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文,李維鋒
高 陽(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馬 波(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試驗室(長江大學);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辮狀河三角洲前緣儲層非均質性評價
高 陽(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馬 波(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試驗室(長江大學);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以準噶爾盆地莫116井區侏羅系三工河組中段J1s12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為例,利用滲透率變異系數和變差函數分別定量評價了儲層在縱向和平面上的非均質性。研究表明,莫116井區侏羅系三工河組中段J1s12儲層水下分流河道的非均質性弱于河口砂壩,非均質性在垂直于物源方向和平行于物源方向上相差不大。
辮狀河三角洲;非均質性;變異系數;變差函數;相控
儲層非均質性表示儲層各種屬性在空間上的變化,是儲層特征研究和油藏描述中一個重要內容,其對分析油氣水在地層中的運移,編制油氣田的開發方案以及開發后期剩余油的分布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影響儲層非均質性的因素主要有沉積、構造和成巖作用。沉積因素控制的儲層非均質性有3個方面:砂體內部結構和構造造成的層內非均質性(表現為沉積韻律性影響儲層屬性在縱向上的分布)、沉積微相在平面上的展布造成的儲層平面非均質性和油藏內砂體縱向上的分布引起的層間非均質性[1]。
準噶爾盆地莫116井區侏羅系三工河組為辮狀河入湖形成的一套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研究區內主要為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沉積,沉積微相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壩、遠砂壩、支流間灣。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壩為主要儲集層。筆者利用滲透率變異系數和變差函數分別定量評價了儲層在縱向和平面上的非均質性。
縱向上的非均質性采用滲透率變異系數來定量評價,變異系數越大,非均質性越強。如采用統計學上的方法計算,變異系數為均方差與平均值的比值,這樣得出的值往往大于1,而在油田實際應用中需要的是一個0~1的值。所以筆者采用更準確的、適合任何滲透率分布類型的勞倫茲曲線法求滲透率變異系數[2]。
1.1滲透率變異系數

表1 不同沉積微相滲透率變異系數表

1.2非均質性模式分析


圖1 水下分流河道(莫8井,4234~4240m)

圖2 河口砂壩(莫116井,4203.9~4204.6m)


圖3 莫116井區三工河組中段J1沉積平面圖

圖4 變差函數示意圖
2.1定性分析

2.2定量分析
使用地質統計學中描述區域性變量的空間結構性和隨機性的工具——變差函數,來定量評價儲層的平面非均質性。通過計算區域變量的實驗變差函數,用數學模型進行擬合,得到一個理論變差函數曲線,求曲線特征值(a、C、C0)(見圖4)來定量評價變量在平面上的非均質性[4-6]。圖4中,變程a表示變量的空間變化速度,變程越大,說明變量的空間變化越慢,各向異性越弱,非均質性越弱;塊金值C0表示變量在較小距離內的較大的變異性;基臺值C+C0表示變量的空間變化幅度,基臺值越大,各向異性越強,非均質性越強[5]。
要反映儲層的非均質性,需要一個綜合指標,不僅能反映變量的空間變化的幅度,還要能反映其變化速度。筆者引入綜合特征參數I:
I=(C+C0)/a
來表示儲層變量的空間變化性,即基臺值與變程的比值,I值越大,則非均質性越強[7]。

表2 不同方向的變差函數曲線特征參數
選取滲透率為區域性變量,計算平行于物源方向和垂直于物源方向上的變差函數曲線(見圖5、圖6),求取特征參數來比較儲層滲透率在這2個方向上的非均質性(見表2)。比較2個方向上的綜合系數I,兩值較接近,說明平行物源和垂直于物源方向的非均質性相差不大。

圖5 平行物源方向變差函數曲線

圖6 垂直物源方向變差函數曲線

2)縱向上,滲透率的分布受沉積方式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呈正韻律,高滲透率分布在底部;河口砂壩呈反韻律,高滲透率分布在頂部。

[1]楊敏,董偉,江喻.儲層沉積微相對非均質性影響的定量研究[J].斷塊油氣田,2009,16(1):37-44.
[2] 孫風濤.儲層滲透率的方向性分析[J].斷塊油氣田,2007,3(14) :38-45.
[3] 陳昊,黃新文.儲層沉積微相與儲層非均質性關系研究——以文留油田文65斷塊沙二下為例[J]. 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4,1(26):33-34.
[4] 董桂玉,何幼斌.儲層宏觀非均質性的幾種表征方法[J].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5,27(4):590-591.
[5] 陳鳳喜,劉海峰.變差函數在辮狀河沉積砂巖儲層規模預測中的應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10):9-11.
[6] 畢研斌,麻成斗.變差函數在描述儲層平面非均質性中的應用[J].新疆石油地質,2006,3(24):251-253.
[7] 劉澤容,杜慶龍,蔡忠.應用變差函數定量研究儲層非均質性[J].地質論評,1993,4(39):297-300.
[編輯] 洪云飛
P618.13
A
1673-1409(2012)05-N061-03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5.020
2012-02-12
汪文(1985-),男,2007年大學畢業,碩士生,現主要從事沉積相和油藏地質方面的研究工作。
李維鋒(1960-),男,1982年大學畢業,博士,教授,現主要從事沉積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E-mail:5055192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