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碩
張玉燭和他的綠色水稻
文/陳碩
糧食安全對我國乃至世界各國來說,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我國60%以上的人口都以大米為主食。過去一些年,由于面臨糧食供給問題的巨大壓力,在稻作生產中強調了產量的提高,卻忽視了品質的改善。然而,隨著我國稻作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大米的品質要求也隨之不斷增加,稻米品質問題開始成為備受關注的對象。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湖南省水稻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提升水稻品質研究,培育了一大批優質稻新品種,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取得了一系列優異的技術創新成果,該所培育的湘晚秈11號、12號、13號、17號,早秈31號、42號等品種成為南方優質稻主栽品種。
張玉燭自1995年以來,承擔了一系列以大面積增產為目標的水稻栽培研究項目,并針對湘北勞動力缺乏和商品大的特點,在該地區開展輕簡無公害栽培技術研究。“九五”期間,張玉燭承擔的優質食用稻“三高一少”技術體系研究與應用成果,有效解決了優質稻產量與品質關系的矛盾,促進了優質稻大面積的推廣。該成果2001年榮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他驕傲地告訴記者:“無論是外觀還是口感,我國優質大米足以和國外進口高檔大米抗衡,且產量超出他們一倍以上,在優質稻米最難突破的產量問題上,我國已經走在發達國家之前。”
目前國家對優質稻米各項指標規定越來越嚴格,除外觀好、口感佳、加工品質優良等指標外,又增加了一項重要指標——衛生品質。這意味著僅僅達到高產已經不能滿足我國對優質稻米的要求。此外,近年來稻米污染事件屢有發生,我國農作物普遍面臨農藥、重金屬、化肥污染等威脅,如何確保優質稻米的品質成為我國科研人員攻關的焦點。與水稻打交道多年,張玉燭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國家大力倡導“綠色農業”的背景下,水稻生態栽培處于舉足輕重的位置。如果不能盡快實現綠色栽培、生態防控,我國稻米產業很難達到優質標準。
湖南省作為我國以水稻為主的產糧大省,水稻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各種作物首位。但一直以來,該地區生物災害頻繁發生、重大害蟲危害不斷加劇,已經對湖南水稻高產、優質構成嚴重威脅。據有關數據統計,湖南省每年因生物災害減產的糧食高達100萬噸以上。張玉燭說:“由于病蟲災害頻發,農藥使用量便會隨之上升,最終不僅導致稻米品質不高,還使得環境污染嚴重,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因此,針對病蟲害防治問題和農藥污染問題,綜合考慮病蟲與農藥對水稻產量和質量的影響,研究生態調控技術顯得非常必要。”
從2008年開始,水稻研究所優質稻技術研發團隊在張玉燭、趙正洪等專家的帶領下,開展了水稻節氮增苗、稻螟赤眼蜂與蛙類人工飼養和田間釋放、新型益害蟲分離式殺蟲燈等水稻生態栽培技術研究,集成了水稻綠色生產“蜂——蛙——燈”技術。張玉燭說:“在示范區應用這一系列新技術,優質稻種植基本可以做到無需使用殺蟲劑,就能將病蟲害造成的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大大減少了農藥對環境和稻米的污染。”
張玉燭介紹,這套“蜂——蛙——燈”集成技術是根據AA級綠色稻米質量標準制定的,充分遵循了水稻蟲害——天敵食物鏈原理。例如,每年5月下旬和8月中旬是湖南螟蟲大量產卵的季節,此時農技人員會及時釋放赤眼蜂寄生到螟蟲卵上,吸收其營養,從源頭上阻斷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的繁衍;而研究人員在稻田間放養牛蛙、青蛙等蛙類,以此抑制稻飛虱的大量繁殖,不僅有效地控制了蟲害的發生率,降低了水稻病害風險,而且在產出生態稻米地同時也產出了生態蛙類,真正做到科學、環保、無污染。此外,張玉燭還帶領研究人員,發明了誘蟲效率高、不傷害昆蟲的扇吸式誘蟲燈和益害昆蟲分離技術與裝置等2項專利技術,大大提高了誘蟲效率。
張玉燭說,“蜂——蛙——燈”技術協調了綠色生產產量和品質間的關系,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水稻重大害蟲的控制問題,從源頭上有效地遏制了化學農藥污染,保證了優質稻米的衛生品質和質量安全。目前這類兼顧高產、優質、環保的綜合栽培技術在國內外還沒有發現相同或類似的報道,湖南省開創了我國水稻栽培生態防控的先河,為我國建設綠色水稻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水稻綠色生產“蜂——蛙——燈”集成技術的支持下,湖南省水稻連年取得“質”、“量”雙優的好成績。張玉燭透露,該項技術已在長沙、株洲、益陽、常德等地進行了生產示范,下一步將會在湖南全省大面積推廣。
2011年10月16日,在世界第29個糧食日到來之際,湖南省科技廳組織中國農科院、國家水稻所、湖南農大、省農業廳等單位的專家,對張玉燭等人承擔的水稻綠色生產“蜂——蛙——燈”集成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進行了鑒定,專家結論認為:這一技術在不施用化學農藥的情況下,有效控制了水稻病蟲害,確保了水稻高產、優質,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

張玉燭在常德調查早稻種植情況

張玉燭(左)在水稻綠色栽培放蛙現場
多年來,湖南水稻研究所一直致力于以生態調控為主體的多層預防措施和多種生態調控手段研究,并力爭將化學農藥用量控制在最低限度或完全不使用。張玉燭說:“這些研究能夠持續有效地控制災害性病蟲發生,對保證我國水稻高產、優質和保護生態環境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糧食安全對我國乃至世界各國來說,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近年來,在袁隆平院士領導下,超級稻創新團隊畝產突破900公斤,極大地增強了我們養活13億人口的信心;在優質稻創新團隊張玉燭、趙正洪等一批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優質稻產量取得重大突破,栽培技術大踏步提升,水稻品質和生態栽培技術均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一些關鍵技術甚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蜂——蛙——燈”綠色生產技術成果,堅定了我們對優質稻米栽培技術的探索熱情。2011年袁隆平院士領導的我國水稻產業取得的這兩項成果,不僅是對我國確保糧食數量和質量安全的巨大貢獻,也是中國對全球水稻行業作出的巨大貢獻。

張玉燭,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副所長。長期從事水稻栽培研究。承擔國家水稻科技攻關項目、農業部農業結構調整重大研究專項、省科技攻關項目等多項國家省(部)課題,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省農業科技進步獎4項,出版著作3部,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上圖為張玉燭在蜂——蛙——燈綠色生產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