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路生,尹太舉,代盈營(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長江大學),湖北 荊州 434023)
田 宏(渤海鉆探工程公司油氣合作開發分公司,天津 300280)
油藏數值模擬技術在大慶高含水油田的應用
徐路生,尹太舉,代盈營(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長江大學),湖北 荊州 434023)
田 宏(渤海鉆探工程公司油氣合作開發分公司,天津 300280)
經過多年的穩產高產,大慶油田進入高含水階段,由于油層多,層系之間的差異大,井網劃分跨層系現象較為普遍,剩余油分布越來越復雜,給油田穩產和調整挖潛帶來的難度越來越大,剩余油分布預測成為高含水期油田的開發關鍵。為定量分析大慶油田進入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特征,以精細油藏描述為基礎,結合油藏開發動態,利用油藏數值模擬技術再現油藏生產過程和不同時期油水分布。基于大慶油田北三區西部開發數據和監測資料,利用地質模型對區塊生產過程進行了模擬,再現了油藏開發歷程。由于層段多、砂體形態復雜、層內非均質性較嚴重,油層部分部位控制程度相對較差,在油層的邊角部位、差油層及層內差儲層段成為剩余油分布的集中區。以該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提供相應的措施調整,從而解決油藏注水開發中的3大矛盾,對油田開發生產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高含水;油藏數值模擬;剩余油
松遼盆地發育有3套含油組合,即上部黑帝廟油層含油組合,中部薩、葡、高油層含油組合,下部扶楊油層含油組合。而大慶油田北三區屬中部含油組合,發育薩、葡、高三套油層,形成于松遼盆地整體坳陷過程中的一個顯著回返和充填時期,即青山口組水退旋回晚期至姚家組-嫩江組水進旋回早期,屬早白堊中期松遼盆地北部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積,沉積總厚度約380m。北三區薩爾圖油層以三角洲內前緣和三角洲外前緣沉積為主,主要發育水下分流河道、主體席狀砂和非主體席狀砂微相。葡萄花油層主要為三角洲平原及三角內前緣沉積,在該段地層上部發育大型的分流河道沉積,下部以內前緣的水下分流河道及席狀砂沉積為主。薩爾圖油層以三角洲外前緣和內前緣沉積為主,主要發育主體席狀砂和非主體席狀砂2種微相。
北三區經過多年的穩產高產,油水分布非常復雜。加之油層多,層系之間的差異大,井網劃分跨層系現象較為普遍,而且目前在水驅基礎上,還采用了多種三次采油工藝,特別是進入高含水后期開發后,剩余油分布越來越復雜,給油田穩產和調整挖潛帶來的難度越來越大,剩余油分布預測成為高含水期油田的開發關鍵。剩余油的研究較多,但是基本上都屬于定性分析,不能直接測定剩余油,而是通過一定的處理、計算、推導得出地下剩余油的分布狀況。而油藏數值模擬技術很好解決了該類問題,油藏數值模擬方法就是利用油水滲流理論,對各層段的剩余油形成過程進行模擬,弄清油水運動規律,定量刻畫不同時期的油水分布,動態描述剩余油的分布和變化,反映出各個階段各層的剩余油分布狀況,總結剩余油分布規律,并提供相應的挖潛措施。
北三區西部位于大慶長垣薩爾圖油田純油區內,含油面積18.50km2,地質儲量13098×104t,縱向上發育薩爾圖、葡萄花、高臺子3套油層,共分7個油層組、27個砂巖組、92個沉積單元。油藏類型為背斜型砂巖油藏,無氣頂,不對稱短軸背斜構造,具有統一的壓力系統,邊水、底水不活躍。自1964年薩、葡主力油層投入開發以來,研究區先后經歷了3次大的調整,截止2009年12月,全區累積注水24738.41×104m3,累積產油4583.61×104t,采出程度34.99%,采油速度0.61%,累計注采比1.02,年注采比0.94,綜合含水92.04%,地層壓力10.76MPa。該區已經進入高含水階段。
2.1工區模型建立和網格劃分
選取整個區塊范圍內的水驅井做為模擬區,由于該地區具有較強的層內非均質性和強烈的平面非均質性,因此選用ECLIPSE三維三相黑油模擬軟件作為模擬器。為精細模擬該油藏,并考慮今后的井網部署,建立平面模擬網格系統如下:在X方向有63個節點,Y方向80個節點,Z方向為124層,共有63×80×124=624960個網格。平面上網格步長25m×25m。模擬層與地質細分層相同,縱向上78個大層,對主力層進行了細分,總層數為124層,對應于該油組井段的各個砂體。
根據油藏儲層建模成果,按所劃模擬網格和模擬分層,經網格粗化得到了各層的頂底深度、凈毛比、孔隙度、滲透率、飽和度等參數的網格數據場。對孔隙度、飽和度等數值采用算術平均,滲透率粗化采用全張力計算方法。地質模型粗化后輸出的ECLIPSE數據體直接用于數值模擬。
2.2油藏物性參數和動態數據的選取
1)油藏物性參數 油藏物性參數主要包括:油藏和流體物性參數、相滲曲線和流體PVT。該區相滲曲線依據不同的滲透率區間來進行相滲分區,共劃分了8個相滲區間,采用了8條相滲曲線。
2)動態數據 動態數據主要是從投產到2010年3月油水井資料(不考慮區塊聚合物驅替的井),包括油井產油數據、產水數據、壓力數據、水井的注水速度和注水壓力等,通過油藏數值模擬軟件ECLIPSE前處理,形成ECLIPSE接受的數據格式文件。
2.3歷史擬合及結果
歷史擬合主要對油層開采期產量、含水、壓力水平等歷史資料、實測產液剖面資料和單井生產資料進行反復擬合,使模型能較好地符合油藏地下情況。主要擬合指標為全區的壓力、產液、含水及單井的產液、產水、含水。這些指標主要受地層巖石及流體熱物理參數、區域滲透率和相對滲透率的影響。通過反復調整影響參數,使全區產液和含水得到較好擬合,從而使模型再對實際動態資料的擬合下能盡量逼近地下真實情況(見圖1)。

圖1 全區產液量和綜合含水率擬合曲線
一般來說,剩余油的平面分布主要受油層滲透率、平面非均質性和井網條件的控制,也相應具有一些基本特征。研究區歷史擬合后總結剩余油分布特點如下。
3.1在相鄰注水井或采油井的中間區域剩余油飽和度高
擬合結果表明,在2口注水井的中間平衡區,由于壓力平衡,注入水不能波及,形成剩余油的富集區,而在2口采油井的中間部位,由于遠離泄壓的采油井,地層壓力較高,注入水很難波及到,存在較多的剩余油 (見圖2)。
3.2平面非均質性較強的油層中,局部低滲透帶有較多的剩余油
油層中物性分布情況直接影響到剩余油的分布狀況,低滲透層吸水少,注入水推進慢,水洗差,剩余油也較多 (見圖3) 。

圖2 相鄰生產井中間區域剩余油分布

圖3 高滲透區油水井未波及區域剩余油分布
3.3油藏局部井網不完善的的區域存在較多剩余油
油藏的邊緣區域剩余油飽和度高,這是由于該油藏由于沒邊水驅替,且這些區域井網也不夠完善,對部分砂體控制程度低,注入水無法波及到,所以含油飽和度高 (見圖4) 。
3.4差油層整體水驅效果差,全層都具有較高的含油飽和度
差油層整體水驅效果差,全層都具有較高的含油飽和度(見圖5),由于儲層物性差,整體水驅效果較差,剩余油在全層都有分布。

圖4 油藏局部井網不完善的的區域剩余油分布

圖 5 儲層整體物性較差造成油層整體具有較高的剩余油飽和度
結合模擬過程體現的一些問題,為了解決在注水開發中不斷出現的3大矛盾(層間矛盾、平面矛盾、層內矛盾),提高采收率,可以進行油水井的調整,這種調整是以水井為主,調整方法如下。
4.1提高中低滲透層的注水強度,適當降低高滲透層的注水量或間歇停注,以調整層間矛盾
在油田開發的中后期,主力油層的采出程度已相當高,進入特高含水的采油期。在調整開發層位時,主力油層不斷被封堵,生產油層越來越少,產油量大大下降。那些原來的非主力油層經過注水和一系列的油層改造措施,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逐漸彌補了主力油層下降的產量,使得油田得以保持穩產。在這種情況下,對于相應的注水井,就應當提高中低滲透層的注水強度(如果提高水量有一定的困難,應當酸化這些層段,以達到配注要求),對于長期大排量高強度注水的高滲透層,則應當減少注水量或定期停注。
4.2加強非主要來水方向的注水,控制主要來水方向的注水,調整平面矛盾
在注水開發的油田,有一部分井組,注采不完善,井網對油層的控制比較差,由于地質上的原因,水驅控制儲量比較低,或者不成注采系統。有些井組,盡管井網比較完善,由于平面上滲透率的差異,仍然存在著單向受益問題,以致造成油層平面上的舌進。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加強非主要來水方向的注水,提高其注水量;同時控制主要來水方向的注水,降低其注水量,使注入水在平面上處于相對平衡狀態,水線均勻推進,平面矛盾得到解決。
4.3層內堵水
層內非均質嚴重,注入水沿高滲透帶水竄的現象,嚴重地危害了油井的正常生產,使油井含水大幅度上升,產油量下降。因此必須對油水井進行堵水,為油田長期高產穩產創造條件。堵水前,必須正確判斷出水層位,水的來源不同,堵水的方法也不一樣。
1)利用ECLIPSE油藏數值模擬軟件,模擬了油藏開發歷史,定量地描述了不同時期的油水運動規律,確定了不同時期的剩余油分布規律。基于區塊開發數據和監測資料,利用地質模型對區塊生產過程進行了模擬,再現了油藏開發歷程,表明由于層段多、砂體形態復雜、層內非均質性較嚴重,油層部分部位控制程度相對較差,在油層的邊角部位、差油層及層內差儲層段成為剩余油分布的集中區。
2)針對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規律,提供了相應的調整措施:提高中低滲透層的注水強度,適當降低高滲透層的注水量或間歇停注; 加強非主要來水方向的注水,控制主要來水方向的注水; 層內堵水。以此解決注水開發中的3大矛盾, 對油田開發生產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1]劉德華,劉志森. 油藏工程基礎[M].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4:91-95.
[2]俞啟泰. 注水油藏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區[J] . 石油學報, 2000,21 (2) :45-50.
[3]謝俊,張金亮. 剩余油描述與預測[M].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2003:60-67.
[4]陳永生. 油田非均質對策論[M].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1993:90-120.
[5]朱焱.提高油藏數值模擬歷史擬合精度的方法[J]. 石油勘探與開發,2008,35(2):225-229.
[6]王鳳蘭.大慶油田“十一五”期間油田開發主要技術對策研究[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7,26(2):62-65.
[7]郭騰明.油藏數值模擬法預測剩余油分布及調整挖潛措施——以臨南油田夏32塊油藏為例[J].斷塊油氣田,2002.9(3):29-31.
[8]潘舉玲.油藏數值模擬中油水相對滲透率曲線處理方法[J].油氣地球物理,2007,5(4):17-19.
[9]周煒,唐仲華,溫靜,等. 應用數值模擬技術研究剩余油分布規律[J] . 斷塊油氣田, 2010,17 (3) :325-328.
[10]靳彥欣, 林承焰, 賀曉燕,等. 油藏數值模擬在剩余油預測中的不確定分析[J] .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8 (3):22-29.
[11]郭正懷,關振良. 應用油藏數值模擬方法研究聚驅后剩余油分布規律[J] . 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10,32(5):284-287.
[12]王書寶, 牛栓文. 東辛油田多油層復雜斷塊油藏高含水后期細分層系研究[J]. 石油勘探與開發,2004,31(3):116-118.
[13]徐安娜,穆龍新,裘懌楠. 我國不同沉積類型儲集層中的儲量和可動剩余油分布規律[J] . 石油勘探與開發,1998,25 (5) :41-44.
[編輯] 洪云飛
TE319
A
1673-1409(2012)05-N105-04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5.034
2012-02-28
國家油氣重大專項(2008ZX05010)。
徐路生(1983-),男,2008年大學畢業,碩士生,現主要從事油氣田開發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