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當穩增長主力軍做好轉型排頭兵
——訪山西省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朱曉明
■張毅

記者:朱主任,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我省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作為全省國民經濟和轉型跨越發展的主力軍和排頭兵,省屬企業經濟運行情況如何?
朱曉明:去年,省屬企業實現歷史性的集體跨越,資產總額和營業收入雙雙突破萬億元大關,資產總額除了四大直轄市外,在全國各省區當中位列第一,營業收入排名全國第二,僅次于上海,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較好地發揮了省屬企業落實宏觀調控、穩定經濟增長、引領轉型跨越的排頭兵的作用。
“春江水暖鴨先知”。省屬企業處在市場經濟第一線,早已感覺到國內外經濟環境的新情況、新變化,開始了應對危機的準備。今年以來,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沉著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推動經濟運行在高起點、高基數的背景下保持了較快發展,為企業應對困難、拉動投資、積蓄后勁、推動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記者:當前省屬企業經營中遇到哪些困難?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朱曉明:當前,全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高產量、高庫存、高成本、低需求、低價格、低收益”現象成為階段性特征,省屬企業經濟增長勢頭也在減緩。主要表現是:主導產品冶金用煤、鋼材、煤機的市場萎縮,需求疲軟,訂單減少;利潤同比、環比都出現下滑,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企業應收賬款增加,資金偏緊。分析我們面臨的形勢,主要有內外兩方面原因。外因主要是國際經濟形勢低迷和國內市場需求不足;內因還是我們的產業結構單一,抵御風險的能力不強。
記者:作為監督管理省屬企業的直屬特設機構,省國資委怎樣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推動我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朱曉明:在積極應對危機、實現穩中求進上,我們將指導省屬企業以“抓項目、穩增長、調結構、促轉變”為主線,扎實做好十項工作:
一是研究市場,加強監控,及時調整經營策略。密切關注國內外宏觀經濟走向,堅持定期開展經濟運行分析,建立健全動態監測預警體系,及時預測風險,提高決策和管理的科學化水平。
二是全力增加投資,加快項目落地。加快實施“雙千億”“雙五百億”“雙百億”行動計劃,集中申報一批項目,積極爭取國家審批、核準;集中推進一批項目,促進項目早日落地見效;同時,加強招商引資,集中儲備一批項目,以重點項目的建設投產促進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積蓄發展勢能,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是加大轉型發展力度。大力發展物流、貿易、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參與省內基礎設施建設。
四是扎實做好煤炭資源整合的后續工作。積極推進整合礦井技改建設,爭取符合條件的礦井年內全部開工,確保一批礦井投產或試產,增加產能,擴大市場。以礦井建設拉動煤機、物流等產業發展。
五是加強市場營銷。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圍繞市場加快新產品開發和改進,提高產品質量。
六是加大融資力度。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充分利用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銀行信貸等債務融資,重點爭取在企業上市方面取得突破,破解資金瓶頸。
七是加強內部管理和風險防控。深入推進內部資源整合,加強總部功能建設,通過管理提升找出風險點,止住出血點。重點加強對現金流和高風險業務的管理,合理控制負債規模,確保現金流安全。加強內控管理,嚴格控制非生產費用,緊縮各項費用開支,開源節流,降本增效。
八是加大企業重組力度。抓住市場回調機遇,沿產業鏈和價值鏈方向,支持省屬企業整合省內外電力、鋼鐵、焦炭、煤炭、化工企業,以資本換市場,完善產業鏈,增強控制力,擴大話語權。
九是推進企業之間協同聯動、合作互惠。著力構建聯動機制,打造省屬企業之間以及產業鏈之間的協同聯動平臺,在供銷、技術、并購等方面資源共享,深度合作,壓縮整體成本,分攤市場壓力,發揮協同效應,實現整體共贏。
十是加快省直廳局所屬企業脫鉤改革步伐。在對脫鉤企業進行全面改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兼并重組,加強資源整合和優化,促進脫鉤企業和經濟實體又好又快發展。

朱曉明深入扶貧點現場辦公
6月24日,省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朱曉明到興縣康寧鎮安家莊村對各項扶貧項目進行實地了解和現場指導,并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在省國資委援建的興康中心小學和安家莊村小學,朱曉明查看了利用太陽能發電的照明、供熱工程情況和電化教室。這是省國資委針對鎮村兩級學校照明、采暖情況不穩定的情況專門聯系省內知名企業援建的,采用離網發電,裝機容量共42.0KWp。項目的完成首先解決了兩所學校經常停電的問題,同時可滿足孩子們飲用開水和用熱水洗手的需要,而電化教室的建成更使孩子們能夠在山里方便地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聽到援建企業不計報酬、不辭勞苦利用晚上12點到次日凌晨6點加班加點施工,盡量不影響孩子們上課的時候,朱主任表示衷心感謝,并要求盡快為學校培養設備管理人員,以便管好用好設備,使之發揮出大的效益。在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電教室,面對鎮村兩級領導,朱曉明就扶貧增收語重心長地談了兩個觀點:一是要處理好短期脫貧和長期致富的關系。短期脫貧就是抓好生豬養殖、蔬菜大棚和核桃樹種植等扶貧項目,長期致富則要著眼長遠,抓好基礎教育,培養新型農民,從根本上增強致富的能力,所以要舍得在教育上投入。二是在增收上要兩手抓,兩手兼顧。其一,搞好“種、養、加”,落實扶貧增收項目。其二,當前還是要注意鼓勵外出務工增收。農民外出務工既能增加收入,又能開闊眼界。為了讓外出務工人員沒有后顧之憂,村里要抓好兩項工作,那就是安頓好老人和孩子,因此一方面要建設好村鎮衛生院(所),另一方面要搞好學校,省國資委今后還要在村鎮醫護人員培訓和學校基礎建設上著力。
朱曉明對國資委扶貧人員提出進一步的要求:要增強做好扶貧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繼續與村鎮兩級緊密配合,緊緊抓住包村增收這個核心任務,努力推進扶貧工作和包村增收計劃落實。
(本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