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6日至27日美菲“肩并肩”軍事演習在菲律賓舉行。這是醞釀多久的“空海一體戰”理論首次指導演習。“空海一體戰”的立體圖像也由此走出五角大樓的辦公室,躍然呈現在人們面前。
“空海一體戰”的由來
2009年9月,美國空軍參謀長諾頓·施瓦茨上將和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加里·拉夫黑德上將簽署了一份機密性備忘錄,要通過空軍、海軍的共同努力開發出一種新的作戰概念,即現在所謂的“空海一體戰”。2010年5月,曾就職于美國國防部綜合評估辦公室的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主任克雷皮內維奇受命撰寫的《為什么是“空海一體戰”》《“空海一體戰”:作戰概念的起點》兩份研究報告公開發表。報告對“空海一體戰”理論提出背景和基本內容進行了系統闡述。幾乎同時,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發布的新版《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正式確認“空海一體戰”這一聯合作戰新概念,并授權美國空海軍加緊研究制定相關政策與計劃。2011年美國國防部11月公布了“空海一體戰”戰略概要,并披露新設一個專門機構來落實該戰略。同時,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克斯代爾空軍基地檢查工作時強調說,未來戰爭有賴于對全球威脅做出空海一體化的快速反應。就這樣“空海一體戰”一步一步從幕后走到臺前,并以此為藍本導演了美菲“肩并肩”聯合軍演。
“空海一體戰”的概念
經過冷戰后二十年的發展,美國維護自身及其盟友和安全伙伴的全球利益的兵力投送和大規模軍事力量存在的能力受到挑戰,為了抵消反介入/區域拒止的能力,維持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平衡,美國提出了空海一體戰理論。可以判定空海一體戰是為了維護美國及其盟友的全球利益不受損害而產生的,起點在沖突之時,但是之前的太空戰、網絡戰和電子信息戰早已如火如荼的展開。它以爭奪海上、空中、太空和網絡空間的主動權和行動優勢為目的,以針對遠程情報、偵察與監視系統和攻擊系統的致聾、致啞、致盲等壓制性戰役為手段,最后可能發展成為持久戰,以在國家的各個領域探尋和保持主動權和行動優勢。
“空海一體戰”的辨析
空海一體戰不是什么戰略,不是用來威脅其他國家的或者安慰盟國和友軍的言論,也不是傳統聯合作戰的表現形式。它只是參聯會批準的聯合介入作戰概念下的幾個概念之一,將由聯合介入作戰概念來實施。空海一體戰作為一種戰役級別的思想學說,它本身不應該被視為是“贏得勝利”的思想,也不能被當成一個特定的想定背景。因此,以中國和伊朗作為藍軍研究出來的空海一體戰可以被美軍應用來對付任何一個以反介入/區域拒止挑戰美國利益的國家。就像空地一體戰本來是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為作戰對象,而美國卻把它運用于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等近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一樣。
空海一體戰不只關乎空軍和海軍部隊,其也有地面組成部分,如美國海軍陸戰隊。美國海軍陸戰隊目前正在研究的“分散式作戰”則是“空海一體戰”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分散式小單位作戰,而非兩棲突擊,海軍陸戰隊放棄了由海上登陸、機動作戰的傳統思維,轉為從艦到目標區(Ship-to-Objective)、兩棲與山地戰相結合,用直升機突擊到岸灘后方縱深目標,進行空中突擊作戰或滲透作戰,其目的不是打常規戰,而是打擊我第二炮兵的隱蔽基地,這么做的目的是增強打擊的精準性。
空海一體戰不僅僅是爭奪空中、海上等物理領域的優勢,而且還包括爭奪太空、網絡和電磁等虛擬領域的優勢。美國在關島建立的后勤保障基地過多的依賴于民用網絡。二十世紀90年代美軍建成了巨大的精確制導武器軍械庫。為了利用這些彈藥的全部潛能美軍又開始建設作戰網絡來方便將目標信息快速準確地從“傳感器”傳“射手”,從而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來打擊敵方的部隊和支援分隊。美國對作戰網絡的依賴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嚴重。這既是其軍隊信息化程度高的體現,也會導致攻一節點而毀整個體系的后果。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在空海一體戰發生之前,在太空和網絡等領域的斗爭對抗已經激烈的進行。
“空海一體戰”產生的原因
技術擴散。由于技術擴散,使美國的潛在敵人掌握了精確、遠程火力。這些武器包括彈道和巡航導彈、綜合防空系統、反艦導彈、潛艇、可操縱火箭、導彈、火炮、第四和第五代作戰飛機,甚至包括空間和網絡力。如果它們不受抑制,就可能讓對手在全球公域挑戰聯合和盟軍部隊。可靠的美軍兵力投送是地區穩定的支柱,對不訴諸入侵威脅或其他升級心得而獲得進入全球共域能力的下降的認識是空海一體戰產生的一個原因。
地緣戰略。隨著美國逐漸擺脫中東地區的阿富汗和伊拉克,今年美國明確提出戰略東移,也就是西太平洋地區。空海一體戰正好在恰當的時機提到日程上來。美國根據條約必須保護美國的正式盟友日本和韓國,如果發生沖突,必須在海上或空中運送資源,這樣將置于火力網之下。若美國無力履行其義務,那么美國的安全承諾就大打折扣。空海一體戰也是為了密切與盟軍的聯系,來一致的對抗反介入/區域拒止。空海一體戰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假設就是日本和澳大利亞是積極的盟友,這樣日本的國土為在東部和北部地區的盟友提供了戰略縱深,澳大利亞為外圍作戰提供戰略縱深和生力軍。根據外媒報道,空海一體理論的要點之一就是在整個亞洲尋找可供美軍戰機使用的基地,此要點已在奧巴馬訪問澳大利亞的行程中得到確認。
聯合作戰的階段
隨著信心技術的不斷發展,戰爭也從機械化條件下想信息化條件下轉變。基于信息系統的一體化聯合作戰在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以美國主導的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中初見端倪。上個世紀80年代的的空地一體戰似乎可以看到聯合作戰的影子,但軍種間的合作本身就是一個挑戰。空地一體戰理論中陸軍進攻第一梯隊的時候,需要空軍配合打擊第二梯隊。“空地一體戰”理論中關于“空”的一部分是要告訴空軍:陸軍認為,兩個軍種之間強有力的伙伴關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空地一體戰”理論最終變成了“陸軍條令”而不是“空軍條令”,更不是“聯合條令”。可看到美國空軍、海軍都有各自的一套或多套應對反介入/區域拒止的戰法,但這些戰法在維護美國及其盟國的全球利益上面上是不夠的,而應對反介入/區域拒止主要由空軍和海軍主導,因此加強空軍和海軍的聯合作戰就順理成章了。按照戰斗力循序漸進增長的規律來看,逐級訓練,逐級合成,逐級生成戰斗力是不二法則。美軍在實施空地一體戰出現失誤的情況下,又在嘗試進行空海一體聯合作戰,這也就是聯合作戰的一個階段。盡管1986年國防部頒布的《戈德華特·尼科爾斯法案》非常強調“聯合”,但是大多數軍官還是認為自己是空軍或海軍軍官,不是“聯合”軍官。空海一體戰也是旨在打破這種隔閡,解決這種軍中之間的固有差異,建立互通關系。
“空海一體戰”如何破解
思戰方能善戰,善戰才能不戰。空海一體戰這種理論的出臺和實戰準備必將對世界軍事發展,特別是新興大國的國家安全和反侵略戰爭準備產生重大影響,要求其必須思考應對美國等國的軍事壓力的新對策,發展可化解對手空天、網絡和信息作戰優勢的反擊手段,并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軍事思想,研究不對稱的戰法。針對美軍目標性極強的“空海一體戰”,短期內,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一是加強反衛星武器研制,打擊美軍弱點環節;二是加快網絡戰力量體制建設,制約美軍整體實力的發揮;三是密切關注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戰術轉型,進行針對性的反滲透和山地戰訓練。從長遠來看,要真正創造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我國應有針對性的發展航母,優化軍事力量,優化軍事資源,發展自己的海天計劃,堅強我軍的硬實力。
除了加緊研制武器裝備和堅定不移的進行三從訓練外,還應從富民強兵方面著手。吸取前蘇聯應對美國華而不實的星球大戰計劃的教訓,從全國范圍內來看,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不能片面的被美國拖進有影無形的戰爭準備中而浪費國民經濟,加緊國內的體制轉型、經濟升級換代,就算打持久戰消耗戰我們也可以自己自足,打造和發展我國的軟實力。
(作者簡介:張二超(1986-),男,漢族,河北保定人,研究生在讀,上尉,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5大隊20隊,部隊訓練理論與實踐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