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奈

副省長陳加元代表省政府作《關于全省社會救助工作情況的報告》。
11月27日,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聽取了省政府關于社會救助工作情況的報告。之前,為配合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好該項報告,省人大內司委在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厲志海帶領下,赴寧波、紹興、衢州、臺州等地就社會救助工作展開調研。
中華民族素來有扶貧濟困、雪中送炭的優良傳統。對依靠自身努力難以維持基本生活的公民提供物質幫助和服務,讓他們能夠有尊嚴的生活,是政府應當履行的法定職責;從政府獲得救濟和幫助,是公民享有的權利。社會救助事關民生保障,事關社會穩定,事關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時至今日,浙江的社會救助工作創下多個全國率先,走在全國前列:1996年在全國率先建立城鄉統籌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4年在全國率先建立城鄉統籌的醫療救助制度;同年,在全國率先建立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消費品價格上漲動態補貼機制;2005年在全國率先建立與最低工資標準掛鉤的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2006年在全國率先實施普惠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
多年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和物價上漲水平相適應的正常增長機制,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城鄉低保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應補盡補、應退盡退”。
2001年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辦法》,對最低生活保障的資金來源、認定標準、申請程序等,作了明確規定,使我省的低保工作有了制度性保障。原則上,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按照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40%確定,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按照不低于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60%確定。
據省財政廳提供的數據,2003年至2011年,全省各級財政安排支出低保金76.41億元,其中2011年支出15.5億元,比2003年增長3.4倍。據省民政廳介紹,目前城鎮居民低保標準平均464.09元/月,農村居民低保標準平均329.02元/月,平均補差分別為332.02元/月和197.09元/月。各地普遍開展了個人申請、村(居)委會審查、鄉鎮(街道)審核、民政審批及村、鄉鎮、民政局三級公示的做法,盡量保證低保工作公開、公正。
我省形成了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相配套的“3+1”醫療保障體系。各地通過資助困難群眾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大病醫療救助、醫療機構惠民便民服務等方式,積極做好醫療救助工作。2004年至2011年,全省各級財政安排醫療救助專項資金33.56億元,其中2011年安排6.81億元,比2004年增長2.4倍。2012年各市、縣(市、區)安排醫療救助資金5.75億元,全省人均籌資12.11元。大病救助的人員范圍、救助病種和救助水平較以往都有明顯擴大和提升。尿毒癥、兒童白血病等8類大病全面納入救助范圍,住院救助水平不低于50%,有條件的地區還將肺癌等12類大病和惡性腫瘤門診化療、尿毒癥透析等特殊門診費用納入救助范圍。同時各地結合實際,推行醫療救助定點機構即時結報制度,救助對象可在醫院刷卡即時結報,提高了救助效率,方便了困難群眾,目前全省77個縣(市、區)已實現醫療救助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農合報銷一站式服務。我省還針對重點人群開展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了“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農村婦女住院分娩補助和增補葉酸、農村婦女宮頸癌和乳腺癌定期檢查工作。
2003年,我省開始實施家庭困難學生教育救助政策,建立了從學前教育到小學、中學、大學等各類學校全覆蓋的救助體系,基本實現了“確保每一個學生不因貧困輟學”的目標。學前教育階段,對在教育部門審批設立的各類幼兒園就讀的低保家庭幼兒、五保供養幼兒及殘疾幼兒,資助保育費,每生每年600元;義務教育階段,我省于2006年在全國率先實施普惠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全面免除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學雜費、教科書費和農村學校住宿費,同時實施愛心營養餐工程,對全省農村義務教育段的家庭困難學生提供營養餐,每生每年350元;高中教育階段,對家庭困難學生免學費、代管費,提供助學金,中職學校家庭困難學生還提供生活補助;高等教育階段,通過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減免學費、困難補助等方式,保證學生一律先入學、有困難再救助。

近年來,全省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和法律援助機構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為困難群眾提供法律援助,使得我省的法律援助工作快速發展。全省依托鄉鎮司法所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建成率100%,同時在工、青、婦、老齡委、殘聯、消費者協會等行業領域和部隊、村居、勞動力市場、企業等地方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聯絡點3萬多個,方便群眾申請法律援助。針對低保戶、下崗工人、殘疾人、農村“五保”、城鎮“三無”人員等社會救助對象,發放了30多萬張法律援助卡,憑卡可直接申請獲得法律援助,不再審查其經濟狀況。對社會救助對象的法律援助申請優先受理、優先審批、優先指派,有的還實行上門服務。除了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請求發放撫恤金救濟金、請求支付贍養費、請求支付勞動報酬、請求醫療交通工傷事故賠償等常規性法律援助事由外,還將偽劣農藥種子化肥坑農事件、環境污染損害、家庭暴力等涉及民生的事項,列入法律援助范圍。
不可否認,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形勢,面對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浙江省的社會救助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需要進一步改進、完善和加強。
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最后一道安全網。省人大內司委的調研報告指出,要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大社會救助力度,提高社會救助水平,充分發揮好社會救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保底作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要進一步增強政府社會救助責任意識,從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履行政府應盡職責,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出發,增強政府責任意識,使全社會公民、特別是生活困難的弱勢群體,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二是要進一步深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內容。深入研究社會救助在大社保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學界定和劃分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等其他社會保障工作的職能,完善社會救助功能。健全完善分層分類救助機制,提高救助針對性、有效性。加快推進城鄉社會救助工作一體化步伐,逐步統一救助標準,穩步提高救助水平,努力實現城鄉同標準、區域同待遇。推動建立政府救助與社會各界救助有機結合的救助制度,形成政府主導、社會支持、民間參與的社會救助多元化投資格局,讓真正有困難的家庭得到及時、有效、適當的救助。
三是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工作機制。積極構建政府主導、民政主管、部門協作、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救助管理格局。加快建立社會救助信息網絡體系,實現資源共享,優化資源使用績效。加強基層社會救助工作力量建設,建立一支與社會救助工作發展相適應、相匹配的工作隊伍,確保社會救助工作落到實處。四是加快社會救助地方立法。隨著社會救助工作的不斷推進,法制化要求越來越高,有必要通過地方立法,總結經驗,鞏固成果,把現有行之有效的做法提煉上升為地方性法規,為健全和完善科學、公平、合理、有效的社會救助體系提供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