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超
摘要:特殊兒童牽動著家庭與社會,特殊教育必須長期廣泛地受到各方的重視與關注。走在經濟發展前沿的寧波,其兒童特殊教育現狀如何,是值得研究與探討的課題。
關鍵詞:寧波;兒童特殊教育;教育現狀
2009年9月,寧波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并爭取于2012年底前建成寧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帶著特殊兒童教育問題,2011年6月至11月,《寧波特殊兒童教育現狀調查》課題組成員在全市進行了走訪調查。調查主要從特殊兒童主要類型、特教學校與康復訓練機構數量分布、師資結構、教學觀念與手段、效果反映、孩子家庭、社會關注、現實問題等方面開展工作。
一、特殊兒童主要類型
特殊兒童,狹義上講,是指在生理和心理發展的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明顯偏離普通兒童發展水平,有特別的學習或適應困難,只有接受了特殊教育才能充分發展的兒童。特殊兒童有多種類型,其分類通常依據特殊兒童身心特性為標準。我國對特殊兒童的分類,根據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領導小組制定的標準,目前有五類:視力殘疾、聽力語言殘疾、智力殘疾、肢體殘疾、精神病殘疾。另外,還有一些與特殊兒童同義的稱呼,如:缺陷兒童、殘疾兒童、殘障兒童、傷殘兒童、障礙兒童等。在身心障礙方面,則又包括智能不足、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身體病弱、性格異常、行為異常、學習障礙、多重障礙、其他顯著障礙等等。
特殊兒童出現的原因,全世界至今沒有合理的醫學解釋,由于大腦血腦屏障的隔閡,使得許多障礙問題便找不到合適的途徑進行醫學上的治療。改善特殊兒童的途徑主要通過康復訓練、教育干預的方式方法。國內外許多康復訓練的有效示例使得特殊的孩子們看到了希望。于是,各種訓練機構應運而生。
二、寧波特教機構的基本分布
在近半年的調查走訪中,了解到政府重點扶持的特教學校已經初具規模,基本實現了預期規劃中的目標。按照寧波最初規劃,人口40萬以上的縣(市)必須建1所培智學校;人口30萬以上、智力殘疾兒童少年較多的縣(市)應建1所培智學校;人口30萬以下的縣(市)區,可以采取獨立建校、普通學校附設特殊教育點、合作建校、委托培養等多種形式滿足區域內智力殘疾兒童少年的就學需要。如今,除原有的寧波市聾啞學校、寧波達敏學校外,鎮海景和學校、象山培智學校、北侖陽光學校和寧海培智學校4所公辦特殊學校都已正式開學,讓“特殊”的孩子走進了校園。他們在政府的扶持下正在成長壯大,受到廣泛關注,其成績也經常見諸于報紙、網絡。在調查中發現,除了前面幾所為我們熟悉的學校外,還存在著上百個康復訓練機構,他們有些依存與醫院兒童康復部門,有些依靠社區幫助,還有一些是獨立開辦,個體經營,自負盈虧,如寧波市康復中心、鄞州特殊教育中心、寧波康寧醫院兒童行為矯正科、臺灣劉氏兒童培訓學校、寧波滿天星兒童成長服務中心、慈溪特教中心等。在這些訓練機構中,絕大多數訓練康復網點集中于寧波市海曙、江東、江北老三區及鄞州新區,而其他縣市區相對要少很多,呈現出分布不均勻的總體特點。另外在調查中了解到,絕大多數康訓中心不能提供全托寄宿條件,孩子必須當天接送,這樣造成特殊兒童康復訓練的不方便,許多家庭為此費盡心機,有不少家庭為了孩子不得不在訓練中心附近租住房子,還有些家庭父母一方放棄自己的職業工作來專門照料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沒有辦法,沒有其他選擇,家里就一個孩子,孩子是父母心中的一切,孩子有問題,再大的事業也要放棄,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幾乎所有的訓練機構,都容納有不少接受康復的不同情況的特殊孩子。但調查中發現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部分個體訓練機構因缺少相關扶持,教學力量顯得十分薄弱,如場地狹小,資金運轉困難,特殊兒童教育師資隊伍人數及教學水平等均達不到康訓應有的要求。
三、寧波特殊兒童教育的主要手段管窺
在特殊教育《辭典》中說:“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經過特別設計的課程、教材、教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設備,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進行,在達到一般和特殊培養目標的教育”它包含著二層意思:1、特殊教育在培養目標上除了貫徹普通教育的要求外,還應該體現特殊教育兒童的不同特點。如包括特殊兒童在內的學校教育的總目標都是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方針,但可以根據特殊兒童的實際情況,對他們進行相應的教育、教學和訓練,并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2、特殊教育必須根據兒童的特殊需要設計特別的課程、教材、教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設備。
在對寧波全市各康訓機構的調研中了解到,對于非肢體殘疾的特殊兒童,主要訓練目標是讓孩子學會自理,學會交往,最終可以融入社會。通用的訓練項目是手眼協調、精細動作、視聽訓練,語言矯正等等,肢體動作的自理生活能力的訓練,他們的訓練手段與方式均不相同,各有其撒手锏,但具體訓練方法采用保守姿態,有些連家長都不能觀看,至于原因,他們都有自己的理由來解釋。課題研究人員曾對寧波臺灣劉氏兒童發展中心的康復訓練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走訪,感受了他們在特殊兒童訓練方面的理念與手段,他們主要通過訓練孩子“視、聽、動”等方面來提高特殊孩子的綜合能力,在能力上進行訓練,從而促進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如在“動”方面,著重通過單雙手交替拍球跨球、跳繩倒著數數等系列訓練程序進行引導。“視”的訓練通過畫迷宮等練習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四、目前寧波特殊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困難簡列
1.人們對特殊兒童的認識與關注不夠。
2.政府與社會對小型特殊教育機構的扶持力度還有待提高。
3.特殊兒童檢測機構的不完善。
4.特殊兒童就讀普通學校的政策及具體教育方法還需要改善。
5.特殊教育師資培養與配備急需改善。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1年寧波市政府決策咨詢課題。課題名稱:寧波特殊兒童教育現狀調查研究。編號:J11-Z6。
(作者簡介:丁 超(1970-),男,湖南常德人,寧波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