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富軍
檢界“良醫”記上海市人民檢察院二分院公訴處處長陳為鋼
文/蔡富軍
倘若不是錯過,陳為鋼現在應該是一名醫生,這是他曾經熱烈追求的夢想。不過,陳為鋼目前是一名檢察官,這個未曾料到的角色卻仍讓他得心應手。
命運交錯,“懸壺”轉變為執法,但陳為鋼濟世之心猶存,望聞問切之術猶在。從檢近30年,他審批案件2000余起,公訴案件700余件。訴每一樁,他會探尋案件背后的法理;解每一案,也會思問其間社會征兆。在正義天平的兩端,他施出了一個個回春妙手。
業內說起陳為鋼,總是和疑難大案聯系在一起。這與二分院管轄案件的法定范圍有關,也與他善辦疑難案件相關。
在辦理膠州路“11·15”火災重大責任事故及系列職務犯罪案中,作為負責日常工作的刑檢專案組副組長,陳為鋼從偵查介入、關鍵證據復核到領銜出庭公訴,全過程率先垂范,帶領公訴團隊出色地完成了這起廣受社會關注的特大案件辦理工作。
專案組成員、二分院公訴處處長助理張申杰回憶道,“當時陳處不僅帶領大家在一線往前沖,還憑借豐富的辦案經驗能夠直指案件核心問題所在,這使我們很有方向感,很踏實!”
在“5·22長壽路槍擊案”中,“黑老大”劉筱華在槍殺案發生時并未到場,通常看來可能無罪。但陳為鋼從既有的涉槍涉毒事實入手,敏銳地發現了劉筱華于幕后組織多人形成犯罪集團的線索,提出其應為集團犯罪的主犯。通過案發后第一時間立即帶領專案組提前介入,陳為鋼和團隊深入研判案情、引導偵查取證、出庭公訴,最終法院以故意殺人罪,非法制造槍支、彈藥罪以及販賣、運輸毒品罪等罪名判處劉筱華犯罪集團的三名被告人死刑。
多年來,陳為鋼先后辦理了殺害著名作家戴厚英姑侄的陶鋒搶劫殺人案、“5·20”天通庵路流氓案、備受關注的黃元林綁架兒童案、全國首例被判處死刑的陳煥等人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申城巨騙黃奎元詐騙案、原上海市工商房屋建設公司總經理喻慶銓受賄案和波及全國15個省市的先利公司張永斌等人集資詐騙案等重大疑難案件,展現了法律的威嚴,伸張了社會正義。
不過,這位屢破疑難案件的辦案專家當年卻并不專業,只是一名沒有法律知識背景的門外漢。1984年,陳為鋼從部隊轉業分配至原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分院。當時,他只有高中文化,從未學過法律專業知識。但是,天性中的勤奮執著和頑強意志使他沒有退卻。20多年來,多少個本應與妻兒同樂的夜晚和休息日,被他換作了從大專、本科到法學專業研究生的紅燦燦的畢業證書,換作了分院優秀公訴人、上海市優秀公訴人、上海市檢察業務專家等沉甸甸的獎章,換作了個人和所轄處室屢獲嘉獎的一份份豐收的果實。
“陳處長真忙”,這是公訴處上下時常脫口而出的一句話。的確,作為一名資深檢察官,作為一名既有扎實法學理論功底,又有豐富辦案經驗,且在獨立辦理疑難案件與指揮團隊協同作戰方面同樣出色的檢察業務專家,陳為鋼要把關全處的工作,每年要審批、協調處理數百起案件,他,怎能不忙?
良醫治未病。辦案并非終點,重大疑難案件究竟怎么認定罪與非罪?如何找到確鑿的證據?證據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相互印證犯罪事實……這些,陳為鋼一直在思索。
2005年,陳為鋼被調至二分院研究室工作,這也為他提供了一個安靜思考的機會。
“辦案就像一個診斷的過程,中醫講望聞問切,要講出依據,要求本。”陳為鋼這樣介紹當初的想法。有意思的是,在他口中的比喻并非言說。陳為鋼年輕時學過中醫,在農場里擔任“赤腳醫生”的經歷,讓他有一種探尋“治本”之策的思維。
陳為鋼舉了一個受賄案例:行賄人交代,曾去被告人家里送了5萬元現金。但被告人否認。在只有兩人的情況下,通常很難證明受賄事實。但行賄人進一步具體交代何時去了被告人家里,并看見其家中掛有一幅山水畫,畫的右下角有香煙燙過的痕跡,且該交代得到了現場照片等證據的證實。與此同時,他查明被告人此后銀行賬戶恰有5萬元進賬。被告人又確為行賄人謀取了利益。“這樣,原本不相關的細節就初步形成了證據鏈,放大了證明效力。”
從研究室回到公訴處,陳為鋼在辦案實踐中繼續思考證據鏈的適用。因為可以相互印證的證據并不是總能找到,證據不足怎么辦?就需要合理心證的幫助。而心證亦要用法律去規制。這樣,陳為鋼提出了“鏈集印證、合理心證、科學法證”三證合一的觀點,并在辦案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例如,在溫守川借款合同詐騙案中,他從立法精神出發,使無先例可循的新類型犯罪得到懲處;在張少懷等人輪奸案中,他辨微查疑,避免了一起冤案……
近年來,二分院公訴處還先后就辦案中發現的問題,向執法機關、國有大中型企業等單位制發了檢察建議70余件,幫助堵漏建制。在陳為鋼手中,作奸犯科者難逃應有的懲處,受害者得以體會法律的公正。
旁聽過陳為鋼開庭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在法庭上他既像斗士,又像學者,還像老師。的確,縝密細致的舉證、絲絲入扣的分析、針鋒相對的辯論、公正客觀的評判,令人信服,使人敬佩。
“陳主任真在行”,研究室的同志曾這樣贊譽。陳為鋼通過多年的辦案實踐,不斷總結辦案經驗,探索辦案理論,把辦案思路提升為辦案理念。他曾公開發表二十余篇論文,其中《刑事證據鏈研究》《完善人民監督員制度相關程序之設想》等七篇被《法學》《政治與法律》等全國法律類核心期刊刊登,并著有《刑事證明方法與技巧》及參編《刑事抗訴的重點和方法》等三部著作,《證券領域犯罪新問題及對策研究》等七篇論文被公開收錄。
近年來,陳為鋼先后在上海交大、華東政法等各大院校就刑事證據學、公訴理論及實踐等內容公開授課及開設講座20余次。在擔任研究室主任期間,他和同志們創新調研管理機制、推動理論成果轉化,深化案件督查工作、強化案件流程管理,完善法律服務功能、構建質量保障體系。由此,全院理論和實務研究、人民監督員、案件督察等工作都走在了全市檢察機關前列,研究室也因此榮立集體三等功。
辦案就像一個診斷的過程,中醫講望聞問切,要講出依據,要求本。
在二分院公訴處,每月有個規定動作:“過堂”。
檢察官們口中的“過堂”是一種定期案件匯報、分析、推進機制。在每月的一個固定時間,陳為鋼召集處室辦案檢察官每個組、每個人匯報各自手里承辦的案件進展情況,有何難點當場提出,討論分析,予以推進。
“陳處長會提出問題,你必須準確回應。你有問題,陳處長也能及時給予解答。這種既給壓力又給動力的機制,非常鍛煉人。”公訴處的陳宏檢察官說。
“過堂”如同一次會診,“坐堂醫生”陳為鋼有“異乎尋常的工作熱情,總想著多做一些”。讓同事們印象深刻的,還有他對于公訴人基本功的要求。張申杰剛進單位時,陳為鋼就是他的帶教老師。在學生的成長經歷中,做筆錄是基本功之一。在兩三張A4紙之內,就要全面反映案件的要點,充分反映被告人的意見。并且,字要寫得工整。
做表格也是一項基本功。在電腦尚未普及,Excel表格未被廣泛運用的年代,被告人眾多的案件要一個個做筆錄,一筆筆記下來,一欄欄做成表格。
“不吃幾年蘿卜干飯,練不好基本功。”陳為鋼說。在他的示范引領和嚴格要求下,二分院公訴處成為了一支善打硬仗,素質優秀的隊伍。他擔任辦案科長時,所在科組考核連年先進;擔任二審處副處長時,分管的三個辦案組多次被嘉獎;擔任研究室主任時,全院調研工作年年上臺階,基礎理論研究在高檢院評比中獲得二等獎五個、三等獎五個,輸送了一名全國檢察理論研究人才;擔任公訴處處長時,全處榮立集體二等功,被最高檢評為“全國優秀公訴團隊”,并培養出一名全國優秀公訴人、兩名上海市優秀公訴人。
“陳為鋼很盡職”,領導如是評價。無論身處哪個崗位,陳為鋼都堅持沖在一線、身先士卒,同時狠抓思想和作風建設,不斷提升團隊實力。
陳為鋼也是一個“很細膩”的人。眼睛里除了工作,他還善于觀察同事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