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 娥 /張九江
擴容消費稅 增壓小煉廠
○ 文/本刊記者 張 娥 /張九江
消費稅范圍調整實施后,所有涉及征稅產品的企業生產時必交稅,將導致產品成本增加。
談論起消費稅,我國普遍將1994年作為一個歷史性坐標。這一年,我國首次設立了這個新稅種。事實上,由于我國消費稅屬價內稅,也就是說消費稅已經包含在價格里,消費者無須再為自己的消費行為單獨交稅,因此很多人對消費稅的概念相當模糊。
在日常消費中,大家并不知道自己為哪些商品繳納了消費稅,以及繳納了多少消費稅。這一點在資源性產品上亦是如此。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正式公告,2013年1月1日起,納稅人以原油或其他原料生產加工的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呈液態狀(瀝青除外)的產品,以石腦油(1元/升)或是燃料油(0.8元/升)的稅率進行征收。
此番收稅,再次引起所有石油產品生產企業的密切關注。針對所有石油產品收稅,是否存在重復收稅的可能性?稅收是否會從生產環節轉移到消費環節?稅負輕重又依據什么確定?
中國的消費稅包括國內消費稅和海關代征的進口環節消費稅,收入屬于中央政府。1994年,我國消費稅收入為516億元,2005年增長到1634億元,增長了2倍。但其占全國稅收收入的比重,卻從1994年的10.2%下降到2005年的5.3%。此后,消費稅對稅收的貢獻率逐年下降。
在此背景下,此次專門針對石油行業調整消費稅,將其征稅范圍涵蓋到所有液體石油產品,意義何在?上海財經大學財政系教授、中國稅務學會理事胡怡建認為,此舉目的是從政府財政收入角度來考慮的。

●供圖/CFP
對于調整后的消費稅政策,國家稅務總局的解釋是:2008年國家實施了燃油稅費改革。隨著改革工作不斷深入,稅務機關在稅收管理過程中發現,一些石油煉化企業將屬于應征消費稅的油品采取變換名稱的方式,以化工產品的名義對外銷售。
顯然,新政的目的就是為了打擊避稅。煉廠人士稱:“前期有部分油品生產企業在汽油銷售時開具MTBE的發票避稅,新政出臺后將有力打擊此類避稅行為。由于避稅空間大幅縮小,市場上以各種名義倒票的貿易商也將明顯減少。”
新征范圍,對避稅行為的打擊力度空前強大。在全面征稅的新政下,常溫常壓下的液態石油化工產品,目前各種避稅手段,尤其是成品油調和油市場中的漏洞,預計得到全面封堵。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市場上的眾多規避辦法,都將得到有利控制。即使后期市場出現新的避稅行為,未來新政細則也會不斷完善抵制。
對于此次調整,國家稅務總局還進一步解釋:“一些商貿企業購進非應稅產品后再采取變名的方式轉換成應稅產品銷售。如此以來,石油煉化生產企業不但逃避了生產環節的消費稅,而且下游的成品油生產企業購進這些油品,在未負擔消費稅的情況下還多抵扣了消費稅,造成國家稅款雙重損失。為此,稅務總局通過了解石油化工行業的生產工藝,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應對措施。”
為控制能源消耗和調控消費結構,我國針對石油產品的消費稅經過多次調整和變遷,征收范圍逐步擴大。此次新規的重點是,調整后將MTBE、芳烴、混芳等用于調和油及化工原料的產品亦納入征收范圍,且亦按照1元/升來征收。
石油制品消費稅的調整看似波瀾不驚,對成品油終端消費者似乎“沒有什么影響”,實際卻是波濤暗涌。
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朱和表示,消費稅作為燃油稅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牽涉國內油品消費的整個環節。他提出了質疑:“現在石油產品的增稅范圍不斷擴大,其實很多產品在銷售之前就收了稅,有些產品在生產和銷售環節二次收稅的可能性會存在。”
針對他的疑問,記者聯系到了國家稅務總局的稅務咨詢人士。他向記者表示,現在除了煙酒這樣的特殊商品實行生產和銷售兩個環節征收消費稅外,其他一般商品的消費稅都是在生產環節征收。石油產品亦是如此。
如此看來,對所有石油產品生產廠家而言,對生產環節消費稅的征收及抵扣有了更加直觀的定義。
對于新增收稅MTBE、芳烴、混芳等的生產企業而言,由于中石化、中石油旗下廠家產品多以自用為主,征收影響影響有限;但地方煉廠、民營企業產品多數純度偏低,適宜用于調和汽油,化工用途所占比例甚低。它們將成為該公告執行的最大承受者。
1994年我國設立消費稅至今,究竟有多少消費稅實際轉移到了消費者身上?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各自負擔了多少消費稅?這些也是石油行業討論的焦點問題。朱和表示,從生產環節轉移到消費環節的稅收是否存在?調整后的新政會在細節上如何解決,雖不清楚,但由于我國消費稅在生產環節征收,如果行業競爭激烈,很多廠家就會自己承擔全部或部分消費稅成本,所以有的消費稅并未完全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研究員張斌也說:“稅負轉移是很多專家窮其一生研究的課題,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究竟消費者最終承擔了多少消費稅,現在看來仍然是一個很難統計的數字。”
我國消費稅稅率范圍在3%~45%之間。征收消費稅的目的是為了限制和引導消費,同時兼顧財政收入,所以稅率的確定既要讓相關消費者感受到一定壓力,同時這個壓力又不能過大。所以,稅率最終確定只能是一個綜合權衡。
長期以來,因為民營企業不能涉足石油上游開采,也很難從海外直接進口原油,很多民營煉油企業就開辟了“新戰場”,在原料上均采用不達標或接近國標的原料進行配比調和后,將油品銷售給下游民營加油站。
因此,目前成品油市場上,民營油站大多使用調和油,主要是因為調和油的批發價遠低于兩大國有石油公司的油品價格。調和油的主要原料則是此次新增消費稅的產品。目前,國內市場流通比較廣泛的液體油品資源多為地方企業的產品。這些資源85%以上的用途是用作調和油。
若按照當前的新政策,將在不同程度上增加調和汽油、柴油的成本。以密度在0.72~0.73的山東芳烴汽油為例,征收消費稅后價格將增加1369元~1389元/噸。而以華北地區調和油國Ⅲ93號汽油方案添加,芳烴汽油添加比例在30%左右。在增收消費稅后,調和油國Ⅲ93號汽油成本將增加410.3元~416.3元/噸。而目前調和油93號汽油與山東地煉93號汽油差價僅在300元~600元/噸。征收消費稅后,僅單芳烴汽油一項的上漲就足以抵消調和汽油與地煉汽油的價格優勢。
新的消費稅政策執行后,據測算,在珠三角地區,達到粵Ⅳ標準的調和油價格也將提高近700元/噸,與兩大公司的出貨價格基本相當。民營油站的成本優勢消失,促銷力度肯定會大幅降低。
盡管如此,稅務專家胡怡建教授認為:“由于稅收政策的變化,新增產品的生產企業成本增加,企業的負擔加重,對企業的利潤會產生一定影響,但還是在企業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他還表示,從資源使用角度來看,這一調整還能加強石油資源的高效利用。
至于對企業的生產活動影響如何,有專家認為,生產廠家將面臨多向發展的趨勢。
就調和油生產企業而言,隨著成本上升,部分企業可能選擇使用其他的替代產品來做調和燃料油和成品油的原料。對部分以生產不達標原料為主的廠家而言,后期精煉、精制調和或成為其發展方向。

●消費稅范圍擴大到液體石油產品,對央企來說影響有限。 攝影/何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