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茅家梁
風云雜談
“傻笑”局長
文/茅家梁
隨著延安特大車禍的發生,最近有張照片也很火——陜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站在那輛被燒得只剩骨架的客車旁邊,戴著名表,背著手腆著肚在笑,笑得很愚蠢,真不知是生著怎樣的心肝,所以,楊局長被怒不可遏的人們謂之“傻笑局長”。
8月29日,在一場“線上微訪談”中,楊達才對自己在交通事故現場的“微笑照”做出了回應:“由于事故太過重大,現場氣氛其實很壓抑,有些基層同志向我介紹情況的時候,都顯得特別緊張,有的同志口音比較重,有些話我聽不太清楚。我讓他們放松些,可能一不留神,神情上有些放松。現在回想起來,我也很內疚。”對楊達才的解釋,網友并不買賬:這本就是個沉痛嚴肅的場合,氣氛緊張也是應該的,究竟是什么讓這位局長在本該悲痛的時候,卻昂著一副不合時宜的笑臉?
據說,“傻笑”也有好處。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最新研究顯示,那些看喜劇時由衷發笑的人,血液循環速度會增加21%,并且效果可以持續24小時之久。看悲劇呢?如何笑得出來!
對于群眾的疾苦,“心似琉璃眸似鏡,一笑一顰總關情”。在這種要命的時刻,頭上插過帽翅的,都曉得嬉笑“放松”之惡,甚于裂眥,猛于火上澆油。前年的“伊春空難”,有領導在現場微笑著合影留念;去年的“西安煤氣爆炸”,也有官員無恥地笑過。官“情”與民意老是背離,拿多少經世致用的智慧,也彌補不了日益擴大的裂縫。
現如今,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的官員多了去了,只是他們懂得鑒貌辨色,識時務而不“傻笑”而已。官場上有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眼淚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恰到好處的號啕大哭或全身心投入的抽泣,本質上并非真正的悲傷,卻是顯露于大庭廣眾的收買人心的最佳形式。
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說,雍正初年,有個官員朝見皇帝,官帽中不經意間爬進了一只蝎子,蜇得他又痛又癢,他想哭又不敢哭,想動又不敢動。眼淚、鼻涕止不住地往下流。皇帝見他這般模樣,就詢問他這是怎么了。這個官員摘下官帽叩頭說:“臣兩世受皇恩,在此感念康熙皇帝的深厚仁德,因此情不自禁地流淚。”雍正皇帝認為他是個正直厚道有良心的人,懂得感恩,知道皇恩浩蕩,所以就把這個胡說八道的機靈鬼提拔為知府。
“準知府”的言不由衷,既包含了靈活性、定力和長遠的奮斗目標,又包含了一系列可依賴的價值。關注過去的官員和現在的“領導”眼淚揮灑的對象,真能發掘出許多特殊的意義來。現實證明,這類“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如果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其危害遠遠超過一般的貪污腐敗分子。相比之下,“傻笑局長”的毫無顧忌,實在是笨拙到家了。
孔子在《論語》(為政篇)里說:“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過去的所作所為,看仔細他的心安于什么情況,這個人還能如何隱藏呢?這個人還能如何隱藏呢(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上級要想保持“圣明”,只有把制度建立在對每一個“準知府”的“感恩”表現統統不予輕易信任的基礎上,才能導出具有監管力度的合理制度。
目前,陜西省紀委已介入調查楊達才多塊名表事件,我們希望反腐敗部門能夠一查到底,查個水落石出。這種“禿子頭上的虱子”不逮,豈不是也成了上海人常常譏諷的“洋虱子”了?至于其他隱藏在“華麗的旗袍”中的虱子,它們不“內疚”,不主動爬出來,倒真有點不便收拾。
圖:陸華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