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祥曉
摘要:旅游物流作為理論界逐漸興起的研究領域,旨在借助先進的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技術,為現代旅游業發展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實踐模式。當前國內對旅游物流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學者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來定義和闡述旅游物流的概念及內涵,探討旅游業與物流業的互動關系及互動模式,并結合具體旅游活動或旅游企業,探析能為實踐所用的旅游物流的具體理論和實踐模式。通過對中國知網所有期刊進行相關檢索,力求厘清國內學者在旅游物流研究方面的進展情況,為促進旅游物流相關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提供基礎。
關鍵詞:中國;旅游物流;綜述
中圖分類號:F250文獻標識碼:A
旅游物流是旅游業與物流業的交叉領域,其研究目的在于應用現代物流理念和技術,推動旅游產業中涉及到流通領域的轉型升級。在區別傳統物流的前提下,很多學者嘗試探討旅游物流的基本內涵及其產業發展的可行性,以期為現代旅游業的跨越性發展提供思路,同時也為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提供新的領域。
為初步厘清國內學者在旅游物流研究方面的進展情況,本文于2011年10月1日利用國內權威數據庫——中國知識資源總庫的網絡平臺即中國知網進行了相關文獻檢索。選取知網中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以及“中國圖書全文數據庫”共5個主要數據庫所收錄的所有學科類別的文獻進行跨庫檢索,采用標準檢索模式,對題名為“旅游”并含“物流”的文獻進行精確檢索,共檢索出41篇相關文獻,文獻內容基本符合研究要求。
1基本檢索情況分析
本文選取知網中的5個有代表性的數據庫,以便包含學術期刊、碩博士論文、重要會議以及相關圖書的各類文獻,從而對旅游物流這一新興的研究方向進行全方位的把握。從檢索結果看,該研究課題所涉及的文獻只存在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40篇)和“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1篇),目前尚無相關的博士論文、會議論文及書籍資料,這也顯示了國內關于旅游物流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
從文獻所涉及的學科類別看,目前關于旅游物流的相關文獻主要涉及“旅游”(32篇)和“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24篇)兩個學科類別,其他如“市場研究與信息”(3篇)和“服務業經濟”(2篇)等學科類別僅包含少量的相關文獻??梢妼τ诼糜挝锪鞣矫娴难芯磕壳叭灾饕性谂c其高度相關的學科領域,并未引起其他學科領域的廣泛關注。
從文獻發表年度看,最早將旅游物流視為旅游流重要組成部分的研究始于1998年,即唐順鐵和郭來喜(1998)在對旅游流體系進行深入探討時,認為“旅游流是以旅游客流為主體,涵蓋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和旅游能流的一個復雜的巨系統”[1],并給出了旅游物流的概念,可惜的是作者并沒有單獨針對旅游客流進行更深入的分析。而真正將“旅游物流”作為一個新的研究對象和有實踐價值的社會現象而進行的研究則始于2006年,當年相關文獻共6篇,其中被同行引用頻次最高(被引頻次為17次)的當屬賴斌、楊麗娟的論文成果:《旅游物流:從理論到實踐的困惑與解析》。自此,國內關于“旅游物流”的研究開始逐漸興起,2008年與“旅游物流”有關的學術論文共出現9篇,2009年7篇,2010年12篇,相關研究文獻不僅在數量上逐年增長,其研究內容也從最初的概念歸納到旅游企業的物流實踐以及旅游物流的服務體系研究等方面。至此,國內對“旅游物流”的研究逐步走向正軌,并開始發揮其對旅游物流實踐的指導作用。
2旅游物流的概念及價值
2.1旅游物流的概念
由于對旅游物流的研究尚處于最初階段,且實踐中也缺乏典型的以旅游業中的物流服務為主導的企業,因此目前學術界對旅游物流的概念仍未能形成統一的認識,學者們多是從各自的研究角度對旅游物流的概念進行闡述。
最早給出旅游物流概念的學者是唐順鐵和郭來喜(1998),他們認為“旅游物流是指由于旅游活動的開展,在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間產生的物質流動。狹義的旅游物流是指旅游商品的流動和游客消耗的物質,廣義的旅游物流應包括由旅游活動帶來的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的物質交流”,并且認為旅游物流概念的提出,突出了旅游商品的地位,因此必然有助于旅游業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1]。遺憾的是,唐順鐵和郭來喜只是將旅游物流看作是構成完整旅游流體系的組成部分進行探討,并未就旅游物流本身進行深入研究。國內首先提出旅游物流的概念并對其進行較系統研究的學者當屬賴斌和楊麗娟(2006),在其發表的《旅游物流:從理論到實踐的困惑與解析》一文中,首先將學術界對旅游流和旅游物流兩者關系的三種學術意見進行綜述,并對旅游物流產業存在的實踐困惑進行了概括;在與傳統物流和旅游流分別進行對比的基礎上,作者認為“狹義的旅游物流是指旅游活動中有形物質的流動,包括游客隨身物品和旅游商品的購銷流動;廣義的旅游物流是指凡與旅游活動相關的,涉及到物質流動的所有現象和關系的總和,具體包括交通運輸、物品保管、物品包裝、物品裝卸、物品搬運、服務產品流通、信息加工和信息處理”[2]。此后,賴斌等(2006)又對旅游物流的概念特征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在采納最初定義的基礎上,歸納了包括旅游物流在內的旅游流的內涵:“旅游流是以旅游客流為主體, 旅游物流為介體,旅游商流為客體,貫穿了信息流和能流運動,具有方向性的復雜巨系統”[3],從而清晰地表述了旅游物流在旅游流中的層次及其與其他子流的交互關系。潘文軍等(2008)認為“旅游物流是指為了滿足旅游者需求和旅游業發展而開展的物流活動,包括旅客中轉運輸、旅游物質供應以及應用物流信息技術實現景區車輛、人員的管理”,并認為旅游物流提供的是實物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結合物[4],該觀點傾向于將旅游物流看作是無所不包的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流通過程,從而使得此概念闡述尚欠提煉,也損害了其在實踐領域的可操作性。吉良新和林德山(2009)系統分析了旅游和物流、旅游業和物流業的異同點,他們認為旅游業和物流業具有依托要素相似、發展要素相似和過程的相似性,因此構成了兩個產業相互交叉的可能性,并給出了如下定義:“旅游物流是指游客在旅游活動中所引起的物質從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流動的各種物流現象和關系”[5]。吳東(2010)則認為“旅游物流就是將旅游業與物流業進行綜合,同時運用品尚物流平臺,使旅游產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并對目前全國唯一一家旅游物流平臺——廣東省珠海市品尚旅游物流平臺的運作模式進行了分析[6],從分析中可以看到,作者認為的旅游物流應該是旅游產品的物流,即旅游活動中游客需購買的各類旅游產品的網絡化集中展示和分銷。
2.2旅游物流的功能及其價值
賴斌和楊麗娟(2006)認為,旅游物流在實踐中的功能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其一,更好地滿足旅游客流的‘旅速游緩需求;其二,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和最少時間完成旅游物品的‘貨暢其流”[2]。潘文軍等(2008)認為旅游物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物流保障提高了旅游產品的服務質量;旅游業開拓了物流業的新市場;旅游物流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價值等,并對旅游物流的價值實現途徑進行了探討[4]。吉良新和林德山(2009)認為旅游物流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創造時間效用和空間效用滿足游客的需求,它主要由物質流動、物質存儲和管理協調3個關鍵部分組成[5]。杜亮(2010)認為旅游物流的價值主要表現在通過物流活動平衡旅游供需、滿足旅客價值、降低旅游成本[7]。
3物流業與旅游業的互動關系研究
在具體探討旅游物流的實踐可行性時,很多學者從物流業和旅游業互相促進的關系著手展開研究,從而清晰而有條理地展示了兩種行業的密切相關性及其交叉領域的典型特征。
楊亮(2004)認為,旅游業發展亟待導入現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原因有四:一是旅游產品生產與消費的不可分割性并不排除購買與消費相分離的可能性;二是旅游產品的易折損性使得旅游產品應該理解成一種生產能力而非一定數量的產品,因此只有為其搭建完善的供應鏈系統,才能降低折損率;三是不可儲存的旅游產品同樣可以建立自己的庫存系統;四是旅游產品的相互依賴性也使得旅游消費成為“物流”和“人流”的完美結合。對于現代物流理念在旅游業中的應用,楊亮認為可以通過三個途徑實現:一是用現代物流理念來協調旅游行業中高度個性化與低成本之間的矛盾,從而降低旅游定制化服務成本;二是選用基于價值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來協調旅游行業內各類企業間的銜接,從而實現游客價值最大化;三是利用物流管理中如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等高科技手段來提高旅游行業的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8]。
郭榮朝(2004)對物流業與旅游業的互動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物流業發展對旅游業的促進作用表現在:物流基礎設施是現代旅游的先決條件;物流業發展對旅游購物環節有著重要影響;物流正在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而旅游業對物流業的促進作用則表現在:商務旅游是物流業的重要一環;旅游購物品是物流業的窗口[9]。
陳娜、朱彥霖(2004)在對第三方物流發展領域進行探索時提出了第三方物流在旅游業中的應用,作者認為,所有權不同的旅游企業有著共同的依賴—交通運輸,因此,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將顧客作為其運送的標的物,通過合理的安排達到降低交通費用的目的[10]。
毛遂和王明憲(2006)對現代物流理念在旅游業供應鏈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認為現代物流理念能夠促進旅游業供應鏈的功能整合、有助于提供令旅游者價值最大化的服務,而且現代物流技術有助于旅游電子商務的全面發展[11]。
王勇等(2006)認為旅游業可借鑒現代物流的聯盟、信息化、業務外包、精益計算和優化整合等理念和技術,建立旅游業“擬物流”理論,以此來提升我國旅游業管理水平[12]。
潘文軍等(2008)認為,現代物流業與旅游業結合時,既可以將物流看作是旅游運作的基礎設施網絡,也可以理解為物流業對旅游供應鏈的服務支持;旅游與物流結合在一起,形成的旅游物流本質上是針對旅游需求定制和提供的個性化物流綜合服務;應用現代物流思想在以下幾個方面來指導旅游業的發展:應用現代物流服務理念強化旅游服務質量、應用供應鏈思想實現旅游物流供需雙贏、旅游信息與物流信息的結合以及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服務于旅游業等[13]。
孫玉琴和劉新偉(2008)從旅游活動的六大構成要素入手,探討物流業對旅游產業的促進作用,進而提出了現代物流業促進旅游業發展的相關對策:啟動客戶信譽評估系統,提高信譽度;超前溝通,信息對稱;構建與培育旅游產品物流配送中心
等[14]。
蘇潔(2009)從物流業在貴州旅游業發展中的現狀談起,提出了貴州物流業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對策建議:一是構建與培育旅游產品物流配送中心;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及旅游物流的基礎性作用;三是完善旅游交通的相關法律和政策環境;四是發展綠色物流技術以減少環境污染;五是科學管理旅游景區廢棄物[15]。
詹麗(2010)詳細論述了現代綠色物流技術在旅游業中的應用[16]。白海霞(2011)認為用現代物流管理理念指導旅游業是促進旅游業健康、高效發展的關鍵,具體到物流理論在旅游業實踐中的應用,可以通過實施旅游物流信息化來提升旅游產業,通過現代物流服務理念強化旅游服務質量,通過大力發展第三方旅游物流來提升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17]。
4旅游物流理論的實踐應用及模式探討
隨著旅游物流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很多學者開始了對旅游相關企業如旅游飯店、旅游景區、旅游商品等方面物流管理的實踐探索和模式探討,豐富和深化了旅游物流理論的實踐拓展。
田宇和傅慧(2006)針對中國旅游物流實踐中的困惑,通過日本旅游物流“宅急便”模式的案例研究,從實踐的角度回答了旅游物流產業形成的可能性,并就如何實現我國旅游物流產業集群化、規?;瘶嬒耄鉀Q旅游小件物品的社會化配送問題提出了對策[18]。
楊竹青和楊路明(2006)對旅游商品物流及其發展空間進行了分析,嘗試構建電子商務環境下包括旅游商品展銷系統、基于電子商務的旅游商品運輸和倉儲系統、旅游商品現代化物流信息系統和旅游商品遞送網絡四大系統的旅游商品物流體系,并預測未來旅游商品物流發展的四大趨勢,即旅游商品的供應鏈物流管理、旅游連鎖商業的物流管理、旅游商品的虛擬經營與物流管理和旅游商品物流的專業化、規模化和一體化發展[19]。
秦瑞鴻(2007)就我國旅游飯店物流業的發展戰略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旅游飯店物流是使旅游飯店產品在需要的時間到達需要的地點的經營活動,亦即旅游飯店產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而發展我國旅游飯店物流市場的戰略應包括三個內容,一是加強政府的宏觀管理力度,二是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三是建設旅游飯店物流的全國信息平臺[20]。
李彩其和張素娟(2008)認為,游客到景區旅游時所攜帶的生活物品、景區向游客提供的生活用品以及景區向游客提供餐飲、住宿等服務時所需的物品,構成景區主要的物流對象。因此景區物流所包含的具體物流活動有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廢棄物流,其中回收物流和廢棄物流對景區環境保護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作者認為,對可利用型廢棄物進行有目的性、有針對性的收集、分類、運送,使其成為有用的物資或原材料重新進入生產和消費領域的過程為回收物流,而對不可利用型廢棄物,即對那些失去使用價值的廢棄物,從保護環境的目的出發,進行收集、分類,并運送至指定的地點進行掩埋、焚燒等一般處理或采用其他特殊的處理方法的過程稱為廢棄物流。從這一概念出發,作者提出了景區回收物流和廢棄物流的管理原則和注意事項[21]。
徐國虎(2008)認為,狹義的旅游景區中的物流是指旅游活動中旅客及其有形物品的流動,主要包括旅客及其隨身物品的流動;廣義的旅游景區中的物流是指與旅游活動相關的所有物品流動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它不僅包括旅客及旅客隨身物品的流動,同時還包括旅游商品的流動。鑒于景區物流活動對景區環境帶來的影響,作者從政府和旅游商品企業兩個層面提出了針對性的綠色物流管理措施,以期減少旅游物流為整個社會帶來的環境影響[22]。
潘文軍等(2009)將新興自駕車旅游與新“物流服務”模式進行有效結合,通過協調旅行社、景區管理部門、物流公司的關系,完善自駕車旅游物流服務功能,力圖為自駕車旅游提供良好的全程后勤服務[23]。
張玲(2010)以旅游商品與物流業的關系為主題,針對景區游客進行了相關調查,發現制約旅游商品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購買旅游商品地區的物流業不配套,游客因為不方便攜帶或難以送到目的地而放棄購買心儀商品。為解決旅游商品發展中的物流瓶頸,張玲認為在策略上應該分兩步走,即首先在大城市展開,使游客逐步樹立使用物流企業的習慣,物流公司也認識到了這塊市場的潛力和運作程序;在此基礎上,再慢慢開展在較偏遠地區的物流業務。具體到操作層面,就大城市的市場而言,初級階段政府要扮演重要角色;偏遠地區,中國郵政系統可以起到重要作用[24]。
秦立公等(2011)基于協同理念對桂林旅游物流集成優化模式進行研究,認為可以通過物流資源系統規劃、旅游商品物流的集成優化和交通工具的優化集成等措施,為桂林構建一個快速、高效、低成本的旅游物流體系[25]。
5結束語
從上述文獻資料可見,對旅游業和物流業兩者之間互相促進的關系以及兩個行業的合作可能性等方面,學者們都持肯定態度。在對旅游產業中具體行業物流模式的探討中,很多學者也給出了有價值的策略。
日漸豐富的研究成果促成了旅游物流這一新興研究領域的日漸明晰,但是在大量的研究資料中,仍存在一個致命的難題,即旅游物流的內涵到底是什么,旅游物流與不同旅游行業的物流之間的關系如何界定。對這一問題缺乏統一的認識,也就造成了不同學者對研究對象過寬或過窄的界定,從而損害了旅游物流理論在具體實踐中的應用。
本文認為,在對旅游物流的內涵進行界定之前,應首先搞清楚兩個基本問題,一是旅游物流的研究對象,二是其研究目的。旅游物流的研究對象若界定為旅游過程中所有涉及物質的流動,甚至包括游客的流動,則界定范圍過寬,因為很明顯物流與客流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混淆兩者既不利于旅游物流內涵的歸納,也不利于指導具體的旅游物流實踐。而若將旅游物流僅僅看作是旅游商品購銷過程中物的流動,則界定得過于傳統,不利于形成有用的理論體系。因此可以將旅游活動中以游客為載體的物流過程如游客隨身物品的流動、購買商品的流動等視為狹義的旅游物流,而將涉及旅游業不同企業和部門的物流現象看作是廣義的旅游物流。這樣的劃分,使得狹義的旅游物流呈現以游客為核心、以便利游客出游活動為目的的特征,而廣義的旅游物流則呈現以旅游企業為核心、以提供游客滿意的旅游產品為目的的特征,兩種界定在實踐中都有很好的操作性。事實上,旅游企業的物流活動與其他企業的物流活動在本質上是無差別的,只是因為旅游企業所提供旅游產品的獨特要求,使得旅游企業的物流活動呈現出比傳統企業更高水平的物流需求。
至于旅游物流的研究目的,狹義的旅游物流即旅游活動中的物流,其研究目的是如何利用現有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技術來便利和促進游客的出游活動;而廣義的旅游物流即旅游行業的物流,其研究目的則是如何利用現有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技術來降低旅游企業成本、提高旅游產品質量。
在界定旅游物流(狹義和廣義)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的基礎上,具體的概念表述可借鑒其他學者的相關論述,同時仍需要學術界與實踐界的共同探討。然而,概念內涵的具體表述并不影響旅游物流在理論界和實踐界的重要價值,而且隨著該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相關概念和內涵也必將隨之發生相應的演變。
參考文獻:
[1] 唐順鐵,郭來喜. 旅游流體系研究[J]. 旅游學刊,1998(3):38—41.
[2] 賴斌,楊麗娟. 旅游物流:從理論到實踐的困惑與解析[J]. 廣西社會科學,2006(3):62—64.
[3] 賴斌,彭其淵,楊麗娟. 對旅游物流的再認識[J]. 生產力研究,2006(10):193—194.
[4] 潘文軍,葉新財. 論旅游物流及其價值實現[J]. 沈陽工程學院學報,2008(2):192—194.
[5] 吉良新,林德山. 旅游物流辨析[J]. 集體經濟,2009(3):130—131.
[6] 吳東. 淺談旅游物流的發展[J]. 科技信息,2010(14):433.
[7] 杜亮. 論旅游物流的價值及實現[J]. 物流管理,2010(36):11—12.
[8] 楊亮. 用現代物流理念整合旅游業供應鏈[J]. 山東經濟,2004(2):71—73.
[9] 郭榮朝. 物流業與旅游業互動研究[J]. 物流技術,2004(10):37—38.
[10] 陳娜,朱彥霖. 第三方物流發展領域的探索[J]. 經濟師,2004(11):278—279.
[11] 毛遂,王明憲. 基于現代物流理念的旅游業供應鏈[J]. 市場論壇,2006(2):43—44.
[12] 王勇,羅富碧,李奔波,等. 利用現代物流理念提升旅游業管理水平[J]. 軟科學,2006(2):84—87.
[13] 潘文軍,王聞慧,胡珊珊. 淺論旅游與物流的結合與發展[J].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8(2):44—46.
[14] 孫玉琴,劉新偉. 論現代物流業對旅游業發展的促進作用[J]. 企業經濟,2008(5):113—115.
[15] 蘇潔. 論物流業在貴州旅游業發展中的作用[J]. 商業時代,2009(33):118—119.
[16] 詹麗. 淺談綠色物流對旅游業的促進意義[J]. 經營管理者,2010(13):226.
[17] 白海霞. 加快旅游物流整合促進旅游產業發展[J]. 經濟研究導刊,2011(18):166—167.
[18] 田宇,傅慧. 日本“宅急便”模式對中國旅游物流實踐困惑之解析[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6(12):49—52.
[19] 楊竹青,楊路明.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旅游商品物流體系研究[J]. 物流科技,2006(126):4—6.
[20] 秦瑞鴻. 旅游飯店物流業發展戰略研究[J]. 物流管理,2007(6):12.
[21] 李彩其,張素娟. 旅游景區回收物流與廢棄物流管理[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08(8):96—97.
[22] 徐國虎. 旅游景區綠色物流發展策略探討[J]. 商品儲運與養護,2008(2):25—27.
[23] 潘文軍,潘冠群,葉新才. 基于自駕車旅游物流服務的幾點思考[J]. 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09(1):37—40.
[24] 張玲. 旅游商品開發中的物流瓶頸研究[J].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6):80—82.
[25] 秦立公,蔣俊美,袁媛. 桂林旅游物流協同性優化集成模式研究[J]. 廣西輕工業,2011(8):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