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興成(律師、財經法律評論員)
權力壓制權利幾時休
文 劉興成(律師、財經法律評論員)
只有尊重農民的合法土地權利,停止權力壓制權利的愚蠢做法,才能化解官民矛盾,真正實現社會穩定與和諧
在海南三亞,江林村農民世代耕種的1,000畝土地,未經村民和村集體同意,且沒有得到任何補償,就被變成商業價值30多億元的國有建設用地。這是GDP崇拜和土地財政的惡性循環圈里,權力壓制權利的一個典型事件。
拋開“關于劃歸七姊妹坡為三亞林場植樹造林經營地段協議說明書”(以下簡稱“協議說明書”)是否偽造的證據不說,退一萬步講,即使“協議說明書”是真實的,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也應當認定“協議說明書”是無效的。
“協議說明書”無效的理由是什么?眾所周知,林旺公社“革命委員會”和下丈大隊“革命委員會”,是有“十年浩劫”之稱的“文革”時的組織?!拔母铩币噪A級斗爭為綱,改革開放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拔母铩睍r的組織“革命委員會”,在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已成為非法組織,否則,黨中央就不會撥亂反正,“革命委員會”一直會存在至今。非法組織的權力無效,蓋有“革命委員會”公章的“協議說明書”當然也是無效的。
“協議說明書”本身不是合同。只有協議才是合同。事實上沒有合同,只根據對合同的說明作出一個法律行為,是無中生有的做法。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無中生有的法律行為,應當是違法和無效的。
三亞市土地行政部門在沒有協議或合同的情況下,根據無效 “協議說明書”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沒有事實和法律根據,因此,江林村的1,000畝土地歸三亞林場所有不能成立。林業行政部門和土地行政部門發放的山林地證和《國有土地使用權證》相應無效。
司法機關根據無效的“協議說明書”、山林地證和《國有土地使用權證》作出的判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適用法律錯誤,是錯誤的判決。江林村有權在最高人民法院審監庭申請再審,糾正兩審法院的錯誤判決。
無論是1958年1月6日實施的《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或是1982年5月4日實施的《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條例》,還是1987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國的土地法律法規規定,中國只有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兩種存在形式。
這1,000畝土地不在城市里,不屬于國有土地。這1,000畝土地在江林村集體土地的環繞和包圍之中,屬于江林村是不證自明的、明擺著的事實。
要將集體土地變成國有土地,必須本著節約土地的原則,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經過合法征收程序,要對集體土地的所有者進行安置和補償。
江林村的1,000畝土地如何變成了國有土地?沒有合法程序,沒有安置和補償,完全是一本糊涂賬。如果三亞市土地行政部門不能證明如何將江林村的1,000畝土地合法地變成國有土地的,該1,000畝土地仍然屬于江林村所有。
將江林村的1,000畝集體土地劃撥為國有商業地塊,是違法行為。首先,土地劃撥的對象必須是國有土地,劃撥集體土地違反中國土地法律法規的規定。其次,國有土地劃撥必須用于公共利益,商業開發用地不屬于劃撥土地的范圍。
實際上,“協議說明書”只是說明“造林歸林場所有”,并沒有說明江林村的1,000畝土地歸林場所有。顯而易見,當地土地行政部門和司法機關是“揣著明白裝糊涂”。
從征收土地的批準權限上來說,如果江林村的1,000畝集體土地是林地,需要省級政府審批;如果這1,000畝地是耕地,需要國務院批準。三亞市土地行政部門顯然沒有審批1,000畝地的權力。
將江林村的1,000畝集體土地劃撥給以盈利為目的公司,需要土地行政部門拿出充分的事實和法律依據來。
行政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如果三亞市土地行政部門證明不了自己的批地行為證據確鑿并符合法律規定,就要承擔敗訴的后果。
當地土地行政部門和司法機關以非法組織的權力為依據,將劃撥集體土地的違法行為合法化,有損于政府和司法機關的權威,侵害了江林村民的合法權利,激化了官民矛盾。
農民是中國社會最貧窮和最弱勢的群體。如果不顧農民的死活,連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都要被剝奪,這會擴大貧富分化,踐踏法律尊嚴,威脅社會穩定,與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科學發展觀背道而馳。
只有權力面對現實,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尊重農民的合法土地權利,停止權力壓制權利的愚蠢做法,放棄與民爭利,將江林村的1,000畝集體土地完璧歸趙,才能化解官民矛盾,實現社會穩定與和諧,迎來當地科學發展的機會。
當江林村農民的權利能夠監督權力時,權力壓制權利就成了過去時。唯有如此,才是江林村廣大農民之幸,更是中國走向市場經濟和法治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