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 本刊記者 文葉飛 特約記者 張運典 張著蓋 高應清
生態茶產業鏗鏘前行
文 | 圖 本刊記者 文葉飛 特約記者 張運典 張著蓋 高應清
眼下,走進中國儺戲之鄉——德江這塊熱土,放眼四顧,無論是從東部的革命老區楓香溪鎮到西部的沙溪鄉羊角腦山巔,還是從北部的長豐鄉到南部的平原鄉、煎茶鎮,生態茶葉基地一個接一個,翠微茶園一座連一座。行走在茶區,山中有茶,茶中有林,林茶之間,山色交融,風韻獨存。
德江縣農牧科技局局長王軍告訴記者,德江縣已成為貴州近年來興起的比較重要的茶區之一,新建13.78萬畝茶園。其中,新建茶園速度居銅仁市第一,總面積居銅仁市第四,生態綠茶產業發展潛力初現。這是思路和觀念轉變帶來的高速發展,是財政支農資金聚集放大效應的充分展示。
2007年以來,德江縣決策層以海納百川的胸襟、以求真務實的態度、以農民的利益為根本,站在科學發展觀的高度,理性地選擇了茶葉產業,并把茶業作為開發綠色產業的抓手。提出實施“以茶興縣、以茶富民”發展戰略,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全面加快生態茶產業發展步伐,切實“做大、做強、做優”生態茶產業。截至目前,已累計新建無性系茶園13.78萬畝,其中無公害茶園7.78萬畝,并成立了鴻泰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眾興茶業有限公司等12家茶葉企業,建成了13個茶葉加工廠(點),開發出鴻泰茗珠、鴻泰金毫、眾興翠片、金林白茶等茶葉品牌。在2011中國(香港)國際茶葉博覽會上,德江縣鴻泰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云露青羽牌“鴻泰茗珠”,榮獲名茶比賽綠茶組第三名,成為貴州省參加比賽的200多個茶葉產品中獲得的唯一殊譽。生態綠茶產業正在儺鄉沃野上彈奏著快速發展的美麗樂章。
考察地理,德江與鳳岡、湄潭縣毗鄰,屬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云霧環繞之地,宜茶土地寬闊。在這天公賜給的福地上,自古以來德江綠茶就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產品品質優良,生產開發德江綠茶的前景極其廣闊。
茶圣陸羽《茶經》記載:“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辟M州轄今德江、思南,說明至少從唐代起,德江不但生產茶,而且生產好茶,其味極佳。據《德江縣志》記載,“官林茶”曾為隋唐皇室貢品。
2007年以來,省委、省政府把德江縣列入全省39個重點產茶縣和全省10個中央現代農業(茶產業)發展試點縣及全省支農資金整合試點縣。該縣抓住這一機遇,相繼出臺并不斷健全《德江縣茶產業發展意見》和《德江縣茶產業發展優惠政策》。為了發展生態茶產業,該縣與省茶科所和貴州大學合作,加強技術技能培訓,壯大技術隊伍。幾年來共培訓200余名茶產業技術骨干、650名鄉村技術員和7539名茶農。按照“統籌安排、配套使用,渠道不亂、職能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整合思路,把投向一致、目標一致、不同渠道的支農資金進行統籌安排,切實將交通、水利、扶貧、發改等各類資金整合起來發展生態茶產業,捆綁用于茶苗、整地、肥料、茶園管理等各環節,配套實施好茶園區的道路、水窖等基礎建設。科學規劃到2015年,建成20萬畝無性系生態茶園,建成質量安全檢測中心1個、茶青交易市場29個、茶葉加工廠36個(其中初加工廠32個,精加工廠4個),實現年產值茶葉產量達到1萬噸,茶葉總產值達3.0億元以上,其中農民茶青收入1.5億元,企業實現利潤1.2億元,稅收突破2000萬元。
副省長祿智明(前左二),在銅仁市政協主席陳達新(前右二)、德江縣縣委書記張珍強(前左一)陪同下,調研德江茶葉加工廠。
縣委書記張珍強(前右一)向副省長祿智明(前中)等領導一行介紹德江白茶。
銅仁市副市長肖洪(中)一行調研德江茶葉加工廠。
多年來,在中央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及省、地方財政的大力支持下,通過招商引資,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優惠扶持力度,為德江縣茶產業注入了活力。5年來,德江縣共爭取中央現代農業發展資金4300萬元,整合涉農資金1.3億元,重點扶持無性系茶樹育苗、新建茶園、茶園配套設施建設、茶園管理及茶葉加工廠建設。品種以福鼎大白茶為主,搭配金觀音、黃觀音、白茶、名山131、黔湄系列、龍井長葉。采用“以種促管,以短養長”措施,累計間作花生、大豆等適宜作物129920畝,間作收入3897萬元,有效地促進了茶園管理。
德江縣為切實“做大、做強、做優”生態茶產業,著力在育苗、建園上探索,高度重視政策扶持,通過招商引資發展生態茶產業。在茶園建設上,一是通過政府搭橋、部門招商引進外商。積極推行“公司+協會+茶農”的發展模式,促進生態茶產業健康發展。二是抓聯戶育苗、聯戶建茶園基地。三是抓大戶育苗、大戶建茶園基地。如今,農戶種茶積極性高漲,種植茶面積不斷增大。
茶樹滿山金滿山。茶農因茶致富,茶產業已初步成為德江縣一大富民產業、民生產業。今年,德江縣已有5萬畝茶園開始投產,生產春茶干茶631噸,產值4420萬元。5年間新增的一個個茶園為農民致富鋪平了道路,讓當地農民哼著茶歌邁向小康。
13.78萬畝生態茶園已經夯實了茶業大縣的基礎。量變為先,質變才能使德江從全省39個重點產茶縣和全省10個中央現代農業(茶產業)發展試點縣跨上茶業強縣的臺階。而可喜的是,從生產企業加速實施加工設備的升級換代和新產品開發、深加工方面來看,德江生態茶產業正積極展現出躋身茶業強縣的活力與實力。
特有的平臺和特殊的政策,讓德江生態茶葉產業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而該縣決策層積極探路的智慧與審慎、責任與擔當所釋放出的高效執行力,堅定不移地撥動著生態茶葉產業的輪子加快轉動,乘勢而上、大步前行的德江生態茶葉產業值得期待!
綠油油的茶樹叢順著山脈“流淌”,修剪一新的生態茶園處處生機盎然。
茶園配套基礎設施。
茶青采摘。
縣長李云德(左三)深入德江鴻泰茶葉加工廠調研。
縣委副書記商友江(左二)、副縣長王英(右一)率縣農牧科技局局長王軍、黨組書記曹永直深入鴻泰茶業企業加工車間調研。
復興鎮農技干部在指導茶農剪枝。
(責任編輯/張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