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梅
摘要:圍繞環境、材料、 教師與孩子互動等三大課堂要素打造自然課堂,提高教師有效利用自然資源開展美術課堂學習與活動的能力,同時,幼兒在自然、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在與大自然零距離的接觸中、在與自然材料的互動中,促進其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以及多種能力的發展。首先,通過自然、生態的課堂環境,促進幼兒主動發展。其次,利用多樣、環保的自然材料,促進幼兒探索能力的發展。再者,與常態、輕松的自然互動,促進幼兒認知發展
關鍵詞:自然課堂;和諧教育
“自然課堂”的提出源于對幼兒園整體特色的思考,我們認真分析園所實際情況以及社會教育大背景,確定了“自然和諧、快樂發展”的特色目標。幾年來,隨著對特色的研發與深入思考,我們越來越認識到,特色是一個整體。課程作為彰顯特色的一個方面,我們提出自然課堂這一理念。經過實踐,在自然課堂理念的支撐下,我園圍繞環境、材料、 教師與孩子互動等三大課堂要素打造自然課堂,提高教師有效利用自然資源開展教育活動的能力,同時,幼兒在自然、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在與大自然零距離的接觸中、在與自然材料的互動中,促進其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以及多種能力的發展。
一、自然、生態的課堂環境,促進幼兒主動發展
《綱要》中提出:“實施環境育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的機會與條件”。同時,也指出:“幼兒園要因地制宜,勤儉節約,從本園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自身的條件和現有資源。”因此,我們特別重視教育環境對幼兒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利用自然材料與生態的自然資源,開展我園的教育活動,使兒童在融入情景的教育中,促進其主動發展。
室內,我們利用各種自然材料為幼兒創設可供幼兒欣賞、操作、思考、游戲的室內外環境,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促進其主動發展。如:教師將幼兒常見的材料,制作成精美的畫框、裝飾物以及各種玩教具,同時,在美工區、自然角等區域提供各種自然物的半成品,引導幼兒開發想象,大膽制作。幼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自然環境中感受創造與自然與樸實之美。在戶外,沙、膠泥、石頭、向日葵桿、竹竿、繩子等自然材料變成了游戲材料。孩子們做石頭畫、玩竹竿跳、爬繩子…,在歡快的運動中發展了大肌肉動作。種植園里,春天,孩子們動手種植各種蔬菜、花草。夏天、秋天,他們親手收獲各種果實。體驗著四季的美妙。
《綱要》中提出:“盡量多利用室外空間開展活動,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沐浴新鮮空氣和陽光,回歸自然”。幼兒園周邊的田野、陽光、清風、綠樹的自然空間,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自由、舒適、廣闊的空間,因此我園開展“陽光大課堂”和“親親大自然”活動。
環境的創設與利用,提高了教師對教育環境的重視與開發的能力。 使教師從課堂就是教室的一節課中跳了出來,樹立了幼兒園一日生活都是課程,處處都有教育資源的教育觀念。使我園的教育更自然、更貼近幼兒生活。
二、多樣、環保的自然材料,促進幼兒探索能力的發展
材料物化著目標。《綱要》中提出:“幼兒園應利用廢舊環保物品和自然材料引導幼兒進行探索活動。”我園本著貼近幼兒生活,就地取材的原則。將自然物搬進課堂。為幼兒提供一個可看、可想、可探索的學習氛圍。為幼兒探索提供適合的物質保障。
在活動中,與孩子們生活密切聯系的物品都成了孩子們課堂中的教具與學具。也是我園“自然小百科”的主要內容。如:孩子們很有創意地運用廢報紙制作成望遠鏡、小飛機以及各種粘貼畫。這些作品雖不算精美,但是孩子的寶貝,孩子們在“廢變寶”中,感受到成功。枯草和枯枝在冬天的田野里隨處可見,老師與孩子們將這些材料收集來,制作成藝術畫,開展“做鳥窩”等活動,使幼兒在用的過程中,感受到自然物的價值所在。此外,我們還結合幼兒的需要,引導幼兒收集與利用各種材料。如在“制作稻草人”活動中,幼兒看到地里有很多稻草人,因此,也想為自己班級的菜園增加稻草人看護蔬菜。因此,孩子們在家里帶來稻草、草繩、葫蘆,舊衣服、竹竿等物品。自己制作稻草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相互合作,利用各種材料制作。自然物的利用,充分滿足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同時激發了幼兒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孩子們在揭開這些物品背后故事的同時,為孩子們帶來了無限樂趣。
教師通過利用各種自然物,巧妙地開展教育活動。既拓寬了教師的思路,培養了教師設計與組織能力。同時,樹立了教師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及結合幼兒生活開展教育的課程觀。
三、常態、輕松的自然互動,促進幼兒認知發展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和班級要形成和諧、溫馨的心理氛圍,使幼兒感到安全、輕松和愉快。”良好的精神環境對幼兒學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們注重幼兒良好心理氛圍的創設。首先,我們提出教師常態、自然的授課方式。引導教師工作自然常態,為幼兒營造一種安全、舒適的和諧氛圍。
在工作中,我們提倡教師穿著大方、舉止自然。以輕松的語調、會心的笑容面對孩子。其次,我們鼓勵課堂常態,不刻意去設計組織觀摩課。而更多地關注在真實的工作中發現真實的問題。久而久之,使教師少去了擺樣子的浮躁、而能夠靜下心來分析課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如:一次園內骨干教師做客。教師制作了很多教具。并采用了分組指導的策略。在大家討論這節活動時,我首先肯定了教師為這節活動做出的努力與教師大膽的嘗試。但同時,我也指出:“目前,我園每班兩名教師的情況下,課前準備過多會牽扯教師相當多的精力,不現實。同時,我們在分組中,兩名教師指導4組,在孩子沒有分組活動經驗的情況下,也達不到。最終,我們達成共識:教具盡量就地取材,或稍作加工。分組要從基礎逐漸過渡,讓孩子的經驗逐步積累。通過這樣的引導,使教師慢慢從從重形式向種孩子發展上靠攏。同時孩子在教師營造的自然氛圍里,良好的人格特征逐步形成。
(作者單位:遼寧省阜礦集團直屬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