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03-2011年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2012-11-14 00:46:30
浙江體育科學 2012年2期
關鍵詞:體育研究

王 卓

(湘潭大學 體育教學部,湖南 湘潭 411105)

·體育社會學·

2003-2011年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王 卓

(湘潭大學 體育教學部,湖南 湘潭 411105)

采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對2003-2011年我國國內發表的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文獻的年度變化、作者情況、期刊來源、主題特征進行統計分析,認為目前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存在研究方法簡單化、研究內容表面化、研究成果單一化等問題。提出未來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研究:政府、學界、民眾在保護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作用研究;從法律和知識產權角度探討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加強與完善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學科綜合交叉研究;重視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高校教育相關研究;關注和深化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傳承人研究;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與利益分配研究;新農村建設與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的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體育;回顧;反思

0 前 言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下簡稱“UNESCO”)宣布了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國的昆曲入選其中,這是我國第一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結緣。2003年10月,聯合國第32屆全體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同年11月,“UNESCO”宣布了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我國的古琴入選。2004年8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該《公約》,此后又陸續頒布了相關的意見和辦法,如2005年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并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同年12月22日,國務院頒發《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從此,全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成為我國政府積極推動的一項文化工程,引起了各級政府、文化部門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和普遍關注。而2011年,注定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標志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上升為國家意志;同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多次提及“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2006到2011年間,國務院先后公布了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計1 219項,其中收錄了包括少林功夫、太極拳、蹴鞠、滿族珍珠球、華佗五禽戲等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共計58項。從收錄的傳統體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來看,每一項無不體現了各民族傳統獨具特色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無不代表了各民族豐富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族精神。此外,名錄中對傳統體育項目的歸類問題進行了修改(2006年第一批國家級名錄中的傳統體育項目歸屬于:雜技與競技;而2008年與2011年第二、第三批名錄中的傳統體育項目歸屬于: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從歸類名稱的改變不難看出,國家加強了對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與力度,傳統體育在促進民族交流、融洽民族關系、傳承文明、促進社會發展等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1]。

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潮持續升溫,體育界的不少專家學者也積極參與其中的相關研究,涌現出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如今,隨著國家法律的頒布,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將邁入新的歷史時期。為了在學術層面更好地進行研究,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人文與社科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中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數據來源,對2003-2011年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文獻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歸類、整理、統計和分析,以期全面展示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發展現狀,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數據支持,在此基礎上對已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并提出未來研究的思路。

1 對研究現狀的分析

本文之所以選取2003年作為研究的起點,是基于以下兩點考慮:一方面,2003年聯合國第32屆全體大會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第一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和內涵作出了明確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2]。另一方面,根據CNKI《人文與社科學術文獻總庫》網絡檢索,2003年之前沒有出現以體育為主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直到2003年4月《體育文化導刊》發表了程大力教授的《傳統武術:我們最大宗最珍貴的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我國學術界第一篇以體育為主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論文,該文程教授認為“‘人類非物質遺產’尤其是瀕臨滅絕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而傳統武術無疑是瀕危的‘人類非物質遺產’[3]”。至此,“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文獻正式進入學者和公眾的視野。

1.1論文發表數量及其年度變化分析

科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主要以各種公開發表的學術性論文得以體現,某一段時間內所發表論文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該領域的研究水平和發展狀況。本文以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社科》為數據來源(不包括會議論文及學位論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詞做初次檢索,在結果中以“體育”或含“武術”為主題詞做二次檢索,對2003~2011年間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文獻進行初步統計,共檢索到研究文獻474篇(截止2011年12月20日),經過人工篩選,刪除簡訊、人物傳記等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關的文獻269篇后,實際參加分析的論文數量為205篇。

表1 2003-2011年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論文刊發量

由表1可以看出,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論文的數量2003年和2004年各有一篇論文發表,而發表數量最少的年份是2005年0篇,最多的年份是2011年63篇。從2006年起論文數量呈穩步上升趨勢,這是因為2006年,是中國名副其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年”,這一年的5月31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收錄了包括少林功夫、武當武術、太極拳、邢臺梅花拳、秋千、蹴鞠等在內的16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受“名錄”的激勵,體育學術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自2006年起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這表明,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深入和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發展,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研究領域得到拓寬,研究成果不斷增多,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學術界的肯定。

1.2第一作者情況及期刊來源分析

和任何一個學科專業一樣,圍繞某一問題或研究方向都有一批穩定的專業研究人員,他們中有的成為該學科領域的核心作者[4]。本文對以上195篇文獻的作者發文量進行統計,以期確定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群。按照第一作者統計,2003-2011年間我國共有177位作者在91種刊物上發表了有關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文章,第一作者具體分布見表2。

表2 2003-2011年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論文第一作者分布

由表2可以看出,發表1篇論文的作者有161人,占作者總數的90.9%,高于洛特卡定律中發文1篇作者比例60.7%的數值,表明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隊伍正處于初步形成階段。發表4篇以上的作者有3人,僅占作者總數的1.8%,合計發文量卻占文獻總數的8.3%(17篇),他們應該是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的主力軍。其中,發文量最多的是牛愛軍,占文獻總數的4.4%(9篇)。在全部177位作者中,既有知名的專家、教授,又有年輕有為的后起之秀,這表明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隊伍中老、中、青結構合理、知識層次高,預示著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將會沿著健康、繁榮的方向發展。

從期刊來源來看,205篇論文分別發表在91種學術期刊上。其中體育類核心期刊有16種,載文量73篇,占文獻總數的35.6%;體育類非核心期刊有17種,載文量58篇,占文獻總數的28.3%;非體育類核心期刊有13種,載文量20篇,占文獻總數的9.8%;非體育類非核心期刊有45種,載文量54篇,占文獻總數的26.3%。(核心期刊數據來源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版)從以上統計數據來看,除體育類期刊外,其它多種領域的期刊也刊載以傳統體育為主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論文。如: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河北學刊等)、民族學類(貴州民族研究等)、法律類(法制與社會等)、經濟管理類(改革與戰略等)、文物考古類(農業考古等)等。這說明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涉及多種學科,研究具有交叉性。表3列出了刊載論文數量最多的前12種期刊,是從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重要信息源,見下表。

表3 2003-2011年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載文量期刊排名

1.3論文研究主題分布

對文獻資料的主題內容進行歸納,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時間段內該領域研究的熱點。通過對以上205篇論文進行統計與分析,發現2003-2011年間我國學術界對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內涵的辨析”、“保護與傳承研究”、“區域性研究”等10個方面,結果見表4。

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領域十分寬廣,但文獻數量在不同研究內容上發展不平衡。從表4可以看出,“保護與傳承”方面的研究最多,達60篇,占論文總量的29.4%;緊隨其后的是對“項目個案”的研究,為59篇,占論文總量的28.9%;而對“傳承人的研究”及“與新農村建設相關研究”的文獻量較少,分別只有3篇和4篇,僅占論文總量的1.5%和2.0%。這表明近9年來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主要內容突出地集中在“保護與傳承”的理論研究及“項目個案”的研究上。而統計發現,近兩年來學界對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經濟結合,走產業化發展道路的研究呈上升趨勢,逐漸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表4 2003-2011年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主題分布

2 對目前研究的反思

縱觀近幾年來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取得的可喜成果:研究隊伍不斷擴大、研究內容不斷豐富、一批有價值的學術成果不斷涌現。但是,表面的繁榮無法掩蓋其潛在的發展危機,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現狀不容樂觀。

2.1研究方法簡單化,缺乏科學化的研究

目前對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中,采用文獻資料法進行研究的居多,而深入實地進行田野調查的研究偏少;采用體育學這一學科進行單一研究的居多,而采用人類學、民俗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進行綜合研究的偏少。究其原因,田野調查法要求調查者與被調查對象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從中觀察、了解和認識他們的社會與文化。這種研究方法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成本較高,卻能獲取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資料,更能真實、準確地反映所調查的事物。正是因為較高的研究成本而難住了大批的學者,學者們往往退而求其次,簡單地采用文獻資料這一常規方法進行科研創作,其研究結果必將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學者萬義于2011年2月和9月在《體育科學》上發表的兩篇論文《村落社會結構變遷中傳統體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彌勒縣可邑村彝族阿細跳月為例》《村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文化生態學研究——“土家族第一村”雙鳳村的田野調查報告》可以說是此類研究的典范。前者以文化人類學為理論支撐,運用田野調查法分析了由傳統走向現代進程中村落傳統體育的演進規律、影響因素及其保護的思路與途徑[5];后者以文化生態學為理論支撐,運用田野調查法分析了由傳統走向現代進程中村落傳統體育的文化生態結構、文化生態變遷、生態傳承方式、生態發展困境及生態修復機制等問題,探尋村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生態模式[6]。可見,采用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綜合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其研究成果將會朝更加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2.2研究內容表面化,缺乏深層次的研究

由于在研究方法上缺乏科學性和實踐性,存在著人云亦云的迎合現象,導致有些觀點無新穎性,談的僅是民族傳統體育的表面現象,對深層次問題的認識還不足[7]。現有的研究大部分熱衷于現狀調查及宏觀層面的研究,往往通過問卷調查,簡單地套用現代體育的標準來衡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狀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對策或建議。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研究,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該項目的傳承與發展,以延續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致力于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們有必要深入實地,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及民俗習性,對某一項目的起源、發展及流變,項目的完整技術及開展該項目所需器械的制作工藝等進行科學考察,并結合政治、經濟、教育、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來探討在當今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之路,最后提出可行性建議,這樣的研究才能避免紙上談兵,更能有效地聯系實際,更具實踐指導意義。

2.3研究成果單一化,缺乏系統化的研究

總的來說,目前我國對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就已有研究成果來看,成果較為單一,缺乏系統化、持續化的研究,這必將導致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長時間停留在現狀調查、價值闡述、保護呼吁等初級階段,制約著該研究領域向更深層次的探索。從上文表2的統計數據可以證明這個問題:2003-2011年間我國共有177位作者發表了關于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論文,其中發表1篇論文的作者有161人,占作者總數的90.9%。這部分學者往往是從一個層面研究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又去研究與這一課題無關聯的另一問題,橫向研究多,縱向研究少,缺少跟蹤性的、長期性的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研究,缺乏大規模的、系統性的研究。牛愛軍博士近年來一直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武術的研究,于2007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究》之《傳統武術傳承人研究》,其博士論文《傳統武術傳承研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角》被評為“2010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至今已在核心期刊發表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論文9篇。正是因為牛愛軍博士對中國傳統文化濃厚的學術功底以及長期以來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追求,才取得了如此輝煌的學術成果,值得我們廣大青年學者學習。

3 對未來研究的思路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頒布實施以及《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通過,對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無論是廣泛開展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整理,還是積極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或國家、各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無論是對非遺項目進行靜態的博物館或數字保存,還是進行動態的綜合開發利用,都離不開學界學者們的參與與指導。因此,對于廣大體育科研工作者而言,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科學研究工作任重而道遠。筆者認為,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1政府、學界、民眾在保護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作用研究

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政府扮演著不可缺少的主導性角色,沒有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得不到妥善的保護;學界學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智囊團,他們以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中立的價值立場,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更多學術性、較少功利性的意見與建議;而廣大民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力軍,離開民眾的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將難以發展。就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而言,在政府層面如何加強體育行政部門與文化、教育、財政等相關部門的交流與合作?在學界層面如何加強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諸領域的交叉研究?在民眾層面如何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地參與到保護中來?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理論工作者需要研究與解決的問題。

3.2從法律和知識產權角度研究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非遺法》的出臺,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重視,標志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法可依,走向更高的發展階段。但是這部法律只是從宏觀上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法律支持,指明了大的原則、方針與政策。在實踐上對于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需體育行政部門法的有益補充,才能構成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法律保護體系。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有效的保護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細讀《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僅有第二章第十五條之規定“國家鼓勵、支持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發掘、整理和提高”提到了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但這寥寥二十余字對中華五千年來形成的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遠遠不夠[1]。因此,結合我國具體實際,專門研究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法保護,在《非遺法》的大框架下,加強傳統體育項目的認定、記錄、建檔、申報各級名錄,評選代表性傳承人等顯得尤為重要。

3.3加強與完善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學科綜合交叉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是一個綜合的課題,具有“跨學科”、“跨文化”、“跨領域”的知識特點,因此在對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中應更多地融合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比如:對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就需要具備駕馭體育學、法學、行政學等學科基礎知識的良好能力;對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開發研究,則還要涉及民俗學、經濟學、旅游學等學科領域。總之,無論是規范理論分析還是實證研究,都需要綜合不同學科的方法和技術,從各個角度和領域來展開對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而不能僅僅依靠體育“一只眼睛”來看待傳統體育,否則將不可能很好地探討問題,更無法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當然,這也無形之中提高了對體育研究者的知識門檻。

3.4重視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高校教育相關研究

高校教育既是文化知識傳承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國開展非遺保護的內在要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特殊身份[8]。《非遺法》第三十四條明確規定,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9]。其實早在2002年10月,中央美術學院就召開了“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遺憾的是在隨后的幾年間,我國學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教育這一課題研究較少,沒有形成穩定的方向。在高校進行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工作,將最優秀的、最能體現民族精神和地方特色的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納入到大學體育課堂,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使廣大師生在身體鍛煉的同時深入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傳統體育,也可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貢獻。因此,高校體育該如何規劃具體的教學體系、教學機制?如何合理開發和構建課程設置?如何培養專門的師資隊伍?如何指導相關學生社團開展校園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教育活動?等等這些都是我國高校體育工作者面臨的又一項研究。

3.5關注和深化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傳承人研究

“傳承發展”是我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初目的和最終歸宿,只有不斷地傳承,才能使傳統文化得以持續發展。而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承都少不了人的作用,沒有人的口傳身授,傳統文化恐怕早就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滅絕消亡,因此對傳承人的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鍵。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要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重視發現和培養扎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發揮作用[10]。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指出,重視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發掘整理和傳播推廣工作,將優秀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以傳承和保護[11]。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重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保護和利用,做好將優秀民族民間傳統體育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工作[12]。在已公布的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收錄了傳統體育項目58項;在已公布的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傳統體育類共有28名代表性傳承人入選。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在國家層面,諸多的文件及相關目錄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視,而體育學界的科學研究工作也需與時俱進。如何根據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實際情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開展普查和管理工作?如何制定切實可行的等級標準、認證體系、傳承制度,以適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評選工作?如何評定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建立長期有效的保護與培養機制,讓其更好地發揮作用?是當前我國體育學界又一項艱巨而急迫的任務。

3.6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與利益分配研究

《非遺法》第三十七條之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優勢,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9]。我國一些優秀的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這些資源在當今社會仍有明顯的市場價值并創造著一定社會財富,如少林功夫、武當武術、太極拳等。正因為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顯著的經濟價值,在市場化的開發進程中,經濟利益糾紛案件時有發生,加之目前我國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缺失,管理不到位,政府、傳承人及公眾的保護意識不強等諸多因素,導致了國家珍貴的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濫用、盜用現象嚴重,損害了相關權利人和集體的利益。因此,如何對我國豐富的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市場化開發?如何理順傳承人、政府、投資方、經營方、當地居民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在確保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利用的前提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益平衡機制?成為體育學界和立法者關注的焦點。

3.7新農村建設與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的研究

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農耕文化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具有農耕文化的傳統印記。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當前,隨著中國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廣大農民逐漸解決溫飽奔向小康,生活方式發生改變,閑暇時間增多,“生活奔小康,身體要健康”成為共識,廣大農民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需求高漲。但是,由于我國農村地域遼闊,經濟基礎相對較弱,體育資源嚴重不足,特別是體育場地缺少嚴重制約了農村體育的發展。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統計,我國現有體育場地85萬多個,其中僅有8.18%分布在鄉(鎮)村。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對場地和器材要求簡單,往往是農閑時節、節日慶典、祈福祭祀等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保護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寬廣的舞臺并不是在歌劇院和運動場,也不是在學校教室和學者們的研究室,而是在廣袤的農村大地。譚宏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與新農村建設工程相結合,一方面,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和“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新農村文化建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體育文化樣式,豐富了新農村建設的內容[13]。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合理開發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走民俗觀光體育旅游發展道路,為新農村經濟建設服務?如何充分發揮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娛樂功能,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服務?如何促進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健身功能,增強廣大農民體質,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服務?(“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是第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這是中國政府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舉措,對于增進農民健康、提升農村的文明程度和農民的文明素養,促進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摸索探討的問題。

4 結束語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世人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同樣,根植于農耕文明的傳統體育也受到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及西方體育的強烈沖擊,大多數已經消失或瀕臨滅絕。保護、傳承優秀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以維護中華民族文化獨立性的重要關系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接受。

目前,我國政府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把它當做一項重大的文化工程來對待,這為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體育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一次重大的發展機遇。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今保護的戰車已徐徐開動,需要豐盛的“糧草”為其保駕護航。大力開展并繁榮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為傳統體育的保護與傳承提供理論指導,是新時期我國體育科研工作者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1] 王卓.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4):27-29,39.

[2]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EB/OL].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103

[3] 程大力.傳統武術:我們最大宗最珍貴的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J].體育文化導刊,2003(4):17-21.

[4] 劉繼鑫,龔劍.對1990年以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成果的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9):1184-1186.

[5] 萬義.村落社會結構變遷中傳統體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彌勒縣可邑村彝族阿細跳月為例[J].體育科學,2011(2):12-18,35.

[6] 萬義.村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文化生態學研究——“土家族第一村”雙鳳村的田野調查報告[J].體育科學,2011(9):41-50.

[7] 湯立許,蔡仲林.近10年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綜述[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2):63-68.

[8] 王丹丹,劉慧萍.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158-160.

[9]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七條.

[10]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11] 《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EB/OL]. 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wgk/2011-02/24/content_1809557.htm

[12] 《體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EB/OL].國家體育總局網站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843577/1843747.html

[13] 譚宏.基于“非遺”視角下的新農村建設與民族傳統體育發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5):31-34.

ReviewandIntrospectionontheResearchofTraditionalSports’IntangibleCulturalInheritanceinChinaDuring2003~2011

WANG Zhuo

(Department of P.E.,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China)

By the way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annual changes,authors,journals,topical features of researches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inheritance which published in China during 2003~2011,and put forword some problems such as:the research method turns simple,the contents become apparent,the ressults simplified. The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academia and people;from the view of law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mprove multi-disciplinary theory and method;the protec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s;deepe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 and representative successors;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profit distribution;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tangible cultural inheritance; traditional sports; review; introspection

2011-12-26

王 卓(1982-),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

1004-3624(2012)02-0001-05

G80-05

A

猜你喜歡
體育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
甘肅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我為體育狂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論清末體育熱
2016體育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久久|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免费亚洲成人|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91福利片|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91亚洲影院| 国产www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女人18毛片久久|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91欧美在线|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 www亚洲天堂| 色天天综合|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久久午夜影院| 久久五月视频|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九九香蕉视频| 久久网欧美|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美女国产在线|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国产三级a| 在线国产毛片|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青青青国产视频|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青草视频久久| 亚洲永久色|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片|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成人亚洲视频| 欧美午夜网| 国产va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91视频99|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亚洲天天更新|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亚洲激情99|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青青草91视频|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性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