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僅是人類發展中各種問題的癥結點,同時也是傳承與發展人類文明的主陣地。城市的前途決定了人類的前途,所以城市的發展必須走向永續、和諧。這要求人、自然、社會三者的平衡。而城市環境中的公共設施就成了平衡的外部媒介。
在城市永續發展的前提下,城市中的公共設施要與自然、社會、歷史與未來和諧,城市中公共設施與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實現自身功能的基礎上體現了一個城市的風貌和人民的生活品質。影響城市環境中的公共設施造型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功能
在影響公共設施造型的諸多因素中,功能是最為重要的,它對公共設施產品的造型形態有決定性作用。一件合適的公共設施造型設計我們會從使用功能、環境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考慮。如公園和廣場因為不同的功能要求而設計不同的座椅。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相關群體對景觀公共設施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如休閑類設施戶外小品,因為環境要求不同而造型迥異。
同時,隨著現代人對文化的重視,人們對公共設施功能的訴求上升到文化層次。不同的文化背景要求公共設施在整體環境中藝術效果不同,如英雄紀念碑和牌坊。作為城市戶外公共設施,其功能設計體現了設計師對生活的理解度,它不僅要解決功能,環境舒適問題,而且還要激發、引導城市形態的發展。
2、結構與機構
結構是指根據選用的材料設計產品的零部件以及整體裝配結構,是維系該類功能形態的組織方式。合理的結構方式除了能滿足基本功用外還可以改善和拓展產品功能,不同藝術元素加強了產品造型的藝術特征,也體現了公共設施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如戶外公共座椅的結構設計除了滿足力學特性還要滿足技術與藝術的統一。我國明代家具的輝煌,其根本就是結構與造型的完美統一。明家具木構件的每一部分都被進行了特別的藝術加工,每個構件的造型與結構都緊密結合,沒有冗余附加物,各種牙子、垛邊、矮老等本身就是對家具結構構件的藝術加工,而用于四周邊框之間的劵口,海棠劵口等也是結構兼做裝飾的部件。一個設計作品,從結構與機構就能體現它所處的時代特色,而這種“特色”決定了它的造型,作為一個公共設施從結構和機構出發進行造型定位更顯得必要。
3、形體與體量
所謂體量是形體的大小與輕重。形體是占有實體空間的,體量是伴隨著形體而共同存在的。形體是形狀的變化,體量是數量的變化。形體與體量是形態空間體積的兩個屬性,是影響公共設施造型設計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公共設施的體量大小決定了其是否與環境協調,如一個很小的廣場上如果中央布置了噴泉,那么周圍布置座椅等休閑設施就比較合理,如果在入口處加上一塊大石頭雕塑就顯得空間局促狹小了。在造型上,體量分布與組合的結果將派生出多種形體,形成不同的方案,直接影響產品的基本形態和結構。對戶外設施進行造型設計時,應注意應合理使用體量變化因素,求得在整體造型的前提下,產生局部變化,使造型顯得生動、活潑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對于抽象和仿生的形態造型,要考慮視覺物理等均衡的要求,以保證造型的穩定性。同時體量的組合要避免單調和雜亂。一件合理的公共設施不經要滿足功能和結構美學,更要在形體造型和體量感上精益求精,讓其處在一定的環境中顯得優美和諧,與環境融為一體。
4、方向與空間
在公共設施造型設計中,常常采用方向的對比或空間的安排,以豐富產品的外觀形象。通過人們對水平與垂直、陡與緩、同向與反向進行各種聯想,對不同的空間排列會有寬闊與狹窄,緊張與放松等不同的感受。因而方向和空間對于公共設施設計的藝術表現力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就像蘇州園林,設計者是通過與環境相融合的槅門或者借用外部空間的延伸來塑造人視域與環境的距離和方向感從而達到層層遞進引人入勝的效果。形體的方向,在休息類公共設施造型設計中尤為重要。合理的排列公共設施的方向能使其更好的與環境協調融合,也可以合理的劃分區域,從而節省空間,并且對人的行為方向形成指示性。
5、色彩
色彩在整個景觀公共設施的形象中是“先聲奪人”的。在戶外家具設計中,色彩作為情感和文化的象征,不僅具備了審美性和裝飾性,還具有象征性。設計中色彩與具體的形態材料相結合,可以使產品更具有美感、氣質和生命力。色彩設計既有保護和美化公共設施的效果,還要使之與周圍景觀環境相適宜,達到統一協調的效果。例如,小區的公共設施和兒童廣場的公共設施配色也會有不同,好的色彩處理能協調和彌補造型中的某些不足,使更加完美與景觀相得益彰。反之不然。通常公共設施的顏色根據所用材料來選擇色彩和裝飾,在一些歷史文化底蘊濃厚的風景區,我們可以根據文化特色和地域特點對公共設施進行配色,使這類公共設施突顯文化特性的同時也與周圍環境達到和諧統一。
6、材料與成型工藝
任何設計都需通過材料來創造內容,材料是造型的基礎,它是以自身的科學性、藝術性和經濟性,能動的為造型服務的。在針對于不同的公共設施進行造型設計時,必須了解和掌握材料的特性,正確評價材料特性,根據材料本身的特點設計出產品所需的結構和形式,將材料特性發揮到最大的限度。同時,進行造型設計時考慮到作為公共設施長期放置在外的特點,既要考慮材料本身特點還要考慮材料對戶外環境的耐受度和人為破壞等因素。
材料以及成型工藝,會使產品產生輕重、軟硬、冷暖、光滑、粗糙或精細等不同的形象感,還影響著戶外設施類產品的外觀質量。因此,需要隨時了解新技術,注意新材料、新工藝,為各類材料充分發揮其質地美提供可能。同時材料質感的表現往往與色彩運用相互依存,如水泥做的戶外石凳,如將表面處理成樹墩樹木的質地,則會給人以自然、親切之感。因此在城市公共設施造型設計中,能否合理地運用材料、求得外觀造型中產品形態造型的形、色、質的完美統一,就顯得至關重要。在造型設計中充分發揮材料的特性,不僅是現代工業中工藝水平的體現,也是現代審美觀念的體現。
7、文化內涵
任何公共設施的使用者都是處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不同的集聚地,文化特色鮮明。如在漢中褒河棧道的仿古座椅設計,從外觀和色彩都與景區內的三國文化相統一。公共設施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特定的文化,這直接反映在公共設施造型上。
不同的公共設施造型形態反映的是不同城市、不同場所、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征。公共設施除了要滿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之外,還要起到審美、宣傳、教育的作用。這些是在設計公共設施的時候要考慮的。讓他們體現并符合所在城市的民俗風范、地理氣候特征。
8、地域與風格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俗,同樣的產品會表現出不同的造型。土家族大多集聚在湖北恩施一帶,因為此地陰濕,大多數土家人喜歡建造吊腳樓,倚樹和傍山而建,一層作為牲口棚和儲物室,二層人居,這樣做達到通風、防止野獸襲擊的要求。因為這里的環境和氣候因素要求這樣的房屋結構,這也形成了土家族人的建筑風格。再如四川的井干式也是如此。不同地域的不同居民,因為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當地的環境和氣候因素,他們的產品往往風格不同造型不同。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影響公共設施造型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在公共造型設計中,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歷史和未來和諧發展的道路,堅持永續發展城市的策略,使人類在滿足基本和發展的前提下,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可以享受到更大的愉悅。
(作者簡介:李冬,陜西漢中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風景園林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