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試圖從創(chuàng)作心理,創(chuàng)作模式,悲秋意象等方面簡要分析悲秋文學的形成機制,構成要素,豐富內涵以及其對中國古代文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
關鍵詞:悲秋;意象;悲秋文學;悲秋傳統(tǒng)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許多與秋相關的名篇佳作,如溫庭筠的《更漏子》,李清照的《聲聲慢》,馬致遠的《秋思》等等。這些與秋相關的詩詞所共同營造的是一個寂寞、孤獨、凄涼……的意境,所共同傳達的是內心的悲苦與哀愁。這些詩詞作品意象選取的承繼性,意境構造的趨同性,感情表達的相近性,所共同構成、豐富、充實的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悲秋文學。
悲秋始于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其開了中國古代文人悲秋的先河,而由此而豐富的悲秋文學也成了中國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詩人總是將自己感悟的人生千愁百緒表征為“草木搖落而變衰”的秋的意象,將“悲”與“秋”兩種性質相異,形態(tài)相遠的存在緊緊聯(lián)系,熨貼在一起,形成了秋必含悲,悲必言秋的詩學模式,這也就有了陸機的“悲落葉于勁秋”。悲秋模式展現(xiàn)了古代詩人獨特的感傷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包含了諸如離愁別恨、感舊、不遇、失意、遲暮、傷逝等種種人生的哀與愁。中國歷代文人通過自己對秋的感知、體悟,把自己內心的哀與愁通過秋的意象傳達出來,并歷史的形成了悲秋文學,悲秋傳統(tǒng)。
綜觀中國古代多數(shù)文人的命運,懷才不遇、理想破滅、遭貶失意、遺棄冷落、國破家亡……構成他們人生的基本內容。因此,他們對孤獨的體驗最為深刻,對孤獨的掙扎尤為執(zhí)著。日益深化,難以排遣的孤獨感,就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的重要心理機制。而秋的典型意象梧桐、秋風、秋雨、大雁等正契合了這一心理機制。這些意象最終也成了悲秋文學的典型意象。
意象是中國古典詩詞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其含蓄而豐富的承載著中國古代詩人的感情和思想。其“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化而顯現(xiàn)出來了”。秋的典型意象梧桐、秋風、秋雨、大雁等“是詩人憑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而獲取積累的,也可以通過對其它作品的閱讀從而在潛意識中積淀形成,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歷史性的文化心態(tài)”。梧桐、秋風、秋雨、大雁等意象從一種不帶有任何主觀情志的物象到被刻意營造成中國文學中傳統(tǒng)的審美意象。其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體驗,積淀著一定的情感和心態(tài),具有了豐富的人生意蘊和審美價值。其形象而生動,豐富而多彩的展現(xiàn)著古代詩人的心靈圖景。
秋的典型意象梧桐、秋風、秋雨、大雁等以其獨有的物候特征,成為秋天的信使,成為秋聲、秋意的代表,成為在蕭瑟的秋景中表現(xiàn)孤獨、哀怨、悲傷等情感的慣用意象。梧桐意象如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白居易《早秋獨夜》“井梧涼葉動,鄰杵秋聲發(fā)”,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秋風意象如劉禹錫《秋風引》“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秋雨意象如朱淑真《秋夜有感》“更堪細雨新秋夜,一點殘夜伴夜長”,秦觀《浣溪沙》“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梧桐和秋雨意象組成的并列式意象如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周紫芝《鷓鴣天》“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不管是概括性較強的“秋”,還是具體性較強的“梧桐”“秋風”“秋雨”“大雁”等之類的詞語,都是秋意象的代碼,都帶有顯明的愁怨、悲苦色彩。這“每一個意象中都凝聚著一些人類心理和人類命運的因素,滲透著我們祖先歷史中大致按照同樣方式無數(shù)次重復產生的歡樂和悲傷的殘留物” 。
進入古典詩詞中的自然物象,已不是簡單的純自然物象,它已成為詩人某些情感信息的載體。這些意象將創(chuàng)作者在特定美學理想、文化心理支配下的情思凝結起來,形式化而有序化。梧桐、秋風、秋雨、大雁等秋的典型意象在詩人悲秋、離愁、別恨、寂寞之時,成了最契合詩人失意與愁苦的自然物象。詩人借助這些意象傳達哀傷、凄涼、孤苦的內心情感,渲染傷感、孤凄的氛圍。
梧桐、秋風、秋雨、大雁等意象既為象中之象“就不再是獨立于現(xiàn)實的客體,而帶有先在的與不斷匯入的主體情志在其中。因為自古以來創(chuàng)作主體的審美與文化觀照,早以原型化地賦予了客體以具體豐富的民族化情意……”其蘊含了不斷積淀的豐富、深厚的情感內涵和不斷積淀的獨特、深沉的文化心理。
梧桐、秋風、秋雨、大雁等意象最終成為悲秋文學的核心意象,其在歷代詩人的詩詞中不斷出現(xiàn),詩人以此表達各自獨有的感情世界,生命體驗。其歷史的承繼性最終形成了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悲秋文學,悲秋傳統(tǒng)。中國文人對生命的感悟,習慣從自然時節(jié)的更替中去解讀時間,從山川草木的變化中去體味生命。大自然季節(jié)的變更和生命的律動總是引起他們強烈的生命感動。一年將盡的清秋時節(jié)最能引發(fā)古代詩人的悲情愁緒與時間驚覺,也就是陸機所說的“悲落葉于勁秋”。他們每每將悲情愁緒與草木搖落,萬物凋零的秋景聯(lián)系在一起,以蕭瑟的清秋意象傳達所感的人生愁煩,生命憂患。梧桐、秋風、秋雨、大雁等是清秋時節(jié)最為顯著的物候,其也就成了觸發(fā)中國古代詩人愁苦、孤獨、哀傷等情感的重要媒介,而歷代詩人也借助這一系列意象表達各自的人生悲苦,生命憂患。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悲秋文學,悲秋傳統(tǒng)就這樣歷史性的形成,發(fā)展,豐富著。
悲秋文學將以其典型的意象,濃郁的感情,深厚的意蘊,豐富的內涵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綻放奪目的光彩。
(作者簡介:馬迎國(1980.09-),漢, 陜西涇陽人,本科,中教二級,西安市東方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