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冬鳳 胡祝女
(江西省婺源縣中醫院,江西 婺源 333200)
經我院近幾年來,120例宮腔鏡檢查診且經病理診斷證實子宮腔內病變的患者,年齡18~69歲,平均43歲,臨床表現血性分泌物,陰道不規則出血,絕經后出血,下腹脹痛等。
儀器:宮腔鏡。方法:①做好檢查準備。②檢查前排除心肝腎重要臟器疾病及外觀生殖器系統急性炎癥,術前宮頸上藥,禁食4h。③取靜脈麻醉。④操作: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擴張宮頸,以探針探明宮腔深度和方向,打開宮腔鏡液體膨宮閥,以(80~160mmHg)壓力將膨宮液邊沖洗邊將宮腔鏡置入宮頸管,在直視下觀察邊觀察邊進入宮腔,直至將宮腔沖洗干凈,保持宮腔內壓力相對恒定,形成宮腔內較為清晰地圖像,轉動鏡體按順序全面觀察。注意觀察宮腔形態有無異常,行定位活檢,檢查完畢后,緩慢退出鏡體,進一步觀察宮頸內口,宮頸管腔。⑤術后給予預防感染對癥治療。
2.1 子宮內病變通常見于子宮內膜增生,宮腔內退性病,內膜息肉,內膜癌,宮腔積液,積膿,黏膜下肌瘤,人工流產及分娩后殘留等,120例提示檢查診斷基本符合病理診斷結果,見表1。

表1 病理診斷和宮腔鏡檢查相符合情況
2.2 宮腔鏡下聲像分析
①增生期子宮內膜:呈現息肉狀突起,呈淡紅色半透明,起伏不平,容易鑒別;②子宮黏膜下肌瘤需與內膜息肉,內膜癌相鑒別:黏膜下肌瘤位于子宮各處,表現為形狀不規則的長橢圓形或舌狀,表面覆蓋的內膜與周圍內膜相似,光滑平整,透明,瘤體呈黃白色,表面血管常清淅可見,走形規則;內膜息肉:則好發宮底和宮角處,形態不規則,柔軟,易變形,在膨宮液中隨液體流動而飄動,呈粉紅色或黃褐色,似草梅狀;內膜癌:外觀呈表面欠光滑的息肉狀或乳突狀或形態凹凸不平,表面血管怒張,走向不規則,伴有出血壞死時呈灰白色或暗紅色,缺乏光澤。
宮腔內疾病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B超是婦科應用最多非侵入性檢查方法,敏感性高,特別是對子宮肌壁間肌瘤,宮外孕,人工流產分娩后殘留等異常子宮出血者,準確率高,對顯示宮內混合團塊的子宮出血有充分的估計,可作為評估異常子宮出血常規第一線檢查,但B超檢查對檢測子宮內膜團塊性病變無特異性,特別是對不能確定者或癥狀持續存在時,難以確定診斷。直接進行診斷性刮宮送檢存在盲目性,因宮腔內病變,如息肉質地柔軟常刮不到,絕經后出血者組織刮出極少,病理無法診斷等,存在盲目趨勢,應用宮腔鏡檢查,可以在直視下確定病灶部位,大小,外觀和范圍,而且能對病灶表面組織組織進行詳細的觀察,定位活檢或刮宮,可以彌補二者的不足[1]。但單純使用宮腔鏡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存在一定不足。如節育環嵌頓宮壁取出或宮腔畸形矯正者,需聯合腹腔鏡腹腔直視下進行,避免損傷器官或造成腹腔內出血。在婦科各種疾病的診斷及治療中,B超及腹腔鏡,宮腔鏡各有優勢,聯合檢查可以彌補各自不足。對婦產科醫師來講合理選擇相關檢查及治療更重要。應用宮腔鏡檢查能對宮腔疾病患者更新發展,和彌補傳統診療方法的不足,聯合運用相關檢查更合理,有效,準確,所以宮腔鏡檢查在疾病檢查中占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李敏,崔娜,蔣玉萍.婦產科微創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