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霞
摘要:柳亞子的《二十世紀大舞臺發刊辭》,是反映當時革命派戲劇改革的代表作,本文以其為依據,歸納總結柳亞子戲劇理論觀點,其“戲劇革命”理論的核心問題是戲劇要為民主革命服務。
關鍵詞: 柳亞子;戲劇理論;民主革命
二十世紀初,受詩界、文界、小說界革命的影響,戲劇改良運動勃然興起。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創刊號上發表了傳奇《劫灰夢》,揭開了近代“戲劇改良”的序幕,陸續又發表了“以中國戲演外國事”的傳奇《新羅馬》和《俠情記》,這三個劇本成為了近代戲劇改良的先聲。為適應戲劇革新和民主革命運動的需要,1904年,由陳去病、柳亞子、汪笑儂主辦的中國第一個專業戲劇刊物《二十世紀大舞臺)(月刊)在上海創刊。當時年僅18歲的柳亞子撰《二十世紀大舞臺發刊辭》,他在文中“堅持了激進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場, 高揚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旗幟, 大聲疾呼, 倡導戲劇改良。”[1]柳亞子的戲劇革新理論就集中體現在該文中。
一、戲劇要為社會現實斗爭服務
怎樣認識戲劇的社會作用,這是明清以來戲劇界不斷探索的問題。由視戲劇為末枝小道、淫詞俚曲到有益社會人心,這是近代文學觀念上的一大變化。但“把戲劇與宣傳民族主義和民主革命聯系起來,則始于柳亞子等資產階級革命派文學家。”[2]柳亞子認為戲劇應具有“持運動社會、鼓吹風潮之大方針”[3]的作用。《二十世紀大舞臺發刊辭》云:“風塵澒洞,天地邱墟,莽莽神州,虜騎如織。男兒不能提三尺劍,報九世仇,建義旗以號召宇內,長驅北伐,直搗黃龍,誅虜酋以報民族。復不能投身游俠之列,抗志虛無之黨,炸丸匕首,購我自由,左手把民賊之袂,右手揕其胸,……淚苦三字,才盡萬言。日暮窮途,人間何世,蓋仰天長慟而不能矣。”[4] “張目四顧,山河如死:匪種之盤踞如故,國民之墮落如故;公德不修,團體無望;實力未充,空言何補。偌大中原,無好消息,牢落文人,中年萬恨。而南部樂都,獨于黑暗世界,灼然放一線之光明。翠羽明珰,喚醒鈞天之夢;清歌妙舞,召還祖國之魂:美洲三色之旌旗,其飄飄出現于梨園革命軍乎!” [5] 作者指出,在受異族統治、戰火不斷、滿目瘡痍、民智不開的社會現實下,男兒雖“報攘夷恢復之雄心”,無奈社會積貧積弱、腐敗不堪,做為一名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徒嘆奈何。而戲劇卻獨于黑暗世界,給人一線光明。
柳亞子主張戲劇改良應同宣傳民族主義和民主革命聯系起來。《二十世紀大舞臺》明確提出其宗旨是“以改革惡俗,開通民智,提倡民族主義,喚起國家思想,為唯一之目的”[6]。這是戲劇改良倡導者的根本要求,也是他們倡導戲劇改良的根本目的。其大力宣揚發起《二十世紀大舞臺》的精神在于“戲劇改良”,強調戲劇的社會作用。即其“戲劇改良”,主要是從功利主義出發,強調戲劇為現實政治斗爭服務,是為推翻清朝統治和實現國家獨立、自由、民主的根本目的服務的。文章寫道:“黃帝子孫受建虜之荼毒久矣。中原士庶憤憤于腥擅異族者,何地蔑有?徒以民族大義,不能普及;亡國之仇,遷延未復。今所組織,實于全國社會思想之根據地崛地異軍,拔趙幟而樹漢幟。他日民智大開,河山還我,建獨立之閣,撞自由之鐘,以演光復舊物、推翻虜朝之壯劇快劇,則中國萬歲!《二十世紀大舞臺》萬歲!”[7]故而,“戲劇改良”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是實現民主革命過程中喚醒民智、感化社會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社會力量。柳亞子的《二十世紀大舞臺發刊辭》,作為他倡導戲劇改良的宣言,更是極力主張要利用戲曲宣傳共和,宣傳革命,以開通民智,使人民擔負起“驅除韃虜”、“光復中華”的歷史重任。
二、戲劇內容要具現實意義
戲劇有重大的社會作用,它關系著世俗民風,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命運,而當時的戲劇內容陳舊,嚴重脫離現實,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民主革命的需要。所以,當柳亞子認識到傳統戲曲的這種不足和缺陷時,認為,必須對其進行必要的革新。他大聲疾呼改革戲劇內容,使之成為民主革命的有力武器。在《二十世紀大舞臺發刊辭》中,作者描繪了當時大多數戲劇演出的內容,并對其提出了革新要求。“萬族瘡痍,國亡胡虜,而六朝金粉,春滿紅山。覆巢傾卵之中,箋傳《燕子》;焚屋沈舟之際,唱出《春燈》。世固有一事不問、一書不讀的鞭絲帽影、日夕馳逐于歌衫舞袖之場,以為祖國之俱樂部者。”[8]在民族危亡之際,燈紅酒綠、醉生夢死、不問時事的戲劇演出,不能使戲劇發揮其應有的社會作用,也不能適應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需要,但其“利用之機,抑未始不在此”。[9]應因勢利導,對戲劇題材內容進行大膽的革新改良。柳亞子提倡結合現實斗爭,編演具有民族思想和愛國精神的歷史劇,即編演有利于揭露統治者的歷史罪惡,及烈士遺民的反抗斗爭,喚醒民眾推翻滿清統治光復中華的劇目,賦予劇作以新的思想,以此來教育人民,為當前的政治斗爭服務。文中說:“以《霓裳羽衣》之曲,演玉樹銅駝之史,凡揚州十日之屠,嘉定萬家之慘,以及虜酋丑類之慆淫,烈士遺民之忠藎,皆繪聲寫影,傾筐倒篋而出之;華夷之辨即明,報復之謀斯起,其影響捷矣。”[10]同時,大力提倡把外國資產階級革命歷史題材和人物形象搬上中國戲劇舞臺以鼓吹西方民主政治,激勵中國人民。“歐、亞交通,幾五十年,而國人猶茫昧于外情。吾儕崇拜共和,歡迎改革,往往傾心于盧梭、孟德斯鳩、華盛頓、瑪志尼之徒,欲使我同胞效之;而彼方以為吾為鄒衍談天,張騫鑿空,有安能有濟?今當捉碧眼紫髯兒,被以優孟衣冠,而譜其歷史,則法蘭西之革命,美利堅之獨立,意大利、希臘恢復之光榮,印度、波蘭滅亡之慘酷,盡印于國民之腦膜,必有歡然興者。此皆戲劇改良所有事,而為此《二十世紀大舞臺》發起之精神。”[11] 借用外國國家革命成功及亡國恥辱正反兩方面歷史題材,以宣傳民主革命和民主、自由、獨立思想的劇作,對喚醒人民的抗爭意識、激發民眾的民族情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三、戲劇這一宣傳教育形式更為大眾化
在將戲劇同其他藝術形式和宣傳工具如著書、演說的比較中,他認為戲劇更具心為之動、情為之移,并從而受感化和教育的藝術感染力。一些仁人志士雖有志于社會改良與革命,欲在民眾中制造輿論,進行思想啟蒙,但資產階級陽春白雪式的革命宣傳曲高和寡,簡單地利用著書立說的形式也往往難有成效。“雖然,熱心之士,無所憑藉,而徒以高文典冊,諷詔世俗,則權不我操;而‘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崇論閎議,終淹歿而未行者,有之矣。”[12] “研究群理,昌言民族,仰屋梁而著書,鯫生狗曲,見而唾之;以示屠夫牧子,以為岣嶁之神碑也。登大演說臺,陳平生之志愿,舌敝唇焦,聽者充耳。”[13]其原因是民眾愚鈍,往往泥于現在而不知有過去與未來,而啟蒙者也沒有去尋求一種適合普通民眾的宣傳方式,只能以文人的方式在報刊、雜志上發表自己的見解、主張,脫離了廣大的下層人民群眾。故,其所謂開啟民智,只能是一種文人的一廂情愿,收效甚微。“以如此之智識,而強聒不舍以“驅除”、“光復”之名詞,宜其河漢也”[14]。“又見夫豆棚柘社間矣,春秋報賽,演劇媚神,此本不可謂善良之風俗;父老雜坐,鄉里劇談,某也賢,某也不肖,一一如數家珍;秋風五丈,悲蜀相之隕星;十二金牌,痛岳王之流血。其感化何一不受之于優伶社會哉?”[15]但中國戲劇作為一種融音樂、舞蹈和曲文為一體的視覺和聽覺兼備,頗具形象性,直觀性等特點的一種民間喜聞樂道的藝術形式,具有通俗明白、易于感動人心的巨大藝術感染力。一般說,它不受觀眾文化水平的限制,即使不識字的“屠夫牧子”,也能通過演員的舞臺表演作用于觀眾的聽覺、更重要的是視覺來感知戲劇的思想內容,從而受到教育。
四、戲劇改革應理論倡導與藝術實踐相結合
柳亞子認為,正是由于汪笑儂等人到上海演出,積極倡導戲劇改良,編演大批新劇目,形式上的大膽創新,贏得廣泛贊譽,初步造成聲勢,為《二十世紀大舞臺》的創刊奠定了基礎;而《二十世紀大舞臺》的創辦宗旨,又在于進一步促進和普及戲劇改良。“基礎既立,機關斯備,組織雜志,以謀普及之方,則前途一線之希望或者在此矣!”[16] “今茲《二十世紀大舞臺》,乃為優伶社會之機關,而實行改良之政策;非徒以空言自見,此則報界之特色,而足以優勝者歟!”[17]。只有鼓吹理論的陣地報館和實踐之舞臺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才能實現民主革命之目的。“今所組織,實于全國社會思想之根據地,崛起異軍,拔趙幟而樹漢幟。他日民智大開,河山還我,建獨立之閣,撞自由之鐘,以演光復舊物,推倒虜朝之壯劇、快劇,則中國萬歲!《二十世紀大舞臺》萬歲!”[18]不僅指出了辦刊的宗旨,也以高昂的激情,希冀以戲劇改革來迎接革命勝利的到來。
柳亞子的戲劇理論核心問題:是否服務于民主革命這一論題。戲劇理論主張的提出實質主要是利用戲劇這一藝術形式來表現啟蒙思想,以期啟迪民智、提高覺悟,達到民主革命的目的。他把“戲劇改良”仍視為和“詩界革命”一樣,主張所謂“舊瓶裝新酒”, 即以舊形式表現新內容, 側重于內容的革新,他“只是要借用戲劇這一文學體裁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只是要借此抬高戲劇的身價” [19]。因而,過分夸大戲劇藝術的社會功能,忽視了對戲劇的語言、敘事形式等戲劇藝術形式和戲劇的審美性的革新與探索,忽視戲劇作為一種獨特藝術形式的特殊規律,對戲劇創作實踐缺乏指導意義。然而,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與特定的歷史境遇中,其“戲劇改革”主張重視戲劇的社會功能,強調戲劇為現實政治斗爭服務,適應了當時歷史發展的新形勢,為民主革命作出了貢獻,有其現實意義。
注釋:
[1] 梁淑安.近代戲曲改良運動的先鋒柳亞子與陳去病——兼談南社社員在劇本創作與舞臺藝術方面的實踐活動[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15.
[2]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62頁.
[3][4][5][7][8][9][10][11][12][13][14][15][16][17][18], 陳多、葉長海.中國歷代劇論選注(上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59頁,458頁,458頁, 460頁,459頁,459頁, 459頁,459頁, 459頁, 460頁,459頁,459頁, 459頁, 458頁,460頁.
[6]<二十世紀大舞臺叢報>招股啟并簡章[J].二十世紀大舞臺,1904,(1).
[19]張俊才.近代戲劇改良運動始末及意義[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3):73.
(作者簡介:何 霞(1981-),女,甘肅會寧人,西北師范大學在讀碩士,定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教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