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豐
探究式教學是指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具體說來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
一.創設情境,激活自主探索的思維
創設情景是探究式教學成功的前提。創設情境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來,讓他們產生一種積極發現,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從而誘發探究的意識,激活探究的思維。
1.創設認知矛盾的情境
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學生初讀課文后,我啟發學生回憶自己平時不小心被開水燙著,被火柴梗燒著時的感覺,有的說會大聲驚叫,有的說會哭出來。然后出示文章的重點段:“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慢慢熄滅。這個偉大的戰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該有多大的毅力啊!是什么力量使他忍住常人所不能忍的事呢?”讓學生帶著疑問去探究。
2.創設認知沖突的情境
學習《白楊》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讀題,再說說課文是寫什么的?有的學生說是寫爸爸的,這時我出示了四個答案:a、專門寫人;b、專門寫物;c、既寫人也寫物;d、表面寫物實際寫人。使學生的認知產生了沖突,我趁機引導學生探究,到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據。
3.創設興趣激發的情境
探究式教學就是一種激發式教學,精心的情境設置,就是要引導學生并從不同的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選擇探求問題的解決辦法,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為此,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內容,帶著疑問去探究,鼓勵學生組成臨時探究小組,共同合作,這樣同學之間就有了多元的優勢互補。課外的探究,要鼓勵學生更多地與同伴共同探討,探究大家都感興趣的課題。
二.巧撥妙引,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探究式教學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究,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師要巧妙點撥,相機誘導,在教學中教給自主探究的方法。
1.圍繞矛盾處質疑
語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實合理的地方,引導學生圍繞矛盾大膽質疑,是尋找自主探究切入點的方法之一。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時,我先讓學生查查“親人”的意思(指有血緣關系的人),再說說這里的親人是誰?(大娘、小金花、大嫂等許許多多的朝鮮人民),然后引導學生自主質疑:“明明不是親人,課文為什么稱他們是‘親人呢?”象這樣的提綱摯領般的問題正是學生自主探索的最好起點,圍繞矛盾處質疑,往往會使學生豁然開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扣住情境點換位
課文是作者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產物和思想軌跡,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關角色,或充當某些角色,去換位思考。如學習《詹天佑》一文時,我讓學生當詹天佑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向外賓(同學)介紹詹天佑的事跡,講解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的示意圖。為了使自己更好地進入那種情境,當好“工作人員”這一角色。
3.捕捉“空白”點延伸
課文是例子,更是藝術品,有許多“留白”之處。引導學生捕捉這些啟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點,盡情發揮想象,是尋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點。如《憶鐵人》一文中,鐵人說的一句話“哦……咳!”兩個字,三個標點,言簡意賅,值得深究。我引導學生抓住這一“空白”點,聯系上下文,延伸想象,體會鐵人當時的心情,把握鐵人的品質。
4.挖掘定勢點創新
思維定勢是學生創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潛在障礙。在探究性學習中,要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維定勢點,反向思考,拓展空間,引發創造。如學習《濫竽充數》一文時,引導學生思考:多少年來,人們在理解這則寓言的故事時,都把責任推到南郭先生身上,這合理嗎?為什么?當然,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摸索、創新的過程。小學語文探究式教學的運用,教學活動計劃的設計,一定要根據教材內容和教材設備來擬定,充分照料到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趣味性和創新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習者的優勢。
(作者通聯:518100深圳市龍崗區愛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