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Ⅰ霍慶濤
創業 創新 創優
——貴州省創先爭優活動掃描
文 Ⅰ霍慶濤
自2010年4月以來,“創建先進基層黨組織、爭做優秀共產黨員”活動有效激發了廣大黨員干部干事的斗志。如今,在苗鄉侗寨、企業廠礦、建設工地、社區街道,全省上下干事創業、增比進位、創先爭優的氛圍空前濃厚,展示出無窮的發展力量。
“農村變化真不小,公路通了汽車跑,吃好住好政策好,生活富裕不得了。”唱著自編的新民歌,忙著新建的4個食用菌大棚,畢節市咸寧縣迤那鎮合心村青年馬仙仙感慨萬千。2011年,迤那鎮農民人均收入5229.8元,同比增長70.74%,4266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鎮處處呈現出發展的勃勃生機。迤那的變化,是我省創先爭優活動中的一個生動縮影。
在哪里體現先進?增比進位怎么樣?各級組織、廣大黨員,在促進我省跨越發展的實踐中來創業、創新、創優。
“不像鴨子浮在水面,而做鸕鶿沉到水底。”撲下身子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群眾中去!4月初,六盤水市鐘山區老鷹山鎮仁活洞村“第一支書”寇強掛職期滿,千余村民按手印要求留任。群眾利益無小事,寇強總是把群眾的小事當成大事來辦,一件件,一樁樁,樁樁件件做到了群眾的心坎上,他用最質樸、最真摯的感情書寫對黨和人民的忠誠,詮釋一個普通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

修文縣谷堡鄉黨員服務隊在田間地頭傳授剪枝技術。(張 祥/攝)
創先爭優,“干”字當頭。2010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實施“四幫四促”活動,要求干部到基層去,幫助學習領會精神、促進思想統一,幫助理清發展思路、促進科學發展,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增比進位,幫助化解矛盾糾紛、促進和諧穩定,構筑我省“精神高地”,走出“經濟洼地”。
我省不斷豐富和創新“四幫四促”活動載體,深化創先爭優活動。今年3月還整合所有“四幫四促”活動,最終統一形成“部門幫縣、處長聯鄉、干部駐村”制度,定責、定人、定點、定時,覆蓋全省88個縣、1446個鄉鎮、17672個行政村,確保干部下基層真蹲實駐、真幫實促、真抓實干。
一時間,廣大黨員干部奔赴一個個村寨,走進一戶戶農民家,農村鄉野、田間地頭、房前屋后,處處都看得到干群同學習、同勞動的身影,處處都涌動著干部們解民憂、幫民富的暖流!
省委書記栗戰書多次深入自己的聯系點威寧自治縣迤那鎮,食宿農家、“圍爐夜話”、問計問需。截至今年2月底,19位省委、省政府領導帶頭在縣、鄉鎮、企業等建立聯系點,帶動1.1萬名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深入基層和一線,聯系幫促1.3萬個基層單位、3.1萬戶困難戶,實現重點企業、園區、項目、一類貧困村、街道社區“全覆蓋”,全省干部下基層達到103萬余人次,幫助群眾辦實事好事15.5萬件,解決問題22.59萬個。
2萬名下基層干部自覺把發展經濟作為中心任務,積極爭取和提供政策、信息、資金、項目、技術等支持和服務,推動基層經濟加快發展。最新統計,全省各級各部門提供人才服務6.7萬人次、技術支持6.4萬項,支持項目4.4萬個、落實幫扶資金47.3億元。
全省各級黨組織扎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下大力氣整頓和轉變作風,廣大黨員干部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扎實的工作作風、超常的發展舉措,推動各項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形成了“風氣要正、作風要實、干部要干”的良好氛圍,激發了干部創先爭優、趕超進位的激情,給全省人民群眾以煥然一新之感。
平桃村,余慶縣龍家鎮因地勢崎嶇,交通不便且缺澆灌用水,曾是全縣最為貧困的地方之一。最近兩年,這里喜訊不斷,許多人家種茶致富過上了好日子。目前,全村已有綠茶3000余畝、苦丁茶1600余畝,人均擁有茶園1.3畝。
村民冉正禹說,“真得要感謝縣茶葉中心的同志,沒有他們的鼓勁、引導和幫助,我們一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不說,恐怕至今仍不曉得種什么好。今年茶的價格不錯,清明節前茶青很搶手,最高價達85元1斤,目前仍保持在60元左右。”

在六盤水永恒糧油貿易公司米業生產基地,空氣中傳來陣陣大米的清香。記者看到,車間、倉庫,每一個可占用的空間堆滿了大米,“小米王”、“北香御”等十多個品牌的大米按市場需求各自分裝成每袋10公斤、25公斤、50公斤不等的重量,滿足市民購買的需求。
農發行六盤水市分行從2005年起,就開始對永恒米業進行扶持,一期發放貸款2600萬元,用于配置加工設備、維修生產車間及糧食倉庫,后根據資金需求和企業的信用等級,每年按年期向永恒米業發放流動資金貸款,專門用于購銷糧食,以保障市場上糧食的正常流轉。今年4月份,又向永恒米業發放了1200萬元的流動資金貸款。現在,永恒米業平均每天的生產量達到400噸,從最初的下料到最后的灌包,中間共有23臺機器在運作,且已全部采用較先進的電腦操作模式。
在惠民生的實踐中深化創先爭優活動。創先爭優只有與中心工作融為一體,才能取得實效,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創先爭優只有緊扣服務人民群眾,才能得到認可,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稱贊。
“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貴陽市烏當區尖坡村小堯組,村民過去以種植玉米為主,致富無門。村黨支部書記趙祖軍經過多方“取經”,因地制宜發展優質小米種植。他率先做示范,年收入達20多萬元,成為村里有名的致富帶頭人。如今,在趙祖軍的帶領下,全村實行“支部+協會+公司”的模式,帶動178戶村民種植優質小米3000多畝。僅種植小米就為村民增收500多萬元,讓苗族同胞走上了致富路。
“現在的法官真好,上門解決我的問題,真是服務到家了。”貴定縣63歲獨居老人趙國英反映多年的與5個子女的贍養費問題,通過貴定法院“巡回法庭”得以圓滿解決。“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遠比群眾通過冗長的司法程序來解決更快捷、完滿。”貴定縣法院院長張傳華說。
貴定縣法院通過設立“午間法庭”、“田間法庭”、“假日法庭”,建立矛盾糾紛跟蹤處理機制,成功將群眾問題解決在基層一線。
我省把創先爭優活動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設立長期目標,統籌規劃部署,加強制度建設,不斷提高創先爭優活動的水平。
“比一比、看一看,誰的承諾最實在;述一述、評一評,誰的踐諾最精彩。”
領導干部點評創先爭優活動激發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事創業熱情人人有任務,個個去點評。全省9個市(州、地)委書記、88個縣(市、區、特區)委書記全部深入聯系點開展點評,部門黨組(黨委)書記參加點評人數占總人數的73.82%;43287個基層黨組織被點評,占60.34%,877683名黨員被點評,占59.6%。
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聯系民生最緊密,服務群眾最直接,往往也是群眾意見比較集中的地方。我省在所有鄉鎮及村(社區)建立便民利民黨務政務綜合服務中心(站、點),實行“一站式”辦結、“一條龍”服務,在省、市、縣三級機關單位設立“首問責任”窗口或“服務接待”窗口,規范服務事項和服務流程,統一服務標識,并將省直單位的130個“首問責任”窗口和“服務接待”窗口集中向社會公布。讓廣大群眾辦事“找得到門、見得到人、辦得成事”,切實提高群眾滿意度。
(責任編輯/尹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