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霞
寄情于翰墨之間
——記書法家張元海
■張靈霞
南朝書法家王僧虔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此論是說凡書法佳作,必形神兼備,神更重于形。近日,有幸拜觀書法家張元海的大作,覺其行草筆墨酣暢,舒逸遒健,氣度磅礴,瀟灑練達,一筆一畫都表現出書家的穩重修養和厚實品德。
張元海,1962年10月出生,山西夏縣人。畢業于山西師范大學中文系,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書協會員、山西省國稅系統書畫協會理事。曾在山西省林業技術學院、太原市河西區委工作,現在太原市國稅局工作。他出生于衛夫人、司馬光故里,深厚的河東文化底蘊滋養了他的才氣,使他對書法藝術情有獨鐘。
同所有入門者一樣,他學書法也從唐楷柳公權開始入手,遍習歷代諸家,擅長行草,因傳統功底好,作品格調高,形成了氣韻貫通、節奏明快、質樸典雅的書法風格。
在書法藝術的追求上,他堅持繼承傳統,追求創新。他對古人、對傳統的態度,乃至對生活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書法既不單純地膜拜傳統、重復古人,又不是拋開傳統另起爐灶。他認為,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創作和追求都是建立在前人傳統基礎上的傳承,同時又都是在過濾、選擇及批判中進行揚棄。如果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僅憑玩弄技巧搞一些所謂的創新,那就猶如沒有牢固根系的大樹,最終不但無法經歷風雨的考驗,也無法成就其書法大家。
多年的文化積淀和思辨,使張元海在書法創作中形成了其自身的藝術“個性”。他認為書法藝術是要講人品道德,講學識膽略,講傳統功力,講氣勢神韻的;是要將自己的學識、性情、品格融為一體的。藝術是人的藝術,而人是有個性的。離開個性去搞藝術,不會創作出有別于他人的作品,更談不上吸引人。他醉心于雄強書風中那種震撼人心的氣勢,哪怕帶有一些原始的拙樸厚重的野性。他從重骨尚勢的魏碑中去尋找這種氣勢,如墓志銘、漢簡、民間的書藝。這些前人的歷史遺跡都與其所追求的審美觀念十分吻合。同時他也結合一種近代人的審美意識,在王鐸、徐渭恢宏狂肆的氣勢和無拘無束、任其自然的筆意中吸取靈性。他是重視傳統書藝的,但,他更看重自己,師前人、師造化,最終目的是為我所求,為自己苦苦追求的一種藝術境界、一種氣勢、一種率真、一種整體的韻律所用。
因此他一直堅信:個性,是藝術的生命。有個性的不一定是好作品,好作品一定要有個性。有了個性的張元海,凡看過他的作品的,無人不稱道其豪放、俊逸、率真、灑脫。
張元海雖然現在國稅局工作,但他對曾經的從教生涯念念不忘,孩子們的天真無邪,至今還影響著他,也影響著他的書法創作。他說,和孩子們在一起,能找到人的本真的東西——樸實、真誠和善良。
將書法藝術融于職業的生活方式,成就了他在書法領域里的持續積累、不斷突破。他的作品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他的修為得到了同行的認同——他取得了山西省青年第一屆書法篆刻展一等獎;晉豫魯陜四省書法聯展二等獎;新星獎國際海內外青年書畫大賽精英獎;“鳴鹿杯”第一屆全國黨政干部書畫大賽優秀獎;紀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書畫大賽一等獎;太原市“講文明、促和諧、迎奧運”書畫小品大賽二等獎等一系列榮譽。他的作品被中國煤炭博物館收藏。同時,他還參加了“海納杯山西名人書法作品義展”,作品捐贈2008年北京奧組委收藏。他參加山西省國稅系統書畫大賽更多次獲獎。出版過《張元海書法作品選集》。
中國清代畫家石濤曾說,筆墨當隨時代。張元海的書法藝術創作就是緊跟時代藝術的潮流不斷在創新。書為心畫,字如其人。張元海的腦海里有著自己清晰的人生觀,他說,學書法,首先是學做有修養的人。他認為書法若純比技巧,每個人到一定程度后,差距都不會太大,但真正的好作品,應包含一個人的學識、修養、情操。寫書法,其實就是寫人。做人,就要做一個真誠、正直、高尚的人。
梁啟超先生在《秋蟪吟館詩鈔》中有言:“大家者,必其天才之絕特,其性情之篤摯,其學力之深博,斯無論已”。張元海書為心畫,字如其人。在他的世界里,書品和人品得到了和諧的統一。以張元海的博學、勤奮與篤實,相信他會在書法創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

錄唐·王昌齡詩二首

養浩然正氣,極風云壯觀

錄毛主席詩詞:《沁園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