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禮 ,許耀照 ,張東昱 ,張文斌 ,呂彪 ,孟克軍
(1.河西學院,河西生態與綠洲農業研究院,甘肅張掖,734000;2.張掖市經濟作物推廣站;3.蘭州市榆中縣城關鎮人民政府)
河西走廊是甘肅省主要的設施蔬菜生產區,截止2010年底,僅日光溫室面積達1.536萬hm2。但日光溫室蔬菜主要以土壤栽培為主,連作障礙現象嚴重。番茄連作后多表現產量低、風味差、易徒長、畸形果多、果實綠肩多、硬度小、大小不整齊、果實不圓整等,使經濟效益下降[1]。而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在克服土壤返鹽、土傳病蟲害、連作障礙、提高果實品質和單產等方面均較土壤栽培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2],是未來農業發展的理想模式。
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在河西走廊推廣,但受技術、資金等因素影響,推廣面積一直很小。進入21世紀,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面積逐年增加,尤其是荒漠區日光溫室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現已有一定規模。
番茄別名西紅柿,果實營養豐富,是全世界栽培最為普遍的果菜之一,也是河西走廊荒漠區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面積較大的果菜之一。但目前河西走廊荒漠區番茄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選用的品種大多是土壤栽培的品種,表現為產量低、適應性差,不能發揮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優勢。隨著番茄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面積的增加,品種問題現已成為番茄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發展的瓶頸。為此,我們于2010年從國外引進5個番茄品種,在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條件下進行品種比較試驗,以期篩選出適應荒漠區日光溫室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優良品種,為當地大田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試驗在甘肅省臨澤縣平川鎮三二村荒漠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日光溫室內進行。示范園區海拔1 360~1 395 m,地處東經 100°01'~100°35',南緯39°22'~53°03'。栽培方式為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
供試番茄品種有保羅塔、特斯、582、409、1042,均由河西學院荒漠區日光溫室建造及關鍵技術研究課題組提供(國外引進)。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5個處理,選用3棟日光溫室,每棟日光溫室為1個區組,3次重復,每個處理種 2 槽,槽長 8.5 m,槽寬 1.3 m,每槽 2 行,小區面積 22.1 m2。
參試番茄品種于2010年6月24日播種,7月16日按株行距50 cm×50 cm單苗定植,2011年2月12日拉秧。所有參試番茄品種均采用單稈整枝,其他栽培管理按課題組提供的技術規程管理。
①物候期記載 調查記載開花期、第一穗坐果期、采收始期、采收末期、采收期。
②植物學性狀測定 每個小區隨機調查10株番茄,測量其第一穗果著生節位葉片數、第一穗果著生高度(從地面量至第一穗果著生節位的高度)、第一穗果結果數(第一穗上所有著生果的個數),最后求平均數。
③經濟性狀測定 果實性狀:隨機選取10個果實測定其平均單果質量、果形指數、果肉硬度、心室數、果實顏色、有無綠肩。貨架期:在室溫下,果實從采收到果實表面開始腐爛或發生霉變所經歷的天數。
④果實品質測定 可溶性酸含量測定采用氫氧化鈉標準溶液滴定法[3];可溶性糖含量測定采用蒽酮比色法[4];維生素C含量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5]。
⑤產量測定 從番茄始收期開始,每次收獲時單獨測定不同品種、不同小區產量,2011年2月12日計算總產量。
利用DPS 6.55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差異顯著性測驗采用Duncan's法。
參試番茄品種物候期存在差異,結果見表1。1042、特斯表現早熟,始收期為11月4~5日,比409和582采收始期提前8~10 d;保羅塔介于其間,為11月10日。采收期1042最長,為100 d;其次是特斯,為99 d;保羅塔和582的采收期分別為94 d和92 d;409的采收期最短,為 90 d。
參試番茄品種植物學性狀存在差異(表1)。第一穗果著生節位葉片數,以582和409最多,為9片;其他參試品種相同,為7片葉。第一穗果結果數特斯最多,為5個;409最少,為3個;保羅塔、582和1042均處于兩者之間,為4個。第一穗果著生高度以409 最高,為 66.35 cm;其次是 582,為 63.45 cm;保羅塔最低,為 43.90 cm。
由表2可見,果形指數最大的是特斯,為0.84,果實較圓整;最低的是409,為0.74;其他品種果形指數在 0.74~0.84。平均單果質量從大到小為:409>582>保羅塔>1042>特斯。果肉硬度從大到小為:特斯>409>582>保羅塔>1042。貨架期從長到短為:582>409>保羅塔>1042>特斯。582果實存在綠肩,其他參試品種果實均無綠肩。409果實心室數為5個,其他品種果實心室數均為3個。

表1 參試番茄品種主要物候期及植株前期性狀觀測

表2 參試番茄品種經濟性狀、果實品質及前期產量測定
由表2可看出,各番茄品種果實維生素C含量從高到低為:409>特斯>保羅塔>582>1042。番茄果實可溶性糖含量從高到低為:409>582>特斯>保羅塔>1042。番茄果實可溶性酸含量從高到低為:582>1042>409>保羅塔>特斯。
由表2可見,小區平均產量保羅塔最高,為134.0 kg,與保羅塔、特斯和409產量無顯著差異。小區平均產量1042最低,為63.2 kg,1042與保羅塔、特斯、409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與582產量無顯著差異。
由試驗結果可看出,保羅塔綜合性狀明顯優于其他參試品種,在品質、商品性、耐儲性、豐產性方面也明顯優于其他品種,比較適合河西走廊荒漠區秋冬茬日光溫室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特斯的果形指數最高,果實圓整,可溶性酸含量最低,風味好,早熟且采收期也長,但貨架期短,不耐儲。409的維生素C含量最高,果大、耐低溫,但較晚熟,前期徒長現象嚴重,第一穗果坐果率低,果形指數小,不適宜秋冬茬栽培,根據后期的表現,409可作一大茬栽培。1042果小且產量低,582有綠肩,目前不適宜在張掖市日光溫室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條件下推廣種植。
[1]陳建芳,張雪平,于兆陳,等.日光溫室番茄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1999(7):25-26.
[2]蒲興秀.番茄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基質配方試驗研究[J].農村實用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04(8):30-32.
[3]韓雅珊.食品化學實驗指導[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1992:35-36.
[4]張志良,瞿偉菁.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7-128.
[5]王蘭菊,胡青霞,張惠梅.果品蔬菜貯藏加工實驗指導[M].鄭州:河南農業大學出版社,200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