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必堅
(浙江萬里學院 文體部,浙江 寧波 315100)
寧波市“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的體育發展研究
毛必堅
(浙江萬里學院 文體部,浙江 寧波 315100)
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對寧波市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的體育發展進行深入研究,為農村全面小康建設、推動農村體育的發展提供對策和參考。
小康示范村;農村體育;發展
2011年國家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指導性文件中指出:“要堅持體育事業的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國情、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根據這一指導思想,結合浙江省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部署和要求,貫徹落實《關于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通知》(浙委辦〔2003〕26號)文件精神,浙江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公共體育設施考核驗收標準。即:具有一場地面積不小于40m2、設施配套的室外運動場或健身場,或一場地面積不小于40m2、設施配套的球類練習室或活動室。把“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工程作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以發展“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為契機,逐步完善農村的體育場地設施,提高農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推進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體育事業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1研究對象
以寧波市62個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為研究對象[1]。如表1。

表1 寧波市全面小康示范村名單(截止2011年2月)
1.2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寧波市圖書館和中文期刊網進行文獻資料查詢,并對各縣市區體育局和統計局數據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為本研究提供相關的理論支持。
1.2.2 訪談法。向有關農村體育研究方面的專家和學者進行咨詢,并對多個鄉鎮主管文體方面工作的人員和村干部進行走訪,初步了解和掌握小康建設示范村開展體育活動的情況。
1.2.3 問卷調查法。根據相關文獻資料分析和專家訪談的結果,設計調查問卷,并請有關專家和學者對問卷進行了效度和信度檢驗。共計發放調查問卷1 500份,回收有效問卷1 306份,有效回收率為87.1%。
2.1體育設施建設全面覆蓋,項目的多樣性有待完善
農村體育場地設施是農民開展體育活動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設與推廣,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得到了較大改善。2011年寧波市各行政村的全民健身路徑全面覆蓋。具體見表2。

表2 寧波市農村近五年體育設施建設匯總表
資料來源:寧波市統計局網站,http://www.nbstats.gov.cn/
但通過對農村體育設施的滿意度情況調查發現:有10.39%的農民認為農村體育場地設施資源非常滿足需求,33.75%的農民認為基本能滿足需求;其余的認為不能滿足的占43.66%,完全不能滿足的占12.20%。由此可見,盡管農村的體育設施完全覆蓋,但由于體育設施比較簡單,如健身中心、室內體育活動場地等公共體育資源建設緊缺,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多樣化需求。
2.2體育人口偏少,有待進一步挖掘
農村體育人口是反映一個國家農村群眾體育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社會體育指標。依照體育人口的判定標準:每周身體活動瀕度3次以上;每次身體活動時間30min以上;每次身體活動強度中等程度以上[2]。根據調查顯示:農村的體育人口為6.86%;其中男性農民占55.27%,女性農民占44.73%;有48.33%的農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28.66%的農民偶爾參加體育鍛煉,不參加體育鍛煉的農民占26.61%。表明寧波市農村的體育人口數量較低,女性農民的體育人口比例略少于男性農民,參加體育鍛煉的農民主要是老年人和婦女,農村還有大量等待進一步挖掘的潛在體育人口。
2.3農民群體文化素質偏低,體育價值觀念淡薄
通過調查發現,經常參加體育健身的農民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小學程度的占52.13%,初中程度的占35.72%,高中及中專程度的占10.47%,大專及以上程度的占1.68%。農民受自身文化素質的影響,缺乏對體育價值和功能的正確認識,對體育鍛煉不夠重視。此外農民普遍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通過對農民的體育認識調查發現:有17.67%的農民認為非常有必要參加體育鍛煉;有36.46%的農民認為有必要參加體育鍛煉;有30.12%的農民認為沒有必要參加體育鍛煉;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參加體育鍛煉的農民占15.75%。同時,有29.13%的農民認為務農時消耗體力就可以代替體育鍛煉,有20.26%的農民認為部分可以代替;有16.34%的農民不知道;僅有34.27%的農民認為體力勞動不可以代替體育鍛煉。結果表明農民對體育功能和價值普遍缺乏認知,體育鍛煉主觀意識淡薄,影響了農民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參與性,這也是影響廣泛開展農村體育的關鍵問題之一。
超高頻率的震蕩中,人的雙耳已經無法聽到任何聲響。但見一波巨大的氣浪,從刀影與尖錐的碰撞處生出,朝著周圍迅速擴散而去。在氣浪的沖擊下,周圍樹木摧折,巖石崩裂。然后,紅芒退散,黑風驟停,數以千計的骷髏頭噼里啪啦地朝著地面掉落。
2.4經濟快速發展,農民體育消費相對滯后
隨著寧波市經濟的不斷發展,為農村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機。具體見表3。

表3 寧波市近五年經濟發展表
資料來源:寧波市統計局網站,http://www.nbstats.gov.cn/
但通過調查,發現農民的體育消費比較滯后。調查顯示:農民沒有參與體育消費的占21.33%,有不同程度體育消費的占78.67%,體育消費占家庭整體消費支出的比例為1.02%。有52.53%的農民年均體育消費水平在200元以下;有33.61%的農民年均體育消費在200~500元之間;在500~800元之間的占10.73%;僅有3.13%的農民年均體育消費在800元以上;其中82.65%的農民體育消費主要體現在購買運動鞋、運動服裝等體育用品以及相對廉價的體育器材。從以上調查中可以看出農村體育消費整體較低,消費結構比較單一,農民對體育健身消費投入有限。
2.5農民進行體育活動時缺乏管理和指導
通過調查的情況來看,只有13.02%的村落設置了體育組織機構,有49.37%的村落建立了體育健身點,有85.78%的農民在體育鍛煉時無人進行體育科學技術指導,這表明基層農村基本上還沒有建立體育組織。另外,從走訪和實地調查中了解到,雖然鄉鎮有負責體育工作的組織機構,但是轄區的農村體育管理機構設置不合理,缺少體育社會指導員和專職的體育管理人員。有些村落組建了以村領導為負責的體育方面工作管理機構,但管理實施不到位,缺乏有效的運行機制,而村落的健身點基本上都是農民群眾自發組織參加,并且缺少有一定體育科學知識的指導人員。農村體育基層體育組織管理體制不夠健全,管理體制的實際運行狀況較差,缺乏能有效實施管理和科學指導農民進行體育健身的體育組織。
3.1加大體育經費投入,改善體育場地設施
3.2優化農村體育人才隊伍建設,擴大農村體育人口
建立農村體育人才培養機制,定期對農村體育骨干和積極分子進行專業培訓,優化農村體育人才隊伍建設。全面加強培養農村業余社會體育指導員,向社會招募體育志愿者,并發揮具備一定體育理論與實踐能力大學生“村官”的帶頭作用,提升農村干部的體育組織與管理能力。堅持“以農為本”,建設農村特色體育[3]。積極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比賽和群體活動,營造農村體育的氛圍,促進農村體育活動的有效展開,提高農民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擴大農村體育人口。
3.3加強宣傳,提高農民的體育價值觀
利用體育宣傳的有效載體,傳達國家有關體育的政策性文件,落實“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法規與政策。轉變農民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改變農民的體育心理狀態和體育價值觀念,提高農民對體育健身知識的認知,樹立“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的農民新體育價值觀。
利用農閑和節假日舉辦體育健身知識講座,開設適合農村婦女和老年人身心特點的體育保健的課程,傳授體育康復、醫療按摩的科學知識和方法。在村里顯要的地方建立體育科學知識宣傳欄,提供有關體育方面的報刊,利用廣播電臺、電視和互聯網等有效的新聞媒介進行宣傳教育,普及體育與健康知識。使得農民意識到參與體育鍛煉能提高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提高勞動生產力,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4發展農村經濟,引導體育消費
隨著農村經濟市場化和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為農民的體育物質消費提供條件。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體育消費的能力,提高農民體育消費的水平,擴大農民體育文化消費的需求。制定農民體育消費的優惠政策,開發和培育農村體育消費市場,把握農村體育消費的發展趨勢,提高農民對體育實體消費投入。提高農民整體物質消費的傾向,改變農民的單一性體育消費結構向多樣性轉變。加強媒體對農民體育消費的宣傳和引導作用,加快農村體育消費市場和體育消費環境的培育,促使農民體育消費的社會化和市場化發展。培養農民體育消費意識,加快農村體育消費市場的基礎建設,開展農村體育活動營造體育消費環境。推進農村體育的市場化建設,引導農民的體育消費行為,推進農村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4]。
3.5完善農村體育管理體制,構建農村基層體育組織機構
建立農村體育管理組織是確保農村體育有效、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5]。農村體育管理組織是農村經常性開展體育活動的保障,是構建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基本要素。行政部門加強宏觀調控,進行農村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村級體育組織,建立農村各類農民體育協會和健身團體,健全農村體育組織網絡體系,加強對群眾性的社會體育協會和體育團體的指導和管理。結合農村特點積極引導和加快建設各種群眾體育組織,完善農村體育組織體系和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發揮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村體育組織的作用,促進農村體育可持續健康發展。
“十二五”時期,農村全民健身設施資源供給不足和農民的體育需求是農村體育事業發展中的主要矛盾。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力推進農村“健身工程”建設,加強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和體育組織網絡化建設,構建完善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堅持“以人為本”,增強農民的健身意識,促進農村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為農民提供有效的體育服務,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多樣化需求。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
[1] 我市累計創建寧波市級以上全面小康示范村62個[EB/OL].http://www. ningbo.gov.cn/art/2011/2/21/art_19383_798064.html,2011-02-21.
[2] 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劉永東,鄧萬金.廣東省農村體育的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8(6):1-4.
[4] 李永剛.浙中地區農民體育鍛煉現狀[D].蘇州大學,2010.
[5] 韓軍,王斌,等.我國農村體育發展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9(6):16-20.
ResearchontheDevelopmentofSportsForthe“ConstructionofComprehensivelyWell-offDemoVillage”inNingbo
MAO Bi-jian
(P.E. Department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Ningbo 315100,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ly Well-off Demo Village” in Ningbo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interview,questionnaire and other methods.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building of well-off vill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Well-off Demo Village;rural sports;development
2012-01-20
毛必堅(1975-),男,浙江臺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1004-3624(2012)02-0032-03
G812.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