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思銘
摘要:宣漢背篼戲產生于清代,分布在以宣漢為代表的川東地區,是川東民俗風情的真實寫照。背篼戲的特點是集口技、腹語、器樂、雜技等多種技藝于一體,對表演者有著極高的才藝要求。作為反映大巴山地區人民生活生產的“土特產”、“活化石”,背篼戲的藝術價值和研究意義是不容忽視的,文章將就宣漢背篼戲的藝術特點和文化內涵進行闡述。
關鍵詞:背篼;藝術;發展
一、宣漢背篼戲概述
宣漢背篼戲,又稱“相書”,清代后期由長江下游傳入川東北地區后與當地方言、民俗結合,并逐步演變成為一種集口技、器樂、腹語、雜技于一體的四川大巴山區的代表曲藝。其特色是藝人在演出時置身背篼(或屏帳、屏風)之中,僅憑自身一張嘴,再加上幾件背篼戲表演所需要的道具(如響板、折扇、銅鈴等)模擬各種聲音,營造環境氛圍,模擬人物對話,制造幽默詼諧的故事情節,觀眾雖然“只聞藝人聲,不見藝人貌”,但是卻能被表演者那繪聲繪色、妙趣橫生的表演感染得如臨其境。背篼戲常用大巴山老百姓熟悉的歇后語、打油詩、吟詩等手段,以幽默諷刺見長,具有濃郁的本土氣息,是大巴山民俗文化資源的瑰寶。
二、宣漢背篼戲的歷史淵源
宣漢背篼戲,雖然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且廣受百姓喜愛,但是它卻并不是完完全全土生土長發源自本地的藝術品種。其前身是中國一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口技”。
口技在中國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漢朝,由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孟嘗君列傳》中“雞鳴狗盜”的典故便是“口技”的寫照。而后的宋朝,口技迅速發展,南宋耐得翁所著的《都城紀勝》和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中都對口技有詳細的記載描述。到了清朝,被后人冠以“中國短篇小說之王”的蒲松齡,還專門撰文《口技》一篇,文章生動形象的描述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絕倫的藝術功底,展現了口技的無窮魅力。 但是,口技流傳到四川地區時,已經是清代咸豐年間,當時經由江浙傳入成都和川東北地區的這門民間藝術,歷經幾代藝人的不斷改良、創新、集眾家之長,逐漸才形成了獨具本地特色的曲藝——相書(亦稱背篼戲)。現如今,無論是江浙一帶還是北京、上海這種民間口技早已消失,但是,后來流入四川并經改良的相書(背篼戲)到今天都仍然活躍在曲藝舞臺上,這也不得不讓人感到無限唏噓。流傳到四川經改良后的相書即便是在現代化的今天,也一直保持著明清以來的古老傳統形態,四川人天生喜樂、閑逸、樂觀、豁達的娛樂方式,可能也是相書這種傳統文化能延續到今天的原因之一。
三、宣漢背篼戲的發展歷程
1932年紅四方面軍在大巴山區建立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總指揮部,紅軍為了在此豐富百姓的生活,并借以曲藝為宣傳抗日武器,便在當地建立了文藝宣傳隊。宣傳隊的表演節目多為曲藝,其中就包括了深受百姓喜愛、通俗易通的背篼戲。
背篼戲自清代傳入四川地區以來,經幾代藝人的不斷改良創新,已經具備了較完善的藝術形態。同時,在抗日戰爭時期,大量的北上廣民間藝術團體流落到大巴山,更是為背篼戲注入了更多的新鮮血液,這一時期的大巴山曲藝圣地宣漢的民間文藝空前繁榮,并造就影響了一批獨具巴山特色的背篼戲藝人:如,向世安、鄭持倫、李隆武、趙成恒、張把戲等。
四、宣漢背篼戲的表演形式
背篼戲因演出時表演者置身在背篼(布帳、屏風或被單)之中,觀眾只能聽到其聲音而看不到其動作和樣貌而得名。觀看背篼戲時,表演者運用口技等技藝,僅憑一人營造出整個故事的環境氛圍,讓人對故事情節浮想連篇,得到藝術享受。背篼戲的特色,是富于辛辣幽默的喜劇風格,所使用的諧音、語誤、吟詩、歇后語等手法,常常讓觀眾捧腹不已。背篼戲的內容大多是貼近老百姓們生活的,有的是揭露剝削者丑惡嘴臉,有的是歌頌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的追求,還有表現市井生活以及家長里短的,使人聽后放松愉悅,回味無窮。
五、宣漢背篼戲的傳統節目
宣漢背篼戲與口技密切相連,它源于口技,但又不同于口技。因此,許多流行的節目是人聲模仿各類家畜家禽的叫聲,如《百鳥朝鳳》、《麻雀鬧林》等,這類節目很好的表現了大巴山深處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的情形,抒發了大巴山區人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感;而《辦陪奩》、《媒人婆上門》、《姑娘算命》等模擬當地百姓市井生活場景的節目,則又表現了山區人民火辣外向、粗狂頑強、樂觀豁達、剛直重義、熱情勤勞的秉性。以及面對惡劣自然環境,不埋怨不放棄的苦中作樂人生觀;大巴山地處中國西部,這里崇山峻嶺、山高路險,自古以來交通不是非常便利,與外界相比相對閉塞,這里的人都有著一顆奮斗和沖出去探索世界的心,因此,還有一大部分背篼戲的節目內容是描寫巴山兒童求知好學的,如《小剛上學》、《我要去上學等》。
六、背篼戲的未來展望和發展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許多傳統音樂文化已經與當下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一些曾經深受百姓喜愛,廣泛流傳于世的傳統音樂文化藝術瀕臨枯竭和消亡的境地,背篼戲這門曾經風靡川東北的藝術形式,也毫無例外的陷入如此困境。然后,我們不能不意識到,背篼戲這門傳統音樂文化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區域民族性格、文化藝術及生活習俗等方面起著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重視和保護并使其不致流失與消亡,是當下音樂學界所面臨的一個勢在必行的重要問題。
(作者單位:成都大學(成都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