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高玉梅 龐貝
特約通訊員/俞悅
李彥宏引領網絡變革的“框”世奇才
本刊記者/高玉梅 龐貝
特約通訊員/俞悅

2005年百度上市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早已成為億萬網民的口頭禪。可誰知,為旁邊那個小小的搜索框,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帶領全體百度人一次又一次突破了相關領域的關鍵技術,一次又一次賦予了這個“框”全新的內涵?
這是一個簡單可依賴的“框”,卻又是最不簡單的框。說它簡單可依賴,是因為它讓億萬網民最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說它最不簡單,是因為推動框變革的是改變人們生活、創新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夢想,引導框發展的是開闊的眼界與高超的預判力,支撐框運作的是眾多強大、復雜而無聲的技術。
這個框,提高了人們獲取服務的效率。
這個框,完善了互聯網科學理論體系。
這個框,推動了互聯網產業形態升級……
就在百度搜索框改變世界信息交互方式的時候,其背后的支撐力量——云計算技術也從幕后走向臺前。基于百度強大的云計算技術,通過搭建云開放平臺生態系統,百度再一次成為了IT產業革命的引領者。
——這一切皆是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技術、管理、預見力上所具備的曠世才華凝成的結晶。
歷史的車輪總是在關鍵事件、人物的影響下,改變前行的軌跡,搜索產業便是一個很好的寫照。如今,搜索引擎已經從過去那個單純的網頁檢索工具變成了人們的智能“伙伴”:當你需要查詢列車信息、閱讀小說、下載一款應用軟件、尋找某個問題答案……你都可以通過搜索框直接獲得。甚至于,你可以享受到不用搜索即可得到應用和服務的全新體驗。
搜索框的這種“智慧”源于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提出的一個劃時代、極具創新性的概念——“框計算”。
“框計算”不僅改變了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搜索效率和精確性,而且也如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教授所言——“框計算”的出現,為互聯網服務的全面改進提供新的平臺,為振興民族產業和實現新的產業革命做出貢獻。
實際上,在推動民族產業振興、互聯網產業變革、信息獲取方式革新上,李彥宏很早就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淋漓盡致地發揮著他在技術、管理、預判力上的卓越才能。
“能否有一種新算法改變信息的檢索排序方式呢?”
——誰也沒料到,李彥宏彼時的一個想法,成就了如今的搜索產業。
1994年,李彥宏加盟華爾街道?瓊斯公司。在三年多的就職生涯期間,李彥宏牽頭開發了全球第一個網絡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那時,面對每天15萬條的資訊,李彥宏發現,用戶很難快速準確地在系統中找到想要的信息,系統服務效能異常低下。于是,喜愛創新的李彥宏開始琢磨如何能夠讓用戶便捷地獲取信息。
豐富的經歷和開闊的眼界讓李彥宏很快地想到了一種方案。這種方案的靈感來源于他在北京大學所學的科技論文索引方法。“科學論文通過索引被引用次數的多寡來確定一篇論文的好壞,超鏈就是對頁面的引用。超鏈上的文字就是對所鏈接網頁的描述,通過這個描述可以計算出超鏈和頁面之間的相關度。”在腦海里逐漸成型的這種想法讓李彥宏非常興奮。
很快,擁有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士學位、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的李彥宏,憑借著他雄厚的計算機技術實力,開始反復研究、論證這一理論。
有志者,事竟成。最終,“超鏈分析”概念在李彥宏孜孜不倦的研究中塵埃落定。1996年,李彥宏正式提出了這一概念并發表了相關論文。次年2月,李彥宏向美國國家專利商標局申請了專利——“超鏈分析技術”(Hypertext document retrieval system and method,專利號5,920,859)。
隨后,李彥宏受邀赴全球萬維網大會演講這一前瞻技術,聽眾席上便有Google創始人佩奇和布林。到1998年10月,Google正式上線,同年,佩奇開始申請PageRank的專利。但由于PageRank與李彥宏之前申請的超鏈分析專利具有相似性,美國專利商標局直到2001年9月才批準了佩奇的專利申請。
在1997至2000年間,李彥宏通過不斷地思考、實踐,逐步完善了超鏈分析技術理論。他先后在IEEE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并申請了數項專利。
一石激起千層浪。超鏈分析技術的問世和發展,引發了搜索領域的巨大變革。
超鏈分析技術在全球率先解決了基于網頁質量排序與基于相關性排序相結合的問題:它將鏈接文字作為重要的檢索資源,使搜索引擎能夠更準確地理解目標網頁的內容,有效提升搜索結果排序相關度;該技術還可根據網頁被推薦的熱門程度,提供給用戶更可信、更權威的搜索結果,提升搜索結果排序權威性。

2011年,李彥宏頒發百度最高獎,百萬美金獎勵基層員工
不僅如此,李彥宏在其超鏈分析論文中特別指出了不同文字鏈接的關聯性。這種思想前瞻性地預言:未來不同語種搜索引擎可能在主要技術上不盡相同。這也暗示全球搜索市場不會出現一家獨霸的局面。從現在看來,這種預言已成為現實。目前,中文、英文、俄文等差別較大的語系已經分別存在百度、Google、Yandex和Naver等多個風格迥異的搜索引擎。
正因為超鏈分析技術的創新性、高效性等優勢,這項技術被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服務所使用和借鑒,極大地推動了整個搜索產業的發展。
1999年,李彥宏結合當時國內互聯網行業發展的現狀,根據自己多年累積的經驗判斷——中國互聯網發展已具有巨大潛力。于是,他毅然放棄了美國綠卡,懷抱服務祖國的理想,回國創建了搜索引擎公司——百度。依靠強大超鏈分析技術的百度,在不到十年時間,就成長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及最大的中文網站,并徹底改變了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
超鏈分析技術的基本理念還被應用于全球各主流搜索引擎。這一技術專利被后來的214件國際專利引用,其中包括Google、Microsoft、Amazon、Yahoo、Aol、IBM等公司的與搜索引擎相關的專利。
對搜索產業乃至整個IT產業產生的巨大影響,使得李彥宏及他的超鏈分析技術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在2011年中國計算機大會上,計算領域著名專家、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副主席兼信息學部主任彼得·弗里曼講述了影響計算產業發展的關鍵事件和人物,如羅伯特·卡恩發明了TCP協議,艾倫·珀利斯設計了Algol語言和編譯器等,史蒂夫·喬布斯開創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新時代。在講到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設計了網絡搜索新算法并創建Google公司時,提到“李彥宏在同一時間設計了相似的算法”。
毋庸置疑,李彥宏發明的超鏈分析技術已成為當今搜索產業的基石。他依靠自己的遠見卓識和創新精神,推動中國乃至全球互聯網產業邁出了革命性的一步。
但,這僅是他創新的開始,是他用技術改變世界的序曲。
李彥宏是弗里曼的計算機發展史報告中唯一提到的中國學者。原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先生對此表示:“弗里曼在世界計算機領域有很大影響,他在介紹計算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時,特別提到李彥宏,這說明李彥宏在推動計算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中做出了可載入史冊的歷史性貢獻,其成就得到了國際上權威學者的肯定。實際上,李彥宏提出超鏈分析算法早于佩奇和布林,他的貢獻是中國學者推動計算機科技發展的典型代表,國人應引以為傲。”
寶劍鋒從磨礪出。在帶領公司奮勇前行的路上,李彥宏傾注大量的才智與精力,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技術、模式上的探索與創新。

李彥宏在帶動科技創新之余,還和軟件巨頭比爾?蓋茨共同推動公益事業
這種精神也使得李彥宏在中文信息搜索的信息抓取、資源索引、內容排序等關鍵技術領域,研究出了眾多突破性的成果:通過研究網民行為和中文的語法、語義、語用屬性,創造性地將中文切分轉換、命名實體識別、用戶需求分析、文本挖掘等技術與中文搜索相結合,優化排序算法,成就了“百度更懂中文”的美譽;規劃、開發了基于互聯網鏈接拓撲圖自動分析的抓取系統,引入信息內容產生時間及用戶數據作為抓取特征因子,使百度在信息抓取及時性方面保持業界領先水平,中文信息覆蓋面位居世界第一……
就在李彥宏不斷完善整個搜索技術的過程中,一個新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互聯網早期信息資源匱乏,難以完全滿足網民對信息的需求。
“如果我在中學有一個很好的同學,我想知道他當時在干什么,但網上找不到,是我們技術不行嗎?不是。因為網上就沒有內容,就是技術再好也沒有用。” 李彥宏清楚地意識到問題的所在。
秉持著“不為創新而創新,創新的目的是滿足用戶需求”的原則,李彥宏開始思索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百度一直認為,很多信息存在于人的大腦中,還沒有體現在網絡上,要將這些隱性信息發掘出來,并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搜索引擎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基于這一思路,并得益于自身寬闊的視野、豐富的才識,以及對創新的執著,2003年,李彥宏創新性地提出了此前其他搜索引擎公司都沒有意識到的理念——社區化搜索產品理念,提出搜索引擎與知識類社區產品相結合的戰略方向,開創了搜索產業新的發展道路。
在這一戰略方向的指引下,李彥宏主持設計主要產品架構,推出了一系列基于搜索的知識類產品。
百度貼吧是2003年“出生”的一個Web 2.0產品,比Web 2.0概念還早出現。它是一個讓網民集聚,并針對相同話題展開交流的場所,吸引了大批網民在其上創造內容、分享思想。百度貼吧建立的用戶系統、索引系統,以及各級權限判斷機制等,奠定了社區類產品的基本設計思想和架構。
而互動式知識問答分享平臺百度知道、網民共同參與內容編輯的百度百科等知識類產品也緊跟著貼吧,相繼登陸互聯網的歷史大舞臺。如今,在百度知道上,每天有近20萬個網友在線提問,近60萬個網友在線貢獻答案,累計解決了一億七千多萬個問題;而百度百科也已經收錄了近460萬個詞條——相當于26本《辭海》總和,并以每天2000個新詞條的速度快速“成長”。
這些產品已然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網絡知識分享平臺。它們的出現不僅引領了用戶創造內容的Web 2.0時代,豐富了互聯網上的信息,還有效地促進了中文知識的積淀、分享和交流,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和社會進步。
超鏈分析技術改變了搜索產業,社區化搜索理念引領了Web 2.0時代……在為社會、產業創造巨大成果之后,李彥宏并未停下自己改變世界的步伐:2009年8月,在主題為“從你開始、創新世界”的“百度技術創新大會”上,李彥宏提出了另一個足以引爆搜索產業變革的理念——“框計算”,開啟了一個新的搜索時代。
在傳統搜索引擎上,人們只能檢索互聯網上的網頁信息,而“框計算”能夠為用戶提供基于互聯網的一站式服務,是一種簡單可依賴的互聯網需求交互模式。用戶只要在“框”中輸入服務需求,系統就能明確識別這種需求,將該需求分配給最優的應用或內容資源提供商處理,并最終在搜索結果頁面直接返回最匹配的內容。如果按照用戶平均篩選信息、點擊并進入下一級頁面過程為5秒計算,那么“框計算”每年可通過一次次的縮短5秒,為網民省下14億個小時。
用戶看到的是簡單可依賴的框,而在框的背后是百度強大的技術力量。在李彥宏的領導下,百度人不斷探索、突破“用戶需求識別”、“海量數據對接與指令匹配”等關鍵技術。
滴水穿石,李彥宏的指導和百度人的努力換來了技術上的巨大成就。例如,在“用戶需求識別”技術上,百度已成為全球當之無愧的領導者。這一技術旨在確定用戶究竟要互聯網為他做什么,是互聯網科學最復雜和最具技術含量的一個領域,其中包括語義分析、行為分析、智能人機交互、海量計算處理等子領域。如用戶想從互聯網得到一個“形容很開心的句子”,這個請求首先被拆成不同粒度的20個語義單位進行分析,之后,后臺需經過3億次計算來識別這個需求,并在100億個網頁資源中檢索并進行需求分配,而整個過程卻在不到十分之一秒內完成。
在“海量數據對接與指令匹配”方面,百度也積累了巨大的技術優勢:系統會與繁雜的海量數據及應用實現規模化、同步化、標準化對接;在識別出用戶需求的同時,精準高效地匹配出對應的數據及應用資源,并發出指令,最終呈現給用戶所需的搜索結果。
當然,“框計算”要實現“即搜即用”這一目標,不僅需要大量的技術支撐,還需要擁有龐大的數據和應用。“很多應用其實還沒超出信息和內容的范疇,我們可以把數據和內容綜合起來都叫做信息。但是我們注意到,用戶的需求越來越紛紜復雜了。” 李彥宏深知“框計算”要很好地滿足用戶需求,離不開合作伙伴的支持。于是,他先后宣布推出數據開放平臺、應用開放平臺。
這些開放平臺采用先進的產業標準,提供了足夠開放的技術接口,讓想加入到這個平臺的應用服務商能以最簡單便捷的方式加入進來。同時,開放平臺還為應用服務商提供了技術、渠道方面的資源,為應用服務商創造更大的利益。
目前,百度數據開放平臺的合作商已超過5000家,覆蓋了公共生活、娛樂休閑、體育、教育、時事熱點等互聯網幾乎所有領域。百度應用開放平臺也已審核上線應用超過7萬個,應用日總體驗達數千萬人次。
“框計算”創造性地構建了面向用戶提供新交互模式、面向開發者提供開放平臺、將用戶與開發者無縫連接的全新的服務形態,實現了“即搜即得”、“即搜即用”的互聯網新體驗,使中國信息產業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并推動了整個IT產業技術進步。
在開發者、用戶、媒體還驚嘆于“框計算”、開放平臺等新理念、新產品帶來的巨大社會價值、經濟價值之際,李彥宏又給人們帶來新的驚喜——百度新首頁。創新永無止境——李彥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不斷詮釋著這句話。
“百度的使命是讓人們最平等便捷的獲取信息、找到所求。‘框計算’已經幫助人們實現了互聯網信息和應用的即搜即得、即搜即用,百度新首頁將進一步通過服務集成、智能推薦等方式,實現整個互聯網和用戶的需求無縫對接。”李彥宏向世界宣布了通過新首頁,打造“一人一世界”網絡生活的偉大構想。
百度新首頁在傳統的搜索框下,增加了導航通知、實時熱點、應用、新鮮事四大模塊。互聯網上的信息、服務、應用,可以以用戶喜歡的方式,集成在百度的新首頁上。同時,新首頁擁有智能推薦功能,會基于用戶行為和興趣建模,了解用戶在干什么,想要什么,并根據機器算法和機器學習,向用戶智能推薦所最想要的信息、應用或服務。
技術改變世界,李彥宏再一次實踐了這一信念。新首頁的推出,使得不同人群都可以建立自己專屬的互聯網領地——對于大學生而言,在百度首頁上,用一個賬號即可以連接他的人人網、校園BBS、英語學習網站等全部內容,暢通無阻;老年人的百度首頁,則可以根據他的興趣和需求提供養生類網站、棋牌類游戲等信息和服務的智能推薦。
建立自己的專屬世界、享受內容的智能推薦——百度新首頁可以讓用戶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搜索操作,大大提升了效率,實現了搜索產業由“即搜即得”、“即搜即用”,向“不搜即得”、“不搜即用”轉變的跨越式發展。如今,“寬帶中國”戰略起飛在即,4G網絡試商用步伐逐步臨近,智能終端日新月異,特色網絡應用層出不窮……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已經成為了部分人群的半個世界。李彥宏“一人一世界”的構想順應了人們對網絡生活的新需求,進一步帶動了社會的網絡化進程。根據計劃,未來,百度新首頁不僅可以出現在電腦上,也可以出現在手機、汽車、電視等任何一個終端上,幫助每個用戶更加方便地管理自己的互聯網世界。
就像“框計算”為用戶服務的同時,需要引入合作伙伴一樣,新首頁也為應用開發商提供了良好的發展與競爭環境。
新首頁向所有站長、開發者、服務提供商開放,提出“每個開發者都可以上百度首頁”的合作理念——這將帶來全新的產業機遇,并由此改寫整個互聯網產業格局。更重要的是,在這套系統中,開發者地位完全由用戶決定。得用戶者得發展,這將引領行業越來越多地關注用戶價值,帶動整個產業鏈良性發展。
“框”是目的,云是手段。百度搜索引擎可謂是最具代表性、數據處理量最大的云計算應用。在“框計算”推動互聯網產業升級之際,作為“框計算”底層支撐力量的百度云計算技術,也在李彥宏的部署下,發揮起繁榮互聯網產業的作用。
這種作用的重要程度及無可替代性,需從百度云計算技術所擁有的強大實力說起——
經過10多年的發展,互聯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由于網絡帶寬較低,數碼產品普及率不高,網絡上的照片、音頻、視頻資料十分稀缺。但現在,各種數碼產品快速普及,網絡帶寬迅速提高,數量龐大的多媒體資料被上傳到網上。
多媒體文件占據的存儲空間,比傳統的文本文件大得多,再加上網民數量急劇增加,互聯網上的數據量呈現爆炸式增長,互聯網系統也越來越復雜。
系統越是復雜,處理速度就越低,服務的時效性就會隨之降低。然而,用戶對時效性的要求卻越發強烈——這已成為互聯網上一個尖銳的矛盾。
在這種產業環境下,李彥宏不斷引領著百度人完善云計算技術,使其支持了龐大的用戶請求,經受住了超大規模機器集群、海量數據的分布式存儲和處理、幾近苛刻的時效性及安全性等各種挑戰,支撐著公司業務快速發展:百度目前已經收錄超過數千億個網頁;每天響應來自138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億次搜索請求,且響應都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處理數據總量達100~1000PB,每天處理的數據量達10~100PB;百度對外發布的70多個產品在同一個基礎架構上進行開發、調試、運行、維護……
正是這些長期的“實戰”經歷,使得百度在云計算領域處于無可厚非的領軍地位。
那么,如何將百度在云計算方面的能力和優勢用以服務其他企業,以繁榮整個互聯網產業?這成為李彥宏和百度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不同于許多云服務商的做法——單純地面向企業提供一個存儲云平臺,或是一個開發環境,然后按需收費——開闊的視野和深厚的才識,讓李彥宏看得更高、更遠:他要搭建一個云開放平臺生態圈,讓產業鏈上的軟硬件提供商、中小應用開發者、用戶都加入到這一生態系統中,實現多方共贏,繁榮整個互聯網產業。
在這一偉大構想的指導下,百度穩步而快速地前行,并于2012年3月23日,在互聯網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天,百度召開開發者大會,正式發布百度云戰略。百度向廣大應用開發者提供免費的資源平臺,并開放百度的核心能力,如將百度搜索、貼吧、知道等已有的海量數據開放給開發者。開發者不需要購買機器,只要會寫程序就可以實現創意,并在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穩定性的百度云開放平臺上運行、維護、推廣應用,享受百度給予的流量收入分成。這引爆了開發者的創業、創新熱情。
為實現云戰略,百度在大會上推出了“百度開發者中心”,為開發者構筑四大服務體系:開發服務、運營服務、渠道推廣服務以及變現服務,藉此與開發者緊密合作、共同發展。同時,百度還推出了個人云存儲服務(PCS)、百度應用引擎(BAE)2.0,以及移動測試環境(MIC)。
建設云開放平臺生態系統已經成為百度發展的重頭大戲。李彥宏正帶領著百度人,在擴大生態系統、優化系統結構等方面不懈努力,穩步推進IT產業變革,平等成就每一個人。“過去12年,百度和廣大站長一起成長,未來,百度將和中小開發者一同成長”。
超鏈分析技術、社區化搜索理念、框計算、新首頁、云開放平臺生態系統,這些只是李彥宏創新實踐的冰山一角。十多年來,李彥宏永遠堅守在潮流的最前沿,引領著產業變革。這讓人不禁疑問,他似乎總能見他人所不能見,總能在正確的時間作出極具預見性的決策。
實際上,李彥宏的這種“遠見”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對信息的廣泛涉獵。而小時候的一段經歷讓他明白視野是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這個經歷發生于李彥宏在山西陽泉一中就讀之時。那時,李彥宏曾被選派去山西省省會太原參加全國中學生計算機比賽。臨去以前,成績優異的李彥宏信心滿滿,相信一定能拿一個名次回來。因為他總覺得相較于其他同學而言,自己的計算機水平已經相當不錯了。
可是,最后的結果卻是連三等獎也沒有拿到。
這不能不稱之為一個打擊。看到結果之后,李彥宏并沒有想明白問題出在哪里。但當他走進太原市的書店之后,疑惑似乎有了答案。他發現,在這里有許多他在陽泉市內根本看不到的計算機書籍。也就是說,太原市的同齡人們在信息的獲取能力上比起他來有著先天優勢,當時的他根本就沒有辦法和他們同臺競爭。
成功的人總是善于從生活經歷中發現經驗,總結、吸納,并形成未來生活的行動指南。李彥宏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曾經的經歷讓他了解到視野的重要性。于是,在之后的生涯中,李彥宏總是讓自己在需要了解的領域無所不知。
正是這種態度和博學多識成就了李彥宏的預判力。在百度發展的每個關鍵時刻,李彥宏的判斷力、決策力與創造性思維引領百度披荊斬棘、破浪前行:2003年,百度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2005年,百度上市,創造納斯達克神話;2008年,百度日本公司正式運營,國際化戰略全面啟動;2011年,百度全年營業收入達145.01億元,同比增長83.2%,全年營業利潤約為75.77億元,同比增長91.4%……
李彥宏帶領著百度始終保持令業界驚詫的發展速度,也使中國成為美國、俄羅斯和韓國之外,全球僅有的4個擁有搜索引擎核心技術的國家之一。
在為互聯網界、為社會、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李彥宏也獲得了政府、業界的高度肯定。他先后獲得中國科協“求是”獎、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首都杰出人才獎、中國留學人才歸國創業“十大杰出人物”,并入選中組部“千人計劃”。同時,他還榮獲“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IT十大風云人物”,“改革開放30年30人”等榮譽稱號。《福布斯》、《時代》、《商業周刊》等國際雜志,也多次將李彥宏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全球商業人物”和“中國最具影響商界領袖”。

對李彥宏而言,讓百度一家獨大已經不是目標,更重要的是希望引領中國互聯網走向世界,讓中國真正出現世界級的企業。“這是我們這一代企業家身上一個很重要的責任。”李彥宏早已為百度定下一個目標——下一個10年,要讓百度這個名字在全球一半以上國家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