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曹天健
成都“英倫世家”46畝土地執行案懸疑
文 本刊記者 曹天健
成都知名樓盤“英倫世家”已竣工多年,但其占據的46畝土地來源一直備受質疑:英倫世家的開發商——和信房地產公司是如何得到這個地塊的?在地塊的原主人戴爾公司與法院、銀行進行數年交涉之后,和信地產又為什么要出資500萬元給法院解決麻煩?
盛夏的成都常常是煙雨迷蒙,站在四川音樂學院門前,何子昊很快就渾身濕透了。其實,在過去的8年中,何子昊每次經過這里,都禁不住駐足觀望馬路對面那高高矗立的“英倫世家”。英倫世家是蓉城最知名的樓盤之一,如今卻已成為何子昊的傷心之地。
“英倫世家占用的46畝地是我公司的,8年前卻莫名其妙的被人搶了去。”何子昊告訴《法人》記者,這8年是他人生的一場漫長噩夢。他至今都難以相信,一個省級法院會違法強行執行案外人的財產,并且不經評估,就將案外人的土地直接變賣,低價裁定過戶給一家房地產公司,這與搶劫有什么不同?
“現在最高人民法院已經裁定、通知,西藏高院院長也表示親自督辦,但案件的糾正仍然遙遙無期。”何子昊說。何子昊眼眶濕潤,臉上已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
作為成都市戴爾實業有限公司(與美國戴爾公司無關,以下簡稱“戴爾公司”)法定代表人,何子昊堅決相信,自己及戴爾公司遭遇的困境應歸咎于西藏建行、西藏高級人民法院與英倫世家的開發商和信地產公司某些人的背后操縱。
事情的發生要追溯到11年前。
2001年4月26日,西藏大昌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昌公司”)與中國建設銀行西藏自治區分行(以下簡稱“西藏建行”)簽訂《人民幣資金借款合同》,大昌公司向西藏建行借款1600萬元,合同期限為2001年4月26日至2004年4月25日,其中合同第四條規定:貸款利率為月息4.95‰,利息按日計算,按季結息。同年5月26日和9月5日,西藏藏南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藏南公司”)、戴爾公司分別與西藏建行簽訂了《抵押合同》,由藏南公司及戴爾公司分別提供抵押物,共同為大昌公司這筆1600萬元貸款擔保,其中戴爾公司的抵押物為位于成都市新都區的46.53畝土地,此地塊當時評估價為1259萬元。
2001年9月5日,大昌公司和西藏建行到西藏自治區公證處對《人民幣資金借款合同》及兩份《抵押合同》進行了公證。但辦理公證過程中戴爾公司并不知情,且未到場,因而公證書當事人也沒有戴爾公司。
之后,由于大昌公司未按合同約定結息,截至2003年6月21日,大昌公司這筆1600萬元貸款總共欠息72萬余元。
2003年7月30日,西藏建行以其和大昌公司簽訂的《人民幣資金借款合同》以及其與藏南公司及戴爾公司分別簽訂的《抵押合同》為依據,向西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接下來的執行過程令人匪夷所思。
據調查,西藏自治區高院受理該案后,并未查封借款人大昌公司的財產,實際上大昌公司在獲得該項貸款時,已經將其公司擁有所有權的十多處房產做了抵押,還同時辦理了它項權抵押。然而,西藏高院似乎對大昌公司的抵押物毫無興趣,而是直奔案外人戴爾公司那46畝土地而去。
“戴爾公司并不是《抵押合同》公證書的當事人,我不知道西藏高院為什么要這樣。”何子昊說,2003年8月7日,西藏自治區高院向戴爾公司發出《執行通知書》,要求戴爾公司在收到通知后3日內履行還款義務,否則將強制執行。
2003年8月11日,西藏自治區高院向新都區國土局發出協助執行通知書,對戴爾公司的土地進行了查封。
據主辦該案的西藏自治區高院執行局副局長洛桑在2004年3月12日制定的“執行方案”顯示:“本院于2003年8月11日對成都戴爾實業有限公司提供擔保的,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都鎮馬超村五、六、八社,面積31025.52平方米(46.53畝)的土地進行了查封。現在要赴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都鎮對查封物進行評估,待評估價格確定后即委托拍賣。”這個方案指的是《申請人建設銀行西藏分行與被申請人西藏大昌實業有限公司貸款抵押擔保合同一案赴內地執行方案》。
相關資料證實,2004年4月26日,西藏自治區高院在公證處未出具執行證書,因而不具備受理案件條件的情況下,作出(2003)藏法執字第8號民事裁定書,并且在對查封的戴爾公司的31025.52平方米土地沒有進行評估的情況下,“自行組織變賣”,將戴爾公司的土地裁定給了成都市和信房地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信公司”)。
更為令人驚訝的是,在該執行裁定作出之前,西藏建行竟然以土地使用權人的身份與和信公司簽訂了《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自行將案外人戴爾公司享有使用權的該土地以1000萬元的低價轉讓給了和信公司。
“戴爾公司僅僅是借款的擔保人,而非債務人,而且戴爾公司也并非辦理《抵押合同》公證的當事人,可法院竟然依據《抵押合同》公證書將案外人戴爾公司列為執行主體。”何子昊認為,法院的做法不僅違法而且十分荒唐。何子昊大學金融專業畢業,從商前曾做過機關干部,為了維權,這些年他自學法律,自稱“可當半個律師”。
直到此時,何子昊也未曾預料到,從這一天起,他此后8年的生活乃至人生,與法院、官司結下了“不解之緣”。
2004年4月1日和5月31日,戴爾公司兩次向西藏高院提出執行異議,但西藏高院未予回復。
2004年7月16日,戴爾公司以西藏高院執行局非法執行為由提出賠償確認請求。2004年10月11日,西藏高院作出(2004)藏法確字第1號《民事裁定書》,裁定對之前作出的執行通知書及民事裁定書并據此強制執行的行為不予確認違法。
2004年12月9日,戴爾公司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申訴。
2005年7月18日,西藏高院以“戴爾公司不服執行,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訴,為避免財產損失”為由,對涉案土地進行了查封。
然而,在戴爾公司的申訴結果出來之前,西藏高院對涉案土地卻突然予以解封,解封的結果是:和信公司對46.53畝土地進行了開發,建起了約10萬平米的“英倫世家”商住樓群,并將開發房產過戶給了購房人。
2006年9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2004)確申字第12號裁定,裁定撤銷西藏自治區高法(2004)藏法確字第1號裁定,提出:結合執行回轉所具有的執行監督的性質,要求戴爾公司通過執行監督程序申訴;并認定在通過執行監督程序審查處理前,變賣土地的行為是否給當事人造成損失屬于待定狀態。
2006年9月27日,戴爾公司向最高人民法院和西藏高院提出執行監督申訴,至今未果。
2010年6月21日,戴爾公司再次向西藏高院提出《民事執行申訴書》。2010年9月9日,西藏高院作出回復,請戴爾公司依照法律規定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執行申訴,并請求最高人民法院按照執行監督程序對本案進行監督。
2010年11月5日,戴爾公司再次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申訴,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6月23日下發(2011)執監字第38號《通知書》,責成西藏高院對相關問題依法審查并妥善處理。
2011年9月6日這一天,何子昊至今記憶猶新。當日,西藏高院羅布頓珠院長在了解到戴爾公司反映該案執行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情況時指出:“本案一定會有一個結果”,并表示,此案由其親自督辦,一定會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一定會盡量減少損失方的損失。
8年過去了,8年時間里,何子昊從未和妻子、孩子出去游玩過一次,“心里煩躁,沒有興致!”
3000個苦悶、難捱的日夜,何子昊在不停地寫信、上訪,無數次來往于成都和拉薩之間。今年僅僅42歲的何子昊,已經兩鬢染霜。“8年過去了,戴爾公司當年經規劃立項審批在這46畝土地上建設商業中心的計劃都變成了泡影。”一想到這些,何子昊這個身高一米七八的漢子就想落淚。
7月18日,何子昊向《法人》記者坦言,該案至今并未有實質性進展,對于他所期待的對執行回轉土地當前價值進行評估的問題,更沒有任何說法。
何子昊告訴記者,前不久,西藏高院曾向戴爾公司征詢意見,提出“和信公司同意對涉案土地上的房地產開發項目進行審計,以項目盈利數額來協商具體賠償金額”。
6月23日,西藏高院執行局次拉吉法官電話詢問何子昊,是否同意對涉案土地上的項目進行審計。何子昊說,經過戴爾公司股東研究,對此方案不予同意。6月27日,戴爾公司向西藏高院作出書面答復。
記者注意到,戴爾公司在《關于西藏高院征詢戴爾公司是否同意對涉案土地開發項目進行審計的答復》中提出了兩個主要理由:
一是以審計項目盈利數額來協商賠償金額毫無法律依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110條規定,“執行回轉時,已執行的標的物系特定物的,應當退回原物,不能退回原物的,可以折價抵償。”
8年前,西藏高院錯誤執行的是戴爾公司的土地使用權,因此本案在執行回轉中應當返還給戴爾公司的也應是當初被錯誤執行的土地使用權,與土地上的項目沒有任何關系。戴爾公司接受惡意第三人和信公司賠償的前提,是涉案土地已被開發利用,不能退回,在此情況下,法院應當根據規定對涉案土地使用權現在的價值進行評估,以評估價進行賠償。至于和信公司違法取得土地之后,是用于轉讓還是用于開發以及開發是盈利還是虧損,不是本案執行回轉所要關注的問題。按照項目審計的方式,如果審計之后項目是虧損的,難道戴爾公司還要出錢給和信公司彌補虧損?
二是通過審計確定項目的虧損不真實、不客觀,根本無法保證和信公司所有賬目的真實性,其完全可以通過向關聯公司輸送利益的方式抬高項目的成本。比如其可以選擇特定的進貨方和工程承包方等,表面上將進貨成本和工程造價抬高,進而在賬目上壓縮利潤,賬面上反映的項目盈虧也許并不是和信公司的真實盈虧。
《答復》提出,如果和解雙方不能就和解金額達成一致,戴爾公司希望法院盡快實事求是,依法撤銷錯誤裁定,并對涉案土地進行評估,同時,請求法院重新作出裁定,責令和信公司賠償戴爾公司的損失。
《法人》記者了解到,和信公司在四川省共開發了有十多個知名樓盤,早已躋身四川地產50強,并自稱是“中國西部最具代表性的地產企業之一”。這樣一家頗具實力的房地產公司,難道真如戴爾公司所言串通西藏建行簽訂土地轉讓協議,在本案中是惡意第三人?
和信地產的實際控制人湯大國對戴爾公司的說法并不認同。
湯大國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表示,和信地產取得該46.53畝涉案土地過程完全合法,他從成都市新都區國土局獲知該地塊被法院查封后,通過新都區法院與西藏高院取得了聯系,進而與西藏建行進行了溝通。記者詢問他當初所聯系的新都區國土局、新都區法院工作人員的姓名,湯大國表示,因為時間長,已不記得了。
據記者了解,不久前,西藏高院執行局法官曾向戴爾公司轉達和信公司的“意向”:和信公司想出500萬元將此案“了結”,記者為此向湯大國求證。
湯大國表示:“和信公司出這500萬并不是直接給戴爾公司,而是交給法院。”
記者進一步向湯大國提問:和信公司作為一家企業,既然取得該46.53畝涉案土地過程完全合法,為何要出錢給法院?
湯大國的回答讓記者頗感意外:“主要是看到法院在這件事上很難,出這500萬是為了幫法院解除麻煩。”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法律經濟系教授李振凱認為,該案中,法院的執行法官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如下明顯錯誤,有“硬傷”。
首先,法院在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強行執行了案外人戴爾公司的財產。本案中戴爾公司并非公證書的當事人,公證書上沒有戴爾公司的簽章。且根據法律規定,債權人要對公證書申請強制執行,應當憑原公證書及原執行機關出具的執行證書,而西藏建行自始至終未向西藏自治區公證處申請關于執行戴爾公司財產的執行證書。
其次,《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在本案執行過程中,案外人戴爾公司分別于2004年4月1日和2004年5月31日兩次書面提起執行異議,而法院對戴爾公司的執行異議既未予以審查,亦未作出任何回復。
第三,法院違反法定程序,未經法定的拍賣、評估程序,擅自處分戴爾公司財產。該案中,西藏建行自始至終不是涉案土地的權利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拍賣、變賣財產的規定》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其無權提出變賣方案,更無權處分涉案土地使用權。其與和信公司簽訂的《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為無效合同,對此法院應當明知,卻依然認可了變賣方案并對《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進行了確認,未經拍賣、評估,未經戴爾公司同意即將涉案土地以1000萬元的低價直接裁定過戶給了和信公司。
第四、法院違法解封查封土地,使執行回轉難度增大。法院執行戴爾公司土地之后,戴爾公司進行申訴,法院也對涉案土地進行了查封。然而,就在戴爾公司的申訴結果出來之前,法院卻對涉案土地進行了解封,給該案的執行回轉帶來極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