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龐貝 閻耀軍 佟春霞
赤誠繪宏圖丹心寫輝煌記天津市小南河村黨委書記馬敬厚
文/龐貝 閻耀軍 佟春霞
2011年12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社會藍皮書:201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指出,2011年是中國城市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中國城鎮人口比重為49.68%。2011年末,這一比例上升至51.27%,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這標志著中國數千年來以農村人口為主的城鄉人口結構發生了逆轉,中國從一個具有幾千年農業文明歷史的農民大國,進入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成長階段。藍皮書認為,這種變化不是一個簡單的城鎮人口百分比的變化,它意味著人們的生產方式、職業結構、消費行為、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將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

霍元甲紀念館
華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農耕文明的發展史。自上古時期到鴉片戰爭之前,農業文明以她深厚的積淀哺育了中華血脈,造就了民族性格。鴉片戰爭以后,隨著西方文明的不斷滲透,中華大地開始了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艱難轉型。
東方風來滿眼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也在這一年,安徽鳳陽小崗村包產到戶的一聲春雷拉開了農村經濟改革的序幕,之后帶動全國經濟改革全面啟動,中國經濟走上快車道,整個社會城市化轉型加速。
這是一個國土廣袤、人口眾多的民族的艱難跨越,這是一個世界歷史未曾面對的新鮮命題,這是“亙古未有之變局”。
然而直至目前,我國依然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國仍有8億農民。處在“三步走”計劃的第二階段,如何引導8億農民走向富裕,如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
不容置疑的是,農業、農村和農民,依然是這個從歷史走來的民族的根基所在。而2004年以來的中央“一號文件”,幾乎成了黨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笆晃濉逼陂g,從農村稅費改革到各項惠農政策的實施,從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到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再到對農民權益的日益重視,可以說,農民和農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然而,面對城市化的滾滾洪流,中國需要什么樣的農村?中國需要什么樣的農民?在新的時代潮流里,中國農民將以什么樣的面貌承擔歷史責任?這是面向時代的宏大命題。
在這里,我們僅僅截取歷史進程的一個橫斷面,捕捉農村社會轉型中的一個鮮活人物,看看他和這個村莊能否為我們提供一個闡釋這一命題的具有啟發性的腳注。
這個人叫馬敬厚,這個村莊就是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小南河村。
馬敬厚出生在小南河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他身上,有著傳統農民所具備的勤勞、堅韌、樸實的優良品質。然而這種品質并不足以使他們的生活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由于物質極度饋乏,馬敬厚的幼年十分清苦,他吃過稻糠、山芋秧面、麩子,掏過大糞,17歲就要去生產隊務農出河工,18歲被生產隊派去磚廠“出磚”,已經頂得過干活的壯勞力。勤勞肯干加上年輕有頭腦,1977年,馬敬厚當選為小南河村11隊隊長。
中華民族是勤勞務實的民族,歷來不尚空談。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沒有歷史經驗可以借鑒,從中央到地方,從集體到個人,對于如何向前發展,都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自發探索階段。馬敬厚也帶領他的11隊忙于探索。
憑著敢擔責任、敢冒風險的勁頭,他帶領11隊社員排除阻力,先后購買了三臺拖拉機,使11隊不僅糧食單產高,而且增加了副業運輸收入。原本一直落后的11隊成為村里的第一名。
1982年,馬敬厚被大隊調到農機隊任隊長。任職第一年,為了能為全村18個小隊的三夏、三秋兩個農忙季節服務好,為了實現耕地播種時的合理收費,他將全村每斗每條(筆者注:當地土地量詞)各小隊的耕地約6000畝全部丈量了一遍。在此期間,他組織了第一個汽車駕駛員學習班,使十幾人成為本村汽車駕駛員。這樣,1983年,他被任命為小南河村聯合社副社長,主管漁業養殖隊。
與此同時,黨對農村的經濟改革也逐步放寬:1983年1月,《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正式頒布。文件指出,要按照我國國情,逐步實現農業的經濟結構改革、體制改革和技術改革。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文件提出擴大市場調節,使農業生產適應市場需求,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進一步把農村經濟搞活。
而要搞活農村經濟,除了靠根植土地埋頭苦干之外,更需要的是經營頭腦。馬敬厚應時而動,全力以赴抓漁業生產。
小南河村從1981年開始漁業養殖,實際養殖面積僅有500多畝,到1985年馬敬厚成為漁場場長之前幾乎沒有盈利。馬敬厚上任時,村里給的任務是:每年上交60萬元。這個差距嚇跑了一半以上的老職工,當馬敬厚卷著鋪蓋卷走馬上任來到漁場時,60名養殖隊員只剩下了半信半疑的30人在等他。
馬敬厚沒有因為他人的動搖而退縮,第一件事就是著手制定漁場管理制度和調整人員配置,實行養殖與分配掛鉤,分坑獨立核算,充分調動各坑各隊的生產積極性。同時聘請科技人員現場技術指導,成立水質化驗室,科學投餌,防治病蟲害,定期監測魚的生長狀況,實施科學養殖。
一整套的科學養殖模式加上一整套的科學管理模式,使整個養殖場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局面,最終實現承包當年(1985年)完成60萬元的上交任務,并使全場職工都成為年均分配1萬元的“萬元戶”。
初戰告捷,馬敬厚的能力和魄力展露無遺,漁場職工士氣高昂,企業充滿了活力,這給了馬敬厚更加堅定的信心。此后,小南河養殖公司成立,1988年,公司自籌并貸款建立了養豬場、奶牛場、飼料加工廠以及鮮奶收購站。到了1989年,小南河村的漁池面積已經擴大到7000多畝,養殖公司年上交利潤達300多萬元,占全村總經濟利潤的90%,成為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當時小南河村的漁業養殖公司已經成為全市最大的漁業孵化、成魚養殖基地,后又建成種鴨場、成鴨場、甲魚場、兔場、火雞場,職工數量達到1000多人,本村就業職工就有600多人,公司成為天津市龍頭企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在此期間,中央領導人江澤民、喬石、李瑞環、宋平、姜春云以及天津市領導先后到小南河村視察工作,充分肯定了小南河村的發展。
凡是經濟發展好的村莊經驗都證明:“要想村莊富,配好黨支部”,尤其是配強支部書記。因為馬敬厚是全村公認的懂得以數字經營、以數據管理的人,同時又責任心強、思想品德好。這樣的經營管理型人才,村民們期盼,上級領導也是打著燈籠在尋找。
1995年,馬敬厚以高票當選小南河村黨支部書記。
當時,小南河村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除了蒸蒸日上的養殖公司外,村辦的其他十來個工業企業,多年以來都是起落較大,經不起市場沖擊。馬敬厚接任支部書記時,村財政因為發展工業企業而欠賬1300多萬元,已經無力再支撐這些企業。
馬敬厚上任后,為了全村的工業發展,不得不將養殖公司的資金向村財政傾斜,以確保村財政資金的盤活。面對全村經濟發展的嚴峻形勢,馬敬厚帶領兩委一班人通過幾個月仔細調研、科學論證,找出了本村經濟發展中的四個主要問題:一是部分干部對新時期發展環境不適應,認為集體經濟就是集體經營;二是村干部思想還不夠解放,觀念還沒有更新,小農意識仍然占著上風;三是對集體經濟發展缺乏章法,措施也不對路;4.因為以上問題,導致村辦工業企業經營不善,給村財政帶來沉重包袱。他們發現:越是發展快、發展水平高的村子,越是強調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而這,正是鄧小平南巡講話的精神實質所在。
認識到位,就要尋求突破。
小南河村多次召開黨員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馬敬厚與村兩委一班人經過反復研究,最后達成一致決定:將村辦工業企業中沒有發展前景、虧損嚴重的實行關停并轉,盤活現存不良資產,實行公開對外承包、租賃。同時成立專門的資產清查小組,盤點清理那些虧損企業的家底,對設備、庫存物質等進行公開出售,對閑置的廠房、辦公室、邊角廢地等進行公開對外出租、租賃。將企業的營業執照及其他證件全部收回,由承包人自己重新申請,村集體不再承擔原企業的任何經濟和民事責任。到2005年,小南河村把村集體所有的工業企業全部以承包、租賃的方式進行了改制。
改制后的村財政收入明顯好轉,平均每年的財政收入都在500萬元左右,比改制前平均提高了70%以上。更為重要的是,對村集體工業企業進行所有制產權制度改革后,轉換了企業的經營機制,處置了集體不良資產,實現了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使村集體經濟的運行步入良性循環。
30多年間,馬敬厚帶領小南河村村民隨著經濟改革的浪潮載沉載浮,憑著中國農民特有的勤勞和堅持,使得小南河村的經濟潛力得以發揮。但是,身為小南河村的當家人,馬敬厚仍在思考,小南河村的價值僅止于此嗎?

“世界精武·霍元甲英雄會”開幕式現場
古語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p>
經濟潛力得以發揮之后,什么才是小南河村的核心價值,什么才是新時期農民應有的精神風貌?“一個村的經濟要發展,首先得找準自己的優勢,長處短處心中一本明白賬,千萬不能瞎子摸象搞集體經濟?!瘪R敬厚說。
小南河村的這本賬應該從哪里算起?
“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
1980年代初,電視連續劇《霍元甲》中大俠霍元甲的“迷蹤拳”紅遍大江南北,而劇中這首《萬里長城永不倒》更是無數次在人們心中唱響。即便是偏遠的內地,霍元甲、陳真等隨著雄壯激昂的旋律,迅速成為一代中國人的偶像。而小南河村,正是清末愛國武術家、精武之祖霍元甲的故鄉。
“小南河的家底其實很厚實,只是以前的村組織沒能認識到這是啟動小南河經濟向文化服務業發展的推動力。思想意識沒解放,意識不到霍元甲文化現象能給小南河帶來可持續的發展機遇。”
找到了核心優勢,下一步就是如何用好它。
“小南河村的土地資源更是一大優勢?,F在,我們村有霍元甲歷史文化資源,又有土地資源,就差另一個資源了,這就是干部群眾的思想解放問題,人的認識也是生產力,也是資源。”

上圖:天津市市長黃興國(右三)視察“精武門·中華武林園”

下圖:還遷房
因為小南河村處于天津近郊區,事實上土地的純農業利用已經沒有優勢,同時近郊農村又基本屬于城市擴展區。在外環線以內,土地級差飛速上升,而處于緊靠外環線外的小南河村,其土地價值不可能不凸顯,即使是國家二元土地政策對農村土地經營性利用多有控制,但城市近郊區事實上不同于遠郊的農業區,這里的土地大多數已成為城市擴展儲備之地,被城市化只是遲早之事。在當前階段,只有充分利用本村土地的價值優勢,積極主動地行動起來,整合好本村土地資源,實行本村土地價值的最大化,才能爭取到發展空間,才能實現村民收入水平可持續穩定提高。
這些道理用馬敬厚的語言表述,就是在城市化過程中,爭取主動權,把“被城市化”轉變為主動城市化。
“只有認識到位,才能抓住機遇?!?/p>
為了實現主動城市化這個目標,馬敬厚結合新農村建設的各項遠景規劃,請市規劃設計院結合市域總體規劃,對小南河村進行全面總體的空間布局規劃設計,并測繪了發展規劃圖。對霍元甲旅游發展區、商貿區、商住區等進行科學的產業總體規劃,著眼于銜接城鄉公共設施、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統籌規劃,努力實現把這些規劃納入到天津市城市發展總體規劃之中,并且積極爭取到具有主動性的“中心村”建設指標,最終得到政府的認可。
讓全部村民轉向非農化、社區化、第三產業化,加快小南河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是小南河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動力和方向。他們真正認識到霍元甲歷史文化旅游、商貿服務業對小南河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這是以馬敬厚為首的小南河村兩委制定的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發展方向。
為了爭取到這些指標,馬敬厚跑鎮里、跑區里、跑市里、跑規劃部門、跑土地管理部門、跑農業管理部門、跑市政管理部門、跑電業局、跑水利局……到2009年,小南河村的經濟基本上轉向以土地經營為主,其轉折點就是以全體村民公決形式,出讓部分村土地和出租土地,至此使小南河村村民幾乎完全告別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要經營方式的傳統農業、養殖業。
馬敬厚總結小南河村的土地經營方式,主要有六種形式:向政府出讓出租型、原村企轉包轉租型、村民租地發展型、霍元甲旅游拓展型、村級房地產經營型、與投資公司合作開發型。利用土地出讓收入,進行霍元甲精武旅游文化園建設和村平房改樓房及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以霍元甲文化旅游項目再爭取到集體建設土地指標,以集體建設土地指標的獲得,反過來再發展文化旅游、房地產業、中心村社區建設等。霍元甲文化項目帶動土地開發,土地開發又帶動村各類服務業的發展,村民不僅住進文明的樓房社區,而且還可以在家門口從事房屋出租、服務業、旅游業、運輸業等各類第三產業。
正如馬敬厚所說:就要依靠自身優勢,努力盤活村土地資源和充分利用人文資源進行發展,精心打造文化旅游產業、服務產業、高檔住宅產業,逐步形成三大產業一體化。根據村總體規劃,加快村投資十幾億元、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村民住宅樓建設與“精武門?中華武林園”項目的逐步實施,把精武文化產業做大做強。通過產業的發展來穩步可持續地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把小南河村建成經濟發展、村民安居樂業的幸福新農村。

“精武門?中華武林園”總體占地4500畝,包括精武主題組團、精武民俗文化組團、民俗文化組團、精武總部組團、精武研究教育組團、精武度假組團、生態居住組團等七大部分,是集國內外武術文化交流、旅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影視基地于一體的世界精武文化中心以及以武術為主體,集館藏、民俗、文化、武術演練、餐飲、住宿、康療、健身、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特色文化旅游區。武林園的建設分為三期,包括村自投2.6億元霍元甲陵園和霍元甲紀念館在內的一期工程已于2010年11月13日竣工并投入使用。
目前,村文化旅游項目“精武門?中華武林園”被列為天津市大比武的參觀項目,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市長黃興國、副書記何立峰和其他市領導全體視察了“精武門?中華武林園”一期工程霍元甲紀念館與陵園,聽取了項目總體匯報?!熬溟T?中華武林園”項目已經得到市、區領導的認可,黃興國市長講,這個村的書記很有眼光,文化產業將是一個很好的產業。小南河村近期被天津市政府納入到天津市四大郊野公園之一的精武郊野公園規劃建設中,規劃面積13.57平方公里(達2萬畝),在土地歸屬為村集體不變的前提下,對該項目進行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這不但為小南河村文化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平臺,打下了基礎,也為加快發展小南河村的文化旅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0年11月13日,在小南河村舉辦的“世界精武?霍元甲英雄會”及“精武門 中華武林園”得到了24個國家的56個精武會的一致肯定,并將2012年第十二屆世界精武武術文化交流大會的舉辦地點定在天津市西青區小南河村,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讓馬敬厚久久不能平靜,“這是對我們的工作最好的肯定與嘉獎!”他說。目前,包括霍元甲武術館(以演藝為主、比賽為輔)與精武園(精武五星級度假酒店)在內的中華武林園二期工程的建設也已經順利啟動,大型老年康復養老公寓等幾個大項目、好項目,也正在順利洽談中。
2011年末,中國城鎮居民比例上升至51.27%,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這標志著中國數千年來以農村人口為主的城鄉人口結構發生了逆轉,中國從一個具有幾千年農業文明歷史的農民大國,進入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成長階段。藍皮書認為,這種變化不是一個簡單的城鎮人口百分比的變化,它意味著人們的生產方式、職業結構、消費行為、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將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
如何在城市化的滾滾洪流中找到新時代農村的價值歸屬,彰顯新時代農民的精神風貌,馬敬厚以他獨有的遠見帶領小南河村的村民仍走在追尋的路上。
如果說在經濟改革大潮中迎風浪而搏擊,終于使小南河村實現經濟騰飛是馬敬厚作為一個農民,出于本能,為了實現自身價值在歷史進程中自發探索的話,那么,為小南河村打造“精武門?中華武林園”,則可以說是馬敬厚在迅猛的城市化浪潮里,彰顯小南河村獨特意義的自覺追求。
因其地域和文化價值的特殊性,小南河村的經驗是否具有普遍借鑒意義仍待商榷,但是作為一個農村當家人,馬敬厚應時代潮流而動的遠見卻值得同路者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