蛋、牛奶可說為不錯的選擇。所以,為保持營養平衡,應少吃葷腥,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水果及豆制品。此外,素食所含豐富纖維素如同海綿吸油作用甚強,能在腸道中吸收膽固醇且助其從體內排出。
老人對菜肴易犯失于清淡的毛病。如不同年齡人吃同一道菜,小輩們感到味道適宜,老人卻往往覺得淡而無味。這是老人脾胃虛弱,反映到味覺上不靈敏。加上分布于舌面的味蕾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年齡越大味覺反射越遲鈍,故老人大凡喜歡調味偏濃。須知,味偏香來自于油,油攝入量多易致血脂升高,久之則演變為高脂血癥;特別是味偏咸源于鹽,鹽攝入量多則促進血壓升高,長期下去會加快腦血管脆裂。而老人大多血脂偏高或血壓偏高,更需食品選料配餐調味少油限鹽,以清淡為宜。為控制油量攝取,烹調菜肴宜多選清蒸、水煮、燉、鹵、拌的方式,盡量少吃或不吃油炸豬排、油煎帶魚、油氽花生仁,或不選含油量高的油豆腐、油面筋、油條之類食品。同時減少鹽量攝取,盡量少吃或不吃咸肉、咸魚、咸鴨蛋、咸菜等高鹽食品。
老人所以吃粥尤益,如同宋代《粥記》載述:“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良。”粥能調養老人已衰弱的脾胃,使其中的營養補充體液不足,有利于后天之本的培補。
倘若在米糧中加入中藥煮為藥粥,還可調治疾病。據歷代醫家記載,藥粥適于30多種疾病,其中感冒、咳嗽、便秘、腹瀉、痢疾、中暑、虛損等病癥較為常用。現代臨床實踐表明,適宜的藥粥對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動脈硬化、糖尿病等老年常見病,還有輔助治療作用。如玉米山藥粥、蓮子芡實粳米粥、苡仁糯米紅棗粥等。
每臨寒冬,老人宜選食人參粥:人參粉3克,大米100克,放鍋內加水煮至粥稠,能補氣養肺益壽。每逢盛夏,更可選食綠豆粥:綠豆50克,入水煮至半熟,投入大米100克,煮成稀粥,能消暑止渴解毒。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