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云濤

隨著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于2011年10月20日被俘身亡,持續半年多的利比亞戰爭基本結束。
在多國聯合軍事力量打擊利比亞行動中,空軍武器裝備扮演重要角色,使戰爭呈現出飛機—導彈一體打擊、信息—火力一體攻擊以及遠程奔襲、隱形突防、防區外精確打擊等多種空中打擊方式。在此次聯合打擊行動中,武器裝備的運用保障主要有以下特點。
美軍“戰斧”巡航導彈的射程達2000公里,可在對方戰斗機防御火力網外實施非接觸作戰。多國聯軍不僅使用了改進增程后的巡航導彈,而且大量使用價格僅為巡航導彈1/25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由于安裝了折疊式彈翼等裝置,當在9000米高空投放時,其飛行距離在74公里以上,當在1萬米高空投放時,其飛行距離上百公里,完全實現了防區外打擊,極大地削弱了卡扎菲軍隊的作戰能力。綜合運用防區外打擊武器實現“脫離接觸、間接打擊”,成為多國聯軍在利比亞戰爭中武器裝備作戰運用的一個顯著特點,顯示了多國聯軍武器裝備射程遠、威力大的絕對優勢,扼制了卡扎菲軍隊的還擊能力,實現了“零傷亡”。
在“奧德賽黎明”行動中,美軍B-2轟炸機攜帶40枚制導炸彈,經空中加油,從本土遠程奔襲近9000公里,摧毀了利比亞大量重點軍事目標。英國的“狂風”GR4戰斗轟炸機從英國本土馬哈姆基地出發,飛行約2400公里實施空襲任務。多國聯軍大量運用遠程作戰裝備,在對手意想不到的時間、地點,運用出其不意的手段和方法打擊縱深目標,是多國聯軍在利比亞戰爭中的又一個顯著特點。
在多國聯軍打擊利比亞行動中,先后出動“陣風”、“幻影”2000、F-15、F-16等主戰飛機,對卡扎菲軍隊的防空系統、空軍機場、雷達陣地、裝甲部隊等目標進行精確打擊。為確保取得良好的戰果,美國、法國、英國、西班牙、希臘出動了預警機,法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出動了加油機,美國、英國、西班牙出動了偵察機。同時,美國還出動了EC-130J心理戰飛機和海軍最新的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機。作戰支援保障飛機與主戰飛機協同完成了對地打擊任務,形成了體系作戰能力。
在太空,聯軍動用了“鎖眼”、“長曲棍球”等成像偵察衛星和“快鳥”、“世界觀測”、“伊科諾斯”等遙感衛星,對利比亞進行高強度的精確偵察和拍照,大大方便了聯軍監視利軍動態,監測戰場環境,評估打擊效果,為贏得戰爭主動權提供了信息支援。在高空作戰行動中,聯軍出動了U-2、RC-135、“哨兵”等偵察機和K-2、E-3預警機,對利比亞全境進行24小時照相和電子偵察,監聽利比亞軍務部隊通信,偵察和定位利軍地空導彈陣地。在中低空行動中,美軍出動了“全球鷹”、“捕食者”、“死神”無人機對戰場實施長時間的抵近偵察,并作出準確的戰果評估。聯軍利用電子戰飛機進行電磁壓制,利用戰斗機掛載反輻射導彈對雷達系統實施“硬摧毀”,利用數據鏈等信息系統,將游弋在太空的天基平臺和處于不同空域的空基平臺進行無縫交聯,實現了對戰場環境及作戰態勢的全維監控,保證了在戰爭中能夠始終掌握態勢的單邊“透明”等信息優勢。

在多國聯合軍事打擊利比亞行動中,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率達到了100%。美、英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法國“陣風”戰斗機使用的“阿斯姆”空地導彈,英國“狂風”GR4戰斗轟炸機使用的“風暴陰影”空地導彈、“硫磺石”空地導彈等均為精確制導武器,意大利空軍的“狂風”和美國的F-16戰斗機都裝備了AGM-88高速反輻射導彈。精確制導彈藥的運用摧毀了卡扎菲軍隊地面裝甲部隊、雷達站、薩姆-5防空導彈陣地、通信節點以及領導人住所等目標,顯示了強大的威力。

利比亞戰爭實踐表明,現代戰爭的主要威脅將來自空天,構建常規威懾、精確打擊、區域封鎖能力的重點領域也在于空天。深入研究多國聯軍空軍武器裝備作戰運用特點規律,對于發展空軍裝備,推進空軍建設轉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法國“戴高樂”號航母艦載機、英國“狂風”戰斗轟炸機和美國B-2轟炸機參加了此次遠程作戰行動,均出色完成作戰任務。
從裝備出動到完成打擊任務的時間來分析,法國“戴高樂”號航母用了28個小時才抵達利比亞沿誨地區,艦載戰斗機用了40個小時才加入打擊行動。而英國的“狂風”戰斗轟炸機以及美國的B-2轟炸機僅用了2.5個小時和12個小時便完成了打擊任務。從打擊效果來分析,打擊戰場目標需要大量大威力的彈藥。在3月20日的空襲行動中,三架B-2轟炸機一次性投放了40枚制導炸彈,基本摧毀了利比亞卡加比亞軍用機場的機堡。據美國空軍發布的一份評估報告顯示,3架裝備有精確制導武器的B-2轟炸機相當于110架戰術飛機的彈藥投放能力。
在未來戰爭中,空軍將執行空中攔截、防空反導、信息對抗、聯合反擊等多重作戰任務,這就要求空軍武器裝備必須“偵”能看得遠、辨得清,“攻”能突得進、打得狠,“防”能反應快、攔得住。必須統籌攻防力量建設,優化武器裝備結構,發展中遠程精確打擊手段,加大進攻型武器裝備比例,加強飛機和配套彈藥建設。一方面要加大先進作戰飛機補充力度,大力發展對地無人作戰飛機和臨近空間飛行器,為奪取空中優勢、實施空天一體作戰提供支撐;另一方面要抓好空地精確制導彈藥研制配備,有效提高精確打擊能力。同時還要積極發展多用途電子攻擊機等信息對抗手段,提升遠程支援干擾和伴隨電子戰能力,完善空中進攻作戰體系。
在利比亞戰爭中,英國“狂風”戰斗轟炸機攜帶“硫磺石”空地導彈,對利比亞的移動目標進行了有效打擊。據不完全統計,此次打擊行動共摧毀坦克、裝甲車、火炮等300余架(套),進一步削弱了卡扎菲軍隊的戰斗力。隨著作戰雙方攻防對抗能力的不斷發展.戰術空襲效果對空軍武器裝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未來戰爭中,精確打擊重點目標是戰術空襲的重要任務,也是其主要難點。必須通過改進電子設備,加裝數據鏈,植入新型指揮控制和通信導航終端,提高現有作戰平臺的信息感知、精確打擊、對地攻擊、夜間作戰及電子對抗等能力。必須加快常規炸彈制導化改進,使其擁有價格低廉的空地制導武器,增加對地精確打擊武器的數量,形成規模。必須著力加強空中預警、電子偵察等技術改進,確保信息互聯互通,不斷增強作戰支援保障能力。

多國聯軍在空襲前劃定了禁飛區,通過采取警戒巡邏、主動打擊防空設施和機場的方式,禁止利比亞飛機活動。設立禁飛區以后,多國聯軍的戰斗機開始執行巡邏任務。利比亞僅有一架飛機升空,隨后在降落時被法國“陣風”戰斗機擊毀。經過11輪的空襲,利比亞的防空體系已基本癱瘓。多國聯軍通過設置禁飛區,實施空中封鎖,充分發揮了武器裝備信息火力的高度融合。
因此,必須針對日趨成熟的信息化作戰樣式,深化戰略轉型,統籌規劃和加速建設基于信息系統的空天一體、攻防一體、信息火力一體的空中作戰武器裝備體系。必須按照“信息火力高度融合”的建設思路,加強天基、空基、地基信息平臺的一體化建設和武器平臺的信息化改造,逐步實現火力、信息力、機動力、保障力的高度聚合和精確釋放。必須逐步構建對上能聯、對外能通、內部成網的指揮控制網絡,為大規模、全方位、全天候作戰提供穩定可靠的指揮控制保障。必須下大力發展新型作戰和支援保障裝備,形成能干擾、切斷和破壞敵方信息系統的信息作戰裝備體系,強化電子戰和網絡戰能力。

利比亞戰爭中,敵防空體系是多國聯合軍事打擊的重點。在“奧德賽黎明”行動序幕拉開后,美、英發射了110多枚巡航導彈,打擊了利比亞22個防空目標。此后幾天,多國聯軍又陸續發射了90多枚“戰斧”巡航導彈,基本摧毀了利比亞的防空體系。法國“陣風”戰斗機和英國“狂風”戰斗轟炸機打擊了利比亞的地空導彈和高炮陣地,使利比亞基本喪失了防空能力。多國聯軍作戰飛機的長驅直入為擴大禁飛區和實施空襲作戰提供了直接支撐。
因此,建立強大的防空反導體系是維護國家空防安全的堅強基石。必須綜合運用雷達預警、衛星預警、電子偵察等多種預警偵察手段,形成遠近相濟、功能互補、空天一體的預警偵察網絡,實施快速準確的空情偵測,提高反空襲作戰預警偵察的能力。必須加快現有防空預警系統整合和升級改造,建設發展彈道導彈預警系統,拓展空間預警監視空間,提高對隱形飛機、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預警監視能力。必須抓緊新型地空導彈換裝步伐,發展以對抗天基平臺和精確打擊武器為主的先進電子防空防天手段,為建立信息火力一體的防空防天作戰體系打好基礎。必須建立起嚴密穩固的截阻抗擊體系,在防區內形成多方向、全空域、多層次相互銜接的空中火力網,對敵來襲導彈、飛機和低空武器進行全面抗擊。
現代戰爭中,如果沒有及時、準確、高效的作戰裝備保障,就難以贏得戰爭的勝利。利比亞戰爭中,多國聯軍主要依托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國的空軍基地,采取伴隨保障與支援保障相結合的方法,有力保證了作戰裝備的完好和彈藥、器材等各類物資的高效供應。
因此,必須積極探索空軍作戰裝備保障模式,并在演習、演練及非戰爭軍事行動中檢驗和完善,提高通裝統保、專裝自保、同裝互保、軍民聯保能力。必須充分認清戰略預置的重要性,根據實戰要求,搞好彈藥器材的預儲預置,突出重點方向和主戰裝備,優化布局結構,做到精儲精備。必須加強保障裝備的通用化、系列化、綜合化建設,不斷增強綜合保障能力。必須牢固樹立“信息化戰爭需要信息化保障”的理念,加快轉變裝備保障能力生成模式,大力推進裝備維修保障改革,建立完善裝備保障信息系統,不斷提高新裝備保障能力。必須堅持軍民融合,加強空軍裝備動員建設,抓緊完善法規機制,健全組織體系,開展軍地合訓,逐步積累實戰動員經驗,提高實戰動員能力,為戰時空軍裝備保障提供有力支撐。
綜上所述,空軍武器裝備建設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胡主席主題主線重大戰略思想,堅持以軍事斗爭準備為龍頭,著眼未來作戰需求,加快推進轉型建設,構建新型武器裝備體系,不斷提升空軍武器裝備作戰保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