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
孫中山先生是近代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努力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國家為民族奮斗一生。他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不斷發展和更新思想觀念,順應社會發展趨勢,跟隨時代的前進而前進。
一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相繼入侵中國,使中華民族陷于嚴重的民族危機之中。孫中山作為一名偉大的愛國者,早就懷有“改良祖國,拯救同群”的宏愿。但是,早期的孫中山與何啟、鄭觀應等改良派關系比較密切,受改良思想的影響,思想觀念中還存有改良的成分。
1890年,孫中山致書已退職的封建官僚鄭藻如,提出“興農會以倡導農桑”,“立會局以禁絕鴉片”,“興學會設學校以普及教育”[1]的三點主張。并建議在香山縣試行,然后再推廣全國。1891年前后,孫中山寫成《農功》一文,提出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以改良中國的農業生產,反映了孫中山在不觸動封建經濟基礎的前提下,要求發展資本主義農業的愿望[2]。
1894年6月,孫中山在《上李鴻章書》中,提出“農政之興尤為今日之急務”。建議開設農師學堂,舉辦農藝博覽會,派人出洋考察,開墾荒地,集中經營等等。把“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作為“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3] 《上李鴻章書》反映了孫中山的改良觀念。可貴的是,孫中山并沒有固守改良的主張。在全國維新變法運動進入高潮,改良思想風靡全國的時候,孫中山毅然摒棄了改良的觀點,選擇推翻清朝反動統治的革命道路。
二
上書失敗后,孫中山逐漸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認識到上書請愿等改良方法無濟于事。特別是甲午中爭中日本侵略者的猖狂進攻,清軍的節節敗退,帝國主義列強的虎視眈眈,中國被瓜分的危機迫在眉睫。面對這些情況,孫中山認識到“和平之法無可復施”,“積漸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移強迫”[4],必須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才是解救中國危機的唯一出路。
1894年11月,孫中山創立了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5]的主張,第一次向全國人民提出推翻帝國主義走狗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革命目標。
1905年,孫中山倡議將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小團體聯合起來組成中國同盟會。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正式成立。根據孫中山的提議,確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同盟會的綱領。不久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發刊詞中,孫中山又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歸納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這樣在中國首次舉起了三民主義的旗幟。
民族主義就是要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為民族獨立的中國;民權主義就是要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民生主義即用“平均地權”的辦法解決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分化的對立。孫中山平均地權的主張不可能真正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但它反映了孫中山對勞動人民受壓迫受剝削的苦難的真摯同情和關懷,其實質是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綱領,基本適應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提出的民族解放、人民革命和社會變革的客觀趨勢,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發展資本主義的愿望。
同盟會成立后,孫中山以嶄新的姿態投入革命斗爭中。他領導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同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思想論戰,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理論得到更廣泛的宣傳,民主革命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孫中山還多次領導武裝起義,雖然這些起義都失敗了,但是每次起義都不同程度地打擊了清朝的反動統治,擴大了革命派的政治影響,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為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準備了條件,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終于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專制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由于種種原因,辛亥革命最后失敗了,沒有能夠使中國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但是這次革命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主覺悟,民主共和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三
辛亥革命失敗后,孫中山仍堅持革命立場,為保衛共和,保護約法,繼續奮斗。他先后領導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同封建軍閥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斗爭,但結果仍以失敗而告終。正當孫中山陷于極度的苦悶和彷徨的時候,他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孫中山不愧為一個偉大的革命家,他以敏銳的目光和坦蕩的胸懷熱情歡迎十月革命,歡迎中國共產黨對他的幫助,歡迎中國共產黨同他合作。孫中山虛心接受中國共產黨和蘇俄代表的建議,改組國民黨,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月,孫中山組織召開了以改組國民黨為中心內容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通過了大會宣言,在這個宣言中,孫中山根據三大政策的精神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作了適合時勢要求的新解釋,形成了反帝、反封、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
新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明確提出了對外免除帝國主義的侵略,對內反對民族壓迫,實現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張。新的民族主義具有了反帝的內容,把反清的舊民族主義發展到反帝的新民族主義。
新三民主義的民權主義,主張普遍平等的直接民權。提出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為少數人所專有的原則。主張實行直接民權,國民不但有選舉權,而且還應有創制權、復決權、罷免權等。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實行新的選舉制度,使人民真正參加管理政權。新三民主義的民權主義具有嶄新的內容。毛澤東同志曾給予高度評價。指出“除了誰領導誰這一問題以外,當做一般的政治綱領來說,這里所說的民權主義是和我們所說的人民民主主義或新民主主義相符合的。只許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許為資產階級所私有的國家制度,如果加上工人階級的領導,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了”[6]。
新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在平均地權的基礎上,發展為“耕者有其田”的主張。指出“中國以農立國,而全國各階級所受痛苦,以農民為尤甚”。因此主張“農夫之缺乏田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以土地,資其耕作,并為之整頓水利,移植荒徼,以均地力”。使農民辛勤勞動的成果歸己所有,真正解除農民的痛苦,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另外孫中山還提出了“節制資本”的主張,提出發展國家資本主義,防止私人資本操縱國計民生。這一主張具有反對帝國主義,發展民族經濟的意義,同時也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不能再走西方資本主義老路的客觀歷史要求"。
孫中山重新解釋的新三民主義,放棄了舊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主張,在一些基本原則上接受了人民民主共和國的思想。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飛躍發展。毛澤東同志指出:“這種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革命的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真三民主義,是新民主主義的三民主義,是舊三民主義的發展,是孫中山先生的大功勞,是在中國革命作為社會主義世界革命一部分的時代產生的。”[7]新三民主義的各項主張,在基本原則上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主義綱領基本一致,符合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要求,因此,它成為中國共產黨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孫中山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是不斷探索努力進取的一生。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最先擺脫改良思想的影響,堅定地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順應時代發展,與時俱進,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他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不斷更新,不斷發展,為中國的民主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對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注釋:
[1] [2] [3] [4] [5]《孫中山全集》第一卷 ,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3,3-6,8,52,20頁。
[6][7]《毛澤東選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366,653頁。
(作者簡介:張 獻(1960-),男,河南鄧州人,1983年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現為河南南陽師范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