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華

近年來,我國公民對公共文化的需求迅速上升,廣大民眾對公共文化設施、文化娛樂活動等諸多方面表現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黨中央也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可見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亟待建設與完善。文章擬總結出我國地方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長期存在的問題,現今的創新以及未來的改進方向。希望梳理出一條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發展的脈絡。
一、公共文化服務的性質
公共文化服務就是基于社會效益,不以營利為目的,為社會提供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產品的資源配置活動。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有利于提升民眾的精神面貌,豐富其業余生活,更有利于國家的穩定發展和社會的和諧共榮,因此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公益性。根據各類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程度的差異,可以將其主要分為三類:
第一類公共文化服務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可稱為純公益性產品或服務。第二類公共文化服務具有非競爭性,但存在一定的排他性,民眾需要通過支付部分費用來享用該種服務。第三類公共文化服務具有非排他性,并具備一定的競爭性。
由此可見,各類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存在差異,這為供給機制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能。
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的長期問題
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了高度統一的文化管理方式——主要由政府全面承擔文化管理的職能,它既是一切文化單位的所有者,也是文化活動的組織者。 這種單一的供給方式嚴重阻礙了我國公共文化的發展。其主要表現在:一是,政府形成壟斷,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不高。我國大部門地區形成了一種“政府出錢辦,群眾圍著看”的模式。二是,資金來源單一,公共文化服務規模有限。
三、地方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的創新進展
雖然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問題是一個長期的痼疾,并且當前仍存在于我國的大部分地區。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由于中央的重視和地方的努力,一些地區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的創新上已經做出表率作用。
(一)市場機制的引入
我國的部分地區在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中逐步引入了市場機制,即通過利用市場的公開性與競爭性,讓各市場主體在公共文化服務的生產中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以提高供給的效率效能。
(二)社會力量的引入
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決定》指出,要“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這是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對于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而我國的一些地區已經通過了不同的手段鼓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中。
四、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的發展方向
當前,我國部分地區逐漸開始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上創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這背后的諸多問題仍不可忽視:一是,創新規模狹窄;二是,創新水平有限;三是,創新經驗缺乏。因此,基于對我國現實情況的考量,應當更好地總結先進經驗,并因地制宜的學習使用。
首先,按照供給主體的不同分類,當前世界范圍內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主要可以分為公共部門供給、市場供給和社會供給三類。
公共部門(政府)供給機制以政府為主承擔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生產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決定了政府在提供該服務中的職責。而這一供給機制又可根據公共部門在提供服務時承擔責任的大小分為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以政府或政府組建的國有事業單位為主,直接進行公共文化服務的生產和提供,產出的主要是基礎性的、大眾化的公共文化產品。第二種模式中,政府主要通過委托代理、政策支持、資金支助等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掌舵”而非“劃槳”,雖然并不直接生產,但并不放棄決策和指導的職責。
市場供給機制以市場或私人企業為主承擔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生產和提供。這些營利組織根據市場的需求,以營利為目的供給公共文化產品,并以收費的方式補償支出。市場供給的特點是私營部門是獨立的決策主體,私營組織供給公共文化產品是通過政府授權生產或經營,對使用者收費或政府資助補償其投資和保證正常運營的。 而依照營利性企業在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中的權力大小,可分為私營部門特許經營和私營部門自主經營兩種供給方式。
社會供給的主體主要是除政府和營利性企業以外的社會組織或公民個人。這種供給方式的成熟是公民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這類供給方式的優點在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和民眾的日常生活更為貼近,也因此能提供更多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產品,滿足民眾多元化的需求。根據主體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兩種主要的供給方式:一是,非營利性組織供給。二是,公民個人供給。
以上三種主要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存在相互補充,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的關系。對于現階段的我國而言不應當盲目的取一種而舍其他。一方面,我國目前的市場機制以及非營利性組織的發展尚不完善,許多必要的法律法規、配套機制尚未建成;另一方面,根據公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我國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多樣性,要求建立相應的多元供給機制。
(作者單位:中技國際工程有限公司)