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麗
(江南大學商學院、江南大學江南發展研究院 江蘇 無錫 214122)
因為幼兒教育存在外部性以及市場失靈,同時實現教育公平,農村幼兒教育應該得到財政支持。
外部性是指一項經濟行為附帶地對外觀者形成影響,而旁觀者獲得利益或承受成本并沒有反映到市場價格中,就出現了外部性。農村幼兒教育的社會邊際收益大于私人邊際收益,為實現私人利潤最大化,私人會根據私人的邊際收益=邊際成本,來確定供應量,但其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產量為社會的邊際收益=邊際成本時所確定的產量,此時社會最優產量是大于私人的最優產量。因而,幼兒教育服務屬于外部性很強的社會服務,追求社會利益的政府理應為社會所獲得的外部性收益付費,這為政府支持教育服務供給提供了基礎。
引起幼兒教育市場失靈主要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幼教市場質量與數量逐漸的下降。信息不對稱必定導致信息擁有方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而使交易的另一方的利益受損,出現逆向選擇現象。在農村教育市場,賣方比買方擁有更多的信息,買方出價給定情況下,為了攫取最大化利潤,教育低質量產品將會驅逐高質量產品,買方的市場信心逐漸喪失,最后導致市場萎縮。農村幼兒家長往往缺乏專業知識,無法分辯托幼機構的質量,教育的收益很難短期完全顯現,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家長對幼兒教育價值的判斷,從而影響他們的選擇行為。
公平包括起點的公平、實質的公平和結果的公平。對于不公平更應該有適當的救濟和補償。羅爾斯認為,公平并非絕對的平等,而是包容了差異和充分顧及社會下層人民利益的平等。羅爾斯認為應盡力通過某種補償或再分配使某一社會的所有成員都處于平等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曾提出“矯正主義”的思想。英國法學家韋德曾精辟地指出,“權利依賴救濟”。教育財政公平應包括基礎教育資源的享用公平,在考慮個體、制度、空間差異時救濟(或補償)公平兩個部分,而補償或救濟是弱勢群體應該享有的保護性公平,是對公共資源的一種必要再分配。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在分析貧窮的原因時指出:“收入的差別最主要是由擁有財富的多寡造成的。和財產差別相比,個人能力的差別是微不足道的。較低層的或工人階層的父母常常無法負擔子女進優秀商學院或醫學院所需要的費用,這些子女就被排除在整個高薪職業之外。”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戴維和布勞(David M.&Blau)解釋了政府的財政投資調控幼兒教育市場的作用機制。沒有政府的財政投入幼兒教育靠自身的市場運作只能處于低投入,低產出的惡性循環。而有了政府財政支持幼兒教育,教育服務的數量與質量都得以提高,幼兒教育行業吸引了高素質的人才,兒童獲得良好的基礎教育服務,為此,教育投資的回報率大大提高了。
農村許多地方撤鄉并鎮后,小學向人口集中地搬遷,各學校之間的間隔拉大。小學附屬的幼兒園班隨之減少,造成農村幼兒園和學前班的大面積減少。近些年來的并鎮撤鄉浪潮,以及財政體制的變革,使得農村幼兒供給主體的發生了變化,幼兒園由公立為主體逐漸向私立轉變。財政支持幼兒教育的資金主要來自于鄉鎮財政部門,很難以得到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另外,縱向、橫向的財政資金分散,很難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由于財力支持不足,公立幼兒園質量、數量下降,導致幼兒園市場供需矛盾加劇,致使民辦幼兒園成了賺錢的行當。很多民營機構紛紛開始為謀利辦園,這使公立幼兒園市場更加的蕭條。
農村幼兒教育的需要數量下降。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大量涌進城鎮同時將孩子也帶入了城鎮,總體農村幼兒教育人數下降。也有很多父母進城打工,將兒童留在農村,怎樣提高留守兒童教育質量,依然是農村教育市場中最為棘手的問題。在城鄉差別拉大,貧富懸殊的情況下,我國至今沒有幼兒教育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農村幼兒教育機構根本無法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相對于城市普通市民家庭的兒童,農村兒童根本得不到財政支持。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重心上移到縣、區后,財政收入也基本上被縣財政收取,農村幼兒教育依然讓鄉、區統籌負責是不現實的,因此幼兒教育就失去了資金支持,目前農村幼兒教育很大的比重是依靠民營機構來提供。我國農村幼兒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小,投入結構不合理,很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政府職能的優先順序和戰略重點都會反映到財政支出安排上。借鑒國外對幼兒教育的支持途經,為發展我國農村幼兒教育提供借鑒。國外支持教育途徑主要有3種:
第一種,選擇是政府直接投資方式。一方面,以政府支出為主,兒童家庭保護為導向,設計出了以兒童家庭為基礎的幼兒教育財政補助體系,主要在西北歐高福利國家實行;另一方面,以政府支出為主,兒童入學為導向,財政支出的對象主要是社會幼兒教育的提供者,托幼機構或者社區,在英國、法國實施。
第二種,選擇是政府與民間協作,通過父母的工作單位實現。美國與加拿大等國,幼兒的財政資助,有部分按父母的收入水平通過財稅系統按比率支付。意大利和比利時則分別規定,雇主必須以0.1%和0.05%的職工工資總支出水平為依據為0~3歲兒童服務機構提供經費支持。稅式兒童補貼,即國家通過財稅系統的減稅、退稅和稅前預留等措施,給兒童提供補助的一種形式。美國采用了低收入家庭累進退稅和高收入家庭累退退稅方式,隨收入增加或減少退稅比率,并且通過稅法來管理。

圖1 不同財政支持支持機制對比
第三種,以民間投入為主,兒童入學為導向,韓國和亞洲的許多國家,以市場與社會投入為基石,推行教育服務市場化操作。
圖1中左圖與右圖的對比,左圖中縣、鄉財政支出的路徑長,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而右圖建立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直接使得資金到達補貼對象減少在分級財政流動中的損失,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各級教育和財政部門間相互貫通的財政投資體制。為保證幼兒教育財政經費自由流動,整體規劃和統籌安排。國家教育部和財政部門應設立幼兒教育專項資金,該資金應可在省、地、縣和鄉鎮級財政與教育部門直接流動。幼兒教育歸屬到基礎教育體制,財政部門統籌經費,確定各級政府對幼兒教育財政撥款的承擔比例,各部門單位對幼兒教育承擔的份額也須以法律的形式穩定下來。
加強幼兒教育財政投資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管理,建立幼兒入學資助體系和轉移支付制度,重點扶持的公辦園要優先招收貧困兒童,規定公辦園中貧困兒童所占的比例,對貧困兒童實行學費減免政策。對進入私立園中的貧困兒童實行個人及其家庭補助,保障他們最基本的入學機會和就學條件。政府引導民間資金進入幼兒教育市場,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運用市場的運行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幼兒教育財政經費的使用效率。
[1]蔡迎旗,馮曉霞.論中國幼兒教育財政投資體制的重構[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2).
[2]Neil Gilbert Paul Terre, 社會福利政策導論[M].黃晨熹,周燁,劉紅,譯.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3]蔡迎旗,馮曉霞.政府財政投資幼兒教育的合理性比:來自國外的教育經濟學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