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宗彥
風云雜談
鄒恒甫的網絡法治啟蒙課
文/李宗彥

近期,有兩件事引發了媒體的持續關注。一件是鄒恒甫教授微博爆料“北大奸淫門”。“北大院長在夢桃源北大醫療室吃飯時,只要看到漂亮服務員就必然下手把她們奸淫。北大教授系主任也不例外。”這條微博把北大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之后,鄒教授又稱自己是夸大了,并說夸大是其一貫風格。北大已對鄒恒甫提起法律訴訟。另一件是陜西安監局長楊達才身陷“名表門”。在陜西延安“8·26”特大車禍事故處理現場,楊局長面帶笑容的情景分外地刺眼。很快,網友人肉搜索出楊局長戴過五塊名表,對此,楊局長坦然解釋自己買過五塊表。不料,網友隨后又繼續搜索,前后共搜索出楊局長戴過11塊名表。陜西省紀委已介入此事。
這兩件事都是網絡時代的產物。鄒恒甫的爆料,本身采用的就是微博的形式。對楊局長的人肉搜索,如果沒有網絡,也是難以想象的。對于把汽車看作更快的馬,電燈是更亮的蠟燭的看法,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稱之為“后視鏡”思維:每一種新媒介只是舊媒介的延伸和擴展。事實上,每一種媒體都有其獨特的本質,網絡帶給我們的絕不只是更快地看到新聞。比如,微博作為“自媒體”,實現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可能,在技術層面上,人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自由地表達觀點意見。
自由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傳統媒體中,有編輯等角色充當專門的新聞“把關人”,微博則沒有。因此,不時會有“北大奸淫門”這樣的爆料發生,時評人曹林評論此事時說,“不負責任的爆料等于耍流氓”。利用網絡、微博造謠、傳謠,傳播快,受眾多,危害大。
然而,網絡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網絡已成反腐利器,比楊局長的“名表門”更早、也更具標志意義的“天價煙局長”周
久耕事件也是經由網絡進入紀檢部門視野,周久耕最終受到法律制裁。再比如,一些突發性事件、災難事故現場,微博可以快速傳出消息,某些官員“捂蓋子”的難度大大增加,有助于問題及時有效的解決。
眾聲喧嘩是網絡時代的衍生物。紛紛擾擾中,不妨經常想想英國思想家密爾在其經典之作《論自由》中提出的“觀點的自由市場理論”,更加積極地保護公民的表達權。密爾指出:“唯有通過意見的分歧多樣,才能使真理的各個方面有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有人擔心公眾素質低下,難以做深入理性思索。央視《新聞1+1》說,針對鄒恒甫“北大奸淫門”第一條爆料微博的調查顯示,約1.7萬人相信,而不相信的只有326人,98%以上的人選擇了相信爆料內容。這項調查的結果發人深省,很多公民的確理性不足。盡管如此,還是應該,或者說更應該鼓勵多種觀點的交流碰撞,用網絡操練提升公民理性辨識的水平能力。
大可不必因為虛假不實信息的存在,就把網絡視為洪水猛獸。眾所周知,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中,虛假新聞也是久治不絕的毒瘤。因虛假信息而盲目阻塞網絡,無疑是把麥苗和雜草一起鋤掉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了。
其實,網絡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還是系于法治。這不是說把像楊局長戴名表這樣的反腐個案交由司法部門處理,而是要像北大那樣,感到正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訴鄒教授,用法律捍衛自己的尊嚴。鄒教授以身普法,對公民的法治精神進行了一次啟蒙,讓我們更理性地使用網絡,從這個意義上講,應當感謝鄒教授。
圖:陸華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