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森 羅育忠 李明新
支氣管哮喘是一組以淋巴細胞為主要調控細胞,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為主要效應細胞的氣道變應性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為特征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多種細胞因子參與其中。臨床癥狀為發作性伴有哮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或發作性胸悶和咳嗽,有反復發作的特點[1]。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采用孟魯司特鈉聯合沙丁胺醇及布地奈德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兒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3~9歲,平均(5.6±1.4)歲;所有患兒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兒童支氣管哮喘防治常規[2]。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喘息、胸悶等癥狀,聽診雙肺可聞及彌漫或散在性的以呼氣相為主的的哮鳴音。排除因毛細支氣管炎、先天性喉喘鳴、氣道異物和腫瘤等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喘息及呼吸困難。將100例支氣管哮喘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病程及病情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去除誘因,予保持氣道通暢,吸氧,營養支持,抗感染,化痰平喘,糾正電解質紊亂等基礎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沙丁胺醇混懸液和布地奈德混懸液霧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懸液0.5 mg+生理鹽水2 ml霧化吸入,吸入時間為10~15 min,2次/d,沙丁胺醇0.25 ml+生理鹽水2 ml霧化吸入,吸入時間為10~15 min,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孟魯司特鈉4 mg/d,每晚睡前口服,7 d為1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7 d后,喘息、呼吸困難癥狀消失,肺部哮鳴音消失;有效:治療7 d后,喘息、呼吸困難癥狀明顯減輕,肺部哮鳴音明顯減少;無效:治療7 d后,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使用配對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用藥7 d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2組治療前后PEF(占預計值%)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PEF(占預計值%)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PEF(占預計值%)比較(±s)

表2 2組治療前后PEF(占預計值%)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61.62±2.07 85.39±3.44*#組別 n對照組 50 61.54±2.11 77.41±1.78#
2.3 不良反應 兩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事件發生。
小兒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是兒科呼吸系統急癥之一,若治療不及時很可能發展為呼吸衰竭,危及患兒生命。因此,治療上須盡快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減輕和消除氣道黏膜水腫、氣道內分泌物及氣道炎癥。盡快糾正低氧血癥,恢復肺功能,保證正常的通氣和換氣功能,從而降低小兒哮喘的病死率。2005年GINA方案明確指出[3],治療支氣管哮喘的最佳方法是吸入療法,其中吸入糖皮質激素是目前認為最有效的控制藥物,而短效β2受體激動劑是最有效緩解哮喘急性發作的藥物。
布地奈德是目前國內唯一被批準可以用于霧化吸入的糖皮質激素,不僅具有抑制組織中細胞生長因子和趨化因子合成和釋放的作用,而且可使血液中嗜堿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尤其是黏膜上的肥大細胞顯著減少,并通過對血循環中T淋巴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的再分配作用,使這兩種細胞由血液進入其他部位,而在血循環中的數量明顯減少。沙丁胺醇是選擇性短效β2受體激動劑,霧化吸入起效時間短,僅5 min內起效,維持作用和6 h。孟魯司特是一種強效選擇性半胱氨酰白三烯D4受體拮抗劑,能選擇性控制氣道平滑肌中白三烯多肽的活性,能競爭性地與白三烯受體結合,有效防止因抗原、冷空氣吸入及運動等誘發的氣道痙攣。本組資料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治療后PEF(占預計值%)亦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孟魯司特鈉聯合沙丁胺醇及布地奈德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31(3):177-185.
[2] 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兒童支氣管哮喘防治常規(試行).中華兒科雜志,2004,42(2):100-105.
[3] 劉恩梅.2005年全球哮喘防治創議有關兒童哮喘的診治指南.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4):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