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帝國

作 者:(英)鄧肯·克拉克 著
出 版 社:石油工業出版社
簡介:本書帶你走進石油巨頭。解讀石油、權利的關系,撩開石油帝國的面紗。
一場復雜的全球性石油博弈已經開始,其實這場博弈一直存在,只不過今天,問題更加突出。
國家、政府、國際石油集團和國有石油公司出于各種目的參與這場博弈,并聲稱擁有全球石油資產中的份額。
石油工業的變化勾勒出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模式。理解這個模式對于理解世界經濟、政策與社會未來是很有必要的。
《石油帝國——一部石油爭奪戰的史詩》一書提供了一個可以解釋這個模式的新視角。它不僅要分析美國石油帝國,還要考察具有競爭力的新興石油帝國。

作 者:主編 劉國光 副主編 張宇 徐傳諶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簡 介:這是一部全面系統對國有企業若干重大問題權威、清晰的評述。該書用事實回答了中國的國有企業在歷史進程中扮演的角色,中國的國有企業怎樣才能擔當起自己的歷史責任。
該書全面地論述了國有企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關系。在這樣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作者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捍衛國有企業,批判私有化思潮的主張。該書指出,只有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才能保證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私有化則會使社會的性質演變成為資本主義,危及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才能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從而解放、發展生產力。在生產力具有社會性質的條件下,私有化是違背生產力發展需要的,會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 文/張栓柱
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30多年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就中國的消除貧困人口、增加勞動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善生態環境、深化科教文衛事業等,評來論去。公正客觀嗎?很難。張維為著述的《中國觸動:百國視野下的觀察與思考》,不但以他走訪100余國家后的情況告訴我們“中國人要用自己的話語來解讀中國和世界”,而且還以其獨特視角、鮮明觀點解析了“環球視野下的中國崛起”、“最不壞的模式”、“西方‘民主’遇上中國‘實事求是’”、“應該失語的不是我們”、“中國:不要自己打敗自己”和“軟實力,更觸動世界”六大問題。最后得出中國30年改革開放之路,“是在關鍵幾步上,我們走對了,中國也因此而赫然崛起”這樣的結論。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觸動》的最大特點是用事實與數據說話。美國及西方某些國家對中國的崛起,一是總想讓中國照抄照搬他們的“民主化”模式,也像某些發展中國家那樣,依附于他們,成為他們的附庸。二是盼著中國經濟衰退,政治局勢動蕩。像印度、尼日利亞、菲律賓、古巴,像“南聯邦”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等,就是在西方“民主化”控制下,政局混亂,經濟低迷,民生艱難的。中國人不聽他們那套。1982年鄧小平就擲地有聲地說過這樣一段話:“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這也是《中國觸動》所闡明的核心觀點——中國必須走自己的路。

中國為什么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某些國家的“民主化”、“自由化”?第一,“如果中國某一天愚蠢地照搬西方模式,讓自己內亂了,最終導致臺獨、藏獨、疆獨勢力泛濫的話,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乃至整個西方都會出來承認”,他們會高呼人權的同時,多在暗地里幸災樂禍。第二,近年西方某些國家推行的“民主化”、“自由化”,給多少國家帶來政局動蕩、內亂頻發、經濟衰退,有多少黎民百姓生活在槍林彈雨、饑餓貧困的環境中,有目共睹。所以,中國人不能聽信他們那套。
《中國觸動》并不回避我們自身存在的問題。如,經濟建設與發展中的貧富差距問題,法制建設與遏制權力腐敗問題,經濟建設、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中西文化的借鑒融合問題等。總之,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以史為鑒,必須堅定自己的強國富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