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寶
龍巖工業學校安置房為17層,建筑高度49.8 m,設地下室1 層(高度 4.5 m),建筑占地面積(34.1 ×12.3)m2,設計室內地坪標高為348.00 m,框架—剪力墻結構,擬采用片筏基礎或樁基礎,砌置深度5.5 m,單柱最大荷載約6 000 kN,基地壓力250 kPa,地基變形允許值不大于0.002L。
擬建場地位于龍巖市新羅區曹溪鎮蓮南路南側,臨近場地為5棟待建的龍祥安置小區建設用地。場地原為工業學校的操場,整體地勢平坦,原始地貌隸屬龍巖山間盆地,屬龍津河的Ⅱ級階地地貌單元。場地揭露土層為第四系(Qal+pl4)沖洪積物,基巖為二疊系棲霞組(P1q)灰巖。根據《1/2.5萬龍巖盆地供水水文地質勘探報告》及建筑物周圍的水文工程地質勘察成果,并通過搜集區域地質資料及勘察成果表明:場地內及附近無新近形成的活動斷裂。本場地屬于深覆蓋型巖溶區,在巖溶、土洞一般發育的地質作用分布區域內。
根據勘察鉆孔揭露情況,場地內地層如下:
①素填土(Qml4)。灰紅、灰黃色,以粘性土為主,夾砂粒、植物根莖等,人工堆積成因。呈很濕、松散~稍密狀態。層厚0.50 m~0.80 m。填土時間15年以上。
②泥質卵石(Qal+pl4)。黃、灰白、紅色,卵石占50%,礫石約15%~20%,磨圓一般,亞圓形,卵石粒徑一般20 mm~50 mm,礫石粒徑一般2 mm~20 mm,卵礫石成分多為強~中風化的砂巖、粉砂巖,呈很濕,松散狀態。沖洪積成因。分布較不均勻。層厚0.70 m ~13.0 m。
③含少量角礫粉質粘土(Qal+pl4)。深黃、灰黃色,干強度、韌性中等,稍有光滑~光滑,無搖振反應,以粉質粘土為主,角礫約占10%~20%,碎石約5%,成分以棱角狀硅質巖、粉砂巖為主。呈強~中風化狀,角礫粒徑2 mm~20 mm,碎石粒徑20 mm~40 mm,分布不均,局部富集,沖洪積成因。呈很濕,可~硬塑狀態。場地內均有分布,最大揭露深度為66.62 m。
本層局部鉆孔底部發育有土洞。充填物成分以粘性土為主,含少量強風化硅質巖角礫,顏色呈灰黑色,呈飽和,流塑狀態,鉆探過程中有全泵量漏水及掉鉆現象。經單柱單孔補充勘察,本場地內發現5根柱位下分布有土洞,洞高3.20 m~5.50 m。
④中風化灰巖(P1q)。灰、灰黑色,棲霞組灰巖,風化程度中等,裂隙、節理較發育,裂隙主要由方解石充填,巖體呈碎塊~塊狀結構,層狀構造,芯較完整,多呈5 cm~20 cm的短柱—柱狀,最長達41 cm。屬較軟巖,較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類別Ⅳ類,采取率75%~95%,RQD值19~62。最大揭露厚度7.20 m。
本層局部鉆孔分布有溶洞,部分為空溶洞,大多為充填溶洞,充填物中碎石占10%~15%,其余為灰褐、灰黑色含少量角礫粉質粘土充填,碎石、角礫成分為硅質巖、灰巖。呈飽和,軟塑~可塑狀態。高度1.80 m ~3.20 m。
根據勘察報告,場地內各巖土層設計參數見表1。

表1 各巖土層設計參數表
凡是基礎直接建造在未經加固的天然土層上時,這種地基稱之為天然地基。若天然地基土質很軟弱,不能滿足地基強度和變形等要求時,則事先要經過人工處理后再建造基礎,這種地基加固稱之為地基處理。地基處理的目的是提高地基的抗剪切強度,降低地基的壓縮性,介以減少地基的沉降或不均勻沉降,通過處理用以改良地基土的工程特性。
從工程地質剖面圖可看出,場地中局部分布有土洞,若直接采用天然地基,經計算有土洞分布地段地基承載力和變形不能滿足設計要求,且國家勘察規范明確規定土洞發育區為地基危險地段,未經處理不能直接作為建設場地,因此須對此進行處理。
若采用預制樁,因上部有②泥質卵石層分布,③含少量角礫粉質粘土局部礫石含量富集,沉樁困難,難以施工,且下部的土洞還必須采用低壓注漿充填,施工成本大;若選用鉆孔灌注樁,則樁端要進入灰巖,但因灰巖面起伏較大,樁長40 m~55 m不定,且部分鉆孔基巖面較深,最深鉆孔70 m未見基巖,端承樁與摩擦樁兩種樁型共同使用,易造成建筑物不均勻沉降,地基變形無法滿足要求。綜上所述,本場地不宜采用樁基礎。
本工程在地下室開挖后,基底土質為③含少量角礫粉質粘土,局部為②泥質卵石層。考慮到②泥質卵石層地基承載力特征值較高,能直接滿足設計要求,③含少量角礫粉質粘土厚度大,工程地質性能較好,勘察報告提供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介于設計要求的臨界值附近。為了更為準確、直接的取得③含少量角礫粉質粘土層地基承載力,進行了淺層平板載荷試驗。
為了優化基礎方案,在擬建工業學校安置房和臨近龍祥安置小區場地內選取6個點進行淺層平板載荷試驗。
1)試驗點有關參數見表2。
2)試驗方法及儀器設備。地基土淺層平板載荷試驗按照國家行業標準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進行,試驗靜荷載由安裝在板頂的油壓千斤頂進行逐級加荷,千斤頂所需的反力由混凝土塊堆載壓重平臺承擔。
試驗加荷方式為慢速維持荷載法,分八級加載。各試驗點每級荷載增量均為62.5 kPa,最大試驗荷載均加至500 kPa,均未出現異常現象,各試驗點在最大壓力作用下板頂總沉降量分別為9.76 mm,8.88 mm,23.82 mm,20.37 mm,17.05 mm,16.70 mm,各試驗點P—s曲線均呈緩變形,均取s/b=0.01所對應的壓力(b為壓板直徑)為各試驗點的承載力特征值。

表2 試驗點有關參數
3)試驗結果匯總表。
各試驗點載荷試驗結果見表3。

表3 各試驗點載荷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試驗點1號~6號所統計的③含少量角礫粉質粘土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250 kPa。
基礎施工前,對場地內發現的土洞進行充填處理,采用沖孔灌注樁成孔工藝,沖孔到達土洞深度部位時,拋填整袋425號水泥若干包,并用重錘沖擊成孔,終孔后灌注C20素混凝土進行充填土洞,根據土洞處理施工的施工記錄,各樁的充盈系數在1.10~3.36之間。為評價與檢測加固效果,28 d后抽取4個點位,在樁位周邊進行鉆孔內標準貫入試驗和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檢測結果均符合設計,達到地基處理目的。本工程基礎采用片筏基礎加土洞注漿處理,這樣既保證了建筑物的安全,又節省了工程造價,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1)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確定可根據原位測試、公式計算等方法確定,但高層建筑物對承載力要求較高,有條件時盡量進行載荷試驗綜合確定。
2)本工程基礎形式采用片筏基礎加土洞注漿處理方案,為臨近的5棟龍祥安置小區住宅樓基礎的選型提供了借鑒經驗,既節省了資金,又縮短了工期。
3)本工程土洞處理的方法是采用沖孔灌注樁成孔工藝,終孔后灌注C20素混凝土進行充填土洞。此方法與采用高壓旋噴注漿方法工藝不同,為巖溶地區土洞處理提供了新的處理方法。
4)制定基礎方案時,應充分掌握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選用合理的基礎形式和持力層是降低工程造價和施工工期的關鍵。
[1] GB 50021-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S].
[2] JGJ 79-2002,建筑地基基礎處理技術規范[S].
[3] 龔曉南.復合地基理論及工程應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4] 林宗元.簡明巖土工程勘察設計手冊(上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5] 朱佩寧.淺談軟土場地地基基礎方案選擇[J].山西建筑, 2010,36(17):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