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銀 王一耒 王洛彩
導讀:科薯6號品質優良、效益突出,適于棗莊市種植。早春拱棚覆蓋栽培常采用4、6、8壟的拱棚。選用一級和二級脫毒種薯作種,嚴格消毒、催芽、晾芽后播種。注意及時破膜防“燙傷”,嚴密控制溫、濕度;及時培土防變綠;重點防治馬鈴薯晚疫病、青枯病和環腐病;靈活確定采收期。


棗莊市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主產區滕州市是有名的“中國馬鈴薯之鄉”。近10年來,棗莊市早春拱棚馬鈴薯的栽培面積逐年增加,已由2001年的2萬hm2發展到2011年的3萬hm2,設施管理技術不斷提高。針對主栽品種魯(薯)引一號應用多年,品質、產量下降,抗性明顯退化的實際情況,滕州市農業科技研究所按照高產和抗病的育種目標,選育出適于當地生態條件,品質優良、效益突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科薯6號。早春拱棚覆蓋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如下。
不宜選擇前茬為茄果類或白菜、甘藍等的地塊,高產栽培最好選擇肥沃平整、土壤疏松、土層深厚、排灌方便的壤土和砂壤土,冬前深耕25~30 cm,播種前細耙兩遍,上虛下實平整。結合整地,每667 m2施優質腐熟農家肥5 000 kg或商品有機肥150 kg。
早春早熟栽培最好采用大拱棚或中拱棚,4、6、8壟拱棚栽培最多。4壟拱棚拱桿長2.5~3 m,直徑(大頭)約1.5 cm,竹竿搭梢對接,拱高1 m左右、寬3~3.2 m,選用4 m寬的農膜覆蓋,其他拱棚可參考4壟拱棚。一般在播種前3~5天選無風晴暖天氣扣膜,提高地溫。
嚴格控制種薯質量,最好選用一級(G2)和二級(G3)脫毒種薯,限制或禁推其他遠代種薯,以幼齡和壯齡塊莖作種,剔除病薯、爛薯和畸形薯。選晴天中午晾曬種薯1~2天,每1 kg種薯切40~50塊為宜,每個切塊質量20~25 g,每塊有1~2個芽眼。及時揀出病薯塊,并用0.4%高錳酸鉀液或75%酒精對切刀消毒。種薯切塊后立即用藥劑拌種(用70%甲基托布津2 kg加72%農用鏈霉素0.5~1 kg均勻拌入50 kg滑石粉,每50 kg種薯用1~2 kg混合藥拌勻)或包衣拌種(將10%適樂時懸浮種衣劑25~50 mL稀釋成1~2 kg和切好的100 kg種薯拌勻),能達到防蟲防病的效果。
催芽播種能保證早出苗、出齊苗,比不催芽的可提早10天以上,增產15%~20%。播前20~25天開始催芽,大拱棚一般在12月底,中拱棚一般在1月上中旬。具體應根據播期、催芽條件和品種生理狀況而定。將切塊放在具有保溫和增溫效果的室內催芽,也可利用日光溫室或大拱棚+小拱棚多層覆蓋催芽(一層砂土一層種薯,一般3層,不超過4層,上面加蓋農膜草苫),也可選用背風向陽屋前地作成陽畦(北墻高1.5 m,南墻高0.4 m)催芽。適宜催芽溫度為15~25℃,待芽長1.5~2 cm時,將薯塊取出置于10~15℃有散射光的室內或日光溫室內晾芽,芽見光會停止伸長而變綠、變軟,結實粗壯,可避免播種時傷芽。
當10 cm地溫穩定超過7℃時,選無大風、無寒流的晴天播種。棗莊市及周邊地區播種時間:拱棚三膜覆蓋在1月中下旬,拱棚二膜覆蓋在1月底至2月上旬,拱棚栽培在2月5~15日。一壟雙行栽培,要求壟行距75 cm(覆蓋90 cm寬地膜),行距20 cm左右,株距28~30 cm,斜調角種植,播種密度為4 500~5 000株/667 m2。播前或播種時澆足底水,如土壤稍干,必須造墑播種,一般種植溝深7~8 cm,寬25 cm,開溝澆水2 h后下種,或頭天下午澆水,第二天上午播種。同時,由于設施馬鈴薯生長期短,需肥集中,生育期間不便追肥,要一次性施足底肥,下種后隔空施硫酸鉀型復合肥50~80 kg,硫酸銨 100 kg,硫酸鉀50~60 kg;重茬的最好每667 m2增施硼肥、鋅肥、錳肥各1 kg。整地時未施有機肥的每667 m2田塊應再施入有機質含量30%以上的有機肥100 kg,但應避免種肥接觸。每667 m2用3%辛硫磷顆粒劑3~4 kg對細土10~15 kg或用毒死蜱300 mL與豆粕等拌成毒土,順壟撒入播種溝內,防治地下害蟲。播后覆土起壟,壟高10~15 cm(濕而黏重土壤10~12 cm,疏松土壤14~15 cm),每667 m2噴施施田補(二甲戊樂靈)除草劑80~100 mL并覆蓋地膜。
出苗后及時破膜、放苗。晴天室外溫度25℃以上時,膜下溫度很高,如不及時破膜,幼苗將被“燙傷”。必要時不見苗也要破膜,噴施了除草劑的地塊更應破膜。破膜后的幼苗葉片肥厚,苗齊苗壯。如有寒流,可在寒流過后,根據溫度狀況及時破膜。在寒流到來前澆水,在地邊熏煙防凍、抗寒流。
出苗后,嚴密注視溫度變化,及時通風換氣,生育前期可在中午通小口排除有害氣體。3月中下旬,當氣溫達20℃以上時,每天9:00打開棚兩端通風,將溫度控制在白天 22~28℃, 夜間 12~14℃,15:00 左右封口。蓋棚期間,經常用竹竿振蕩薄膜,抖落水滴,增加光照。4月上旬,可視氣溫變化晝夜揭膜,全揭膜前3~4天,白天揭、晚上蓋,進行煉苗。到終霜期視天氣狀況及時撤棚。
整個生育期澆3~4次關鍵水。第一次在快出苗時,第二次在團棵期,第三次在植株封頂時,第四次在膨大期。具體澆水次數據墑情而定。如果播種后天熱、干旱,未出苗就得澆第一次水。現蕾時,開始結薯,需水較多,忌干旱,應保持土壤濕度為最大持水量的70%~80%,每7~10天澆一次水;如土壤過干或過濕,易產生畸形薯或裂薯,降低商品率,造成減產。但不可大水漫灌,澆至壟高1/3~1/2為宜;不可積水,遇大雨及時排水。收獲前5~7天停止澆水。
如果壟窄或壟頂距種薯塊不到14 cm,會造成大薯變綠,應該在地膜上面培土,要培成雙肩大壟,使土壤疏松透氣,為馬鈴薯創造良好的結薯條件。中期為了促進養分向薯塊轉移,及時噴施2次0.2%磷酸二氫鉀液、葉面肥或沖施肥。前期缺氮肥應補氮,后期不要追施氮肥,重點追施鉀肥。如施肥不平衡或大量打膨大素容易造成裂薯。
馬鈴薯晚疫病,發病前或發病初期交替使用科佳(氰霜唑)和福帥得(氟啶胺)2 000~2 500倍液、銀法利(霜霉威·氟吡菌胺)和烯酰嗎啉800倍液,施藥間隔期7~10天,連續噴灑3~4次,對植株全面均勻噴透。青枯病和環腐病應以農業措施預防為主,發病初期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 0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400~500倍液或農抗“401”500 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 300~500 g,隔7~10天 1次,連續灌2~3次。4月底5月初用高效、低毒的菊酯類農藥和吡蟲啉防治蚜蟲和白粉虱;用阿維菌素、瀏陽霉素或其他高效、低毒的殺螨劑交替噴霧防治茶黃螨。
拱棚栽培的馬鈴薯商品成熟期為4月中旬至5月中旬,過早收獲,薯塊淀粉含量較低,產量不高,但價格較高;越晚收獲,淀粉含量、產量越高,但價格降低。具體收獲時間應根據馬鈴薯的用途(鮮食或貯藏)、市場行情等靈活掌握,確保高產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